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0.6°C-14.4°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一个人的邮局:邮递员坚守24年 骑烂7辆自行车

2017-05-01 来源: 中新网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63岁的张全书在都江堰向峨乡邮局代办点独自坚守了24年。

一个人的邮局:邮递员坚守24年 骑烂7辆自行车 - 1
张全书

63岁,独自坚守都江堰向峨乡邮局代办点24年,为上万名乡邻收发报纸和信件。2017年4月24日,被评为都江堰“最美劳动者”。

“老赵啊,你有一个快递,你好久在家?我给你送过来!”4月30日,都江堰向峨乡邮局代办点,张全书打了一个电话。电话中,他预约好了给村民老赵送快递的时间。随后,他将那个一人高的快递件绑在摩托车上,轰响油门,小心翼翼地驶离场镇,驶向那蜿蜒的竹林深处……

这是邮政代办员张全书工作的一个片断。

从1993年起,他就在这里,以一已之力撑起整个邮政所,为上万名乡邻收发报纸和信件。

近年,寄达向峨乡的信件数量骤降,但快递多了起来。张全书,与时代同变,由乡村邮政代办员向乡村快递员转型。二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也让他获得了当地最美劳动者的称号。

一个人的邮局:邮递员坚守24年 骑烂7辆自行车 - 2

上万乡邻的信件和快递都靠张全书一个人送。

24年坚守 30岁以上的老乡他认识七成

今年,张全书63岁。他身高1.48米,黑红的一张脸刻满皱纹,写满了风霜。在向峨乡邮政所,他独自坚守了整整24年。

4月24日,张全书被评为都江堰“最美劳动者”,表彰大会上,他胸前佩戴大红花,被鲜花和掌声簇拥着。

表彰活动结束后,面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他连忙摆摆手,“记者同志,我们改天再聊好吗?我要马上赶回去分报纸了。”

张全书是都江堰向峨乡茶房村人,初中毕业后当过民办教师,也当过政府林业员。1993年,当时的向峨乡缺邮政代办员,张全书便被介绍到邮局干了这份工作。

1950年的老房子,10平方米的方寸空间,一张桌子用来分类报纸,凑在一起就是张全书起初的办公环境。

无论是当政府的临时工,还是当邮局代办员,张全书都要上山下乡,走乡串户,与当地的老乡打交道。24年以来,不论刮风下雨,张全书都不退缩。

“只有在家里有红白喜事时,我才会不到岗。”张全书的半辈子,就是与一辆自行车和无数封信件相伴。

24年来,向峨乡曲折的山路上,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回荡着他扯着嗓子喊人的声音,以及突突突的摩托声……

24年来,一个个乡亲从他手中收到千里之外的信件,也记住了这张红黑的脸,还记住了张全书这个名字,乡亲们都尊称他“张老师”。

24年来,他也记住了一户又一户的地址,记住了一个又一个乡亲的名字。他说,乡里七成30岁以上的乡亲他都认识。

那个年代他一天卖出上百元邮票

邮政代办员并非邮局正式员工,没有基本工资,收入按件计费。

送一份报纸3分钱,一天300份左右,能挣9块钱;送一份挂号信4毛;派一个快递8毛……

张全书比划着那双满是老茧的手,算了一笔账,他说,林林总总加起来1700元左右。扣除掉电话费和派送途中消耗的油费,还剩下一千多。

“我很知足,这些钱足够我生活了。”张全书说,他有养老保险,三年前就开始领养老金,一个月总体收入有两千多。

“那个时候,我是全村最穷的。”望着前方,张全书的思绪回到了好多年前。

他小女儿出生那年,他当上了邮政代办员。那时,写信,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信件也很多,还不流行送信上门。邮政所,就是家乡与游子信息与情感交流的一个纽带。

每逢当场天,他先把四面八方的来信整理好,把一个个收信人的名字端端正正抄写在一个小黑板上,端坐邮政所内,透过一个玻璃窗,把一封封远方的来信交给收信人。

张全书回忆,在邮资几分钱的年代,每场,他要卖上百元邮票。每一张邮票的背后,都是乡亲们寄递出去的情意与信息。

道路不平 13年骑坏了7辆自行车

向峨乡是都江堰唯一一个乡,在2012年以前,向峨乡每天的报纸都只派送到临近的蒲阳镇。

向峨乡距离蒲阳镇8公里远,来回就是16公里,为了方便报纸和信件的派送,张全书在邮局工作的第一年,凑了两百多块钱买了辆自行车。

彼时,从向峨到蒲阳,是众渣土车通过的黄金路段,一辆辆重车轰鸣而来又轰鸣而去。道路被碾得坑坑洼洼,汽车驶过,尘土飞扬。

张全书骑着自行车,一路颠簸,不时,推着自行车前行。道路的不平对自行车的损耗很大,爆胎、漏气、摔跤是家常便饭。

“下雨的时候我就穿着雨靴、披上雨衣,推着自行车走,还要拿袋子把报纸全部裹好才不会浸湿。”张全书说,他那时最怕下雨,推着自行车全副武装地在泥浆里行走,深一脚浅一脚的,特别狼狈,这条路也显得格外漫长。

从1993年至2006年,13年时间,他骑坏了7辆自行车。从2006年起,张全书买了一辆摩托车,用新装备送信。

一个人的邮局:邮递员坚守24年 骑烂7辆自行车 - 3
每一件快递的领取,张全书都有详细记录。 人物名片/

地震之后 送报纸变成一种责任

成为邮政代办员以来,除了家里有红白喜事外,张全书很少缺席。除此之外,只有在“5·12”汶川地震后几天中断过投递工作。

那天,张全书正在送报纸的路上。从邮局出门,刚走到向电管站准备进大厅时,一阵地动山摇。“当时整个小镇都灰蒙蒙,乌烟瘴气。”张全书说,地震后,向峨乡全乡断电,电话也打不通,向峨一度成为孤岛,报纸成了联系外界唯一的通道。

“信息不能断!”张全书主动找机会给邮局领导打电话。5天后,张全书恢复了投递报纸。在非常状态下,张全书并没有完全按照订单投递报纸。

地震后从向峨到蒲阳的路严重受损,路面凹凸不平,张全书驮着几百份报纸回来,在路上,他边走边分发,把外界的信息带回“孤岛”。“当时,大家都抢起看华西都市报,有了信息,心头不慌了,高兴得很!”

时代在飞速发展,沟通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这个世界每一天都在悄无声息地变化,但张全书好像一直还是原来那样,一切如故。他说,他的身体健康,还想再干几年。“我退休时一定会为邮局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人物印象

女儿眼中的张全书

接到一个电话 父亲半夜出门送奶粉

在张全书女儿张慧敏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行色匆匆。

“每次吃饭时间,别人给他打电话说要拿信件,他就会放下饭碗出去,送完了再回来吃。”张慧敏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敬业、负责的人,不管太阳多大、下多大雨,送信这件事永远都是他的当务之急。

她还记得,一天凌晨时分,住在向峨乡最偏远的龙竹村村民打来电话,说家里孩子的奶粉吃完了,希望他天亮了尽快把奶粉送过去。“你等着,我马上就送过来。”本来睡在床上的张全书立马翻身坐起来,穿上衣服,把当天下午因没人在家被拒收的两罐奶粉又送回龙竹村。

张慧敏说,有时候在星期天的深夜,外出求学的中学生因为第二天要离家上学,打来一个电话,父亲也会连夜把快递送到他们手上。有时候,她没办法理解:父亲怎么可以对这样简单又始终重复的工作投注这么大的热情?在父亲身上,张慧敏学会的除了敬业,还有尊重。

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她去邮局玩耍,发现有一封寄给亲戚的信,张慧敏很好奇就把它打开了,想看下信里到底写着什么。“我爸爸一把就把信抢过去,非常严肃地说信是别人的隐私,不能看!”当时,她还不懂什么叫隐私,但那次的事情给她上了一课,让她刻骨铭心。

“我爸爸也是一直这样对我和姐姐的,别人寄给我们的信,他也是原封不动地拿给我们,从来不会拆开看。”张慧敏说。

乡亲眼中的张全书

毕业回乡 发现邮递员还在坚守

再见到张全书时,向峨姑娘贾倩很惊讶。

初识张全书,贾倩还在读初二。

1999年,中学生流行交笔友。贾倩在《作文选粹》杂志上发现了一个很有才气的作者,想和对方交朋友谈心。考虑再三后,她主动写了一封信。“第一次写信好紧张啊,又什么都不懂,多亏了张叔叔。”贾倩说,张全书是个热心肠,她的第一封信是在张全书的指点下写成的,还教她贴邮票、写地址及邮编等。

递出第一封给笔友的信后,贾倩紧张又激动,生怕对方收不到来信,“每天都跑去邮局翻一翻,看看有没有回信。”

不久之后,她在邮政所发现了笔友的回信,她最想表达的就是对张叔叔的感谢。在张全书的帮助下,她把青葱少女对外面世界的想象,以书信的形式回馈给了大山深处的自己。

“我有时候觉得,张叔叔就像一个使者,连接着大山里的向峨和外面的城市,给我们带来新鲜的资讯。”

高中起,贾倩去了外地上学,之后再没见过张全书。再见张全书时,贾倩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向峨工作。“工作以后才发现,为一份工作坚持奉献了24年是多么地难得!”她感叹道。

苟汝佳也是土生土长的向峨人,从小总看到张全书在全乡穿梭送信的背影,大学毕业后苟汝佳回到向峨乡政府工作。苟汝佳说,上学的时候会去邮局寄信、收信,这么多年再回来到邮局办事时,没想到张全书还在那里。

转载声明:本文为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不代表我方观点。今日澳洲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可联络[email protected]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