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向大陆喊话,妄称“绝不在威胁下妥协”(组图)
13日上午9时,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通过电视讲话宣布巴拿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据海外网等报道,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13日下午发表记者会,对该事件进行回应。但蔡英文不但不从自身反思台外部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反而将之归咎于大陆打压台“生存空间”,蔡英文更是妄称台湾是所谓的“主权国家”,“主权不容更换”;她还表示,这样的作法已经冲击了两岸稳定的现状,台湾人民“无法接受”,“也绝不会在威胁下妥协让步”。
据央视新闻报道,外交部长王毅同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德圣马洛在北京举行会谈并签署联合公报,巴拿马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拿马断绝一切与台湾的官方联系。
巴拿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台湾被单方面“断交”,岛内随即引起轰动。台湾《中国时报》称,这是台湾近年来遭受的最严重的“断交”冲击,巴拿马是“中华民国”在中美洲多年的重要“盟邦”,台湾恐将面临“断交”骨牌效应。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秘书长吴钊燮今天上午举行记者会时甚至表示,台当局将重新评估两岸情势。
同时,蔡英文下午也“亲上火线”,于当局“总统府新闻中心”发表谈话,表现得相当“硬气”。她声称,自己可以代表2300万台湾人民说“绝不会在威胁下妥协让步”。
蔡英文今天下午举行记者会@台湾东森新闻
据台媒报道,蔡英文在讲话中声称“主权不容挑战,主权也不容交换”,责怪大陆“操弄一个中国原则,在国际上处处打压台湾的生存空间,威胁台湾人民的生存权利”。
她称,打压和威胁,无法缩短两岸的差距,反而疏远双方人民的距离。“我可以代表2300万台湾人民说:我们绝不会在威胁下妥协让步”。
蔡英文还呼吁岛内民众“一致对外”,她说,“一致对外”是台湾唯一的选择,附和大陆的逻辑,无异是向威胁屈服,更将扼杀台湾的生存空间。
不过,蔡英文口口声声表示大陆打压台湾,事实上,大陆欢迎台湾参与共同发展的善意始终未变。国台办曾多次表示,欢迎广大台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这个态度没有改变。
同时,大陆方面更是一贯鼓励和支持台商来大陆投资,鼓励和支持两岸经济合作和经济社会的融合。
除了大陆坚持让利台湾的善意不变,大陆还倾力帮扶,为来海峡西岸发展的台湾同胞提供发展机遇,创造各种机会,为促进台胞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中提供帮助,各方面都在为台商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和优惠。
蔡英文向大陆“喊话” 声称决不妥协
但中国大陆在有关国家统一大业问题前,从未手软。
去年520蔡英文当局上台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等问题上频频受挫。国台办一直强调,我们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即必须在一个中国原则下,通过两岸协商作出安排。
国台办此前指出,岛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当局至今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破坏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导致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台湾方面由此不能与会,这一局面完全是民进党当局造成的。民进党当局需要做的,是反思为什么以前能与会而现在不能,而不是针对大陆横加指责,误导民众。
不仅如此,蔡英文当选后,也造成台湾和各所谓“邦交国”的“断交潮”。
而巴拿马与台湾“邦交不稳”的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据环球网报道,“维基解密”曾在2011年5月披露美国驻巴拿马大使芭芭拉•史蒂芬森机密电报,电报显示,时任总统里卡多•马丁内利2009年当选后曾告知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决定。2010年1月,巴拿马要求与中国大陆建交,中方以避免伤害当时回暖中的两岸关系而回绝了巴方的提议。
巴拿马总统宣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推特截图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张文生表示,蔡英文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趋于紧张。台湾对抗下去,道路越走越窄,巴拿马与大陆建交可谓大势所趋。之所以选在这个时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近来岛内不断有人碰撞和刺激两岸关系。
另据《环球时报》报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接受采访时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大幅提升,那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正式邦交关系的国家,内外政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目前仍然和台湾当局保留“邦交”关系的国家当中,有些早就有意和台湾当局“断交”,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着眼两岸关系大局,迟迟未着手处理罢了。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6月13日应询时所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巴建交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马晓光指出,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定海神针,只有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其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两岸关系才能重回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台湾当局应认清客观大势,做出明智抉择。
此外,环球时报今天下午在社评中还特别指出,中国与巴拿马建交显然不是中国与美国竞争在中美洲影响力的标志。中国没有在另一个半球挖美国墙脚的兴趣和野心,西方舆论无需朝那个方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