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华人95年就有250万RMB年薪,为何还要归零再突破?
周华,英文名Joseph Chou。在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以后,进入了中国的文化部做文化外交官,1988年被派驻悉尼做文化领事。在工作了三年以后,周华做出了一般人不可思议的一个重大人生决定——辞去外交官,并于1991年1月跟太太带了4000澳元移民到澳洲,重启人生。
Philip Peng采访Joseph Chou记录:
Philip:Joseph,您95年就有50万澳元年薪,为什么要舍弃、归零再突破?当时是如何思考的?
Joseph:对于我来说,98年的时候是个转折点,收入到了瓶颈,觉得自己没招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五年、十年后基本上就达到收入顶峰,再也上不去了。少数人可以每过几年晋升一级,但不一定会有大的发展,除非个别人能做到CEO、CFO等。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的收入在30万澳币以下,甚至还到不了20万。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他们在收入上会感觉很挫败,没有什么办法。
唯一能给他们带来安心的办法就是换一家公司,甚至有些人会跳槽到小一点的公司,拿个大一点的头衔,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一定上去。
还有一些人选择放弃,不再在收入上去争了,只能拿自己有限的钱去做有限的事了。这时,他们思想上会发生某种转变,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绝大部分人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当时是自雇,收入到了50万就上不去了,一开始我认为只要更努力工作、工作时间更长、或者做更多的事,收入就会自然提高。但后来我发现,实际上结果一样。你说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就像上次Jimmy讲的:在听我的创业课程之前,他二十几岁,年轻、身体也好,但是在澳洲大学毕业后他由于缺乏当地经验,没找到好的机会,所以只能打几份工:送牛奶、送报纸、做清洁、有的时候还给别人到厨房洗碗,这样加在一起才挣5万块钱,而一天晚上只睡3个半小时。
我那时候也同时做好几件事,加在一起挣50万,收入是他的十倍,这是因为我做的是不一样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也遇到了瓶颈。
98年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有局限的,我需要找师傅。因为我身边的人都跟我可怕地相似:大家都没有突破,都是三十万、五十万的收入。
我知道有些人甚至到今天为止,收入也还停留在那个水平。比如,我认识一位做电脑生意的,20年前做电脑应该能挣30万,但到了10年、15年前,降到了差不多10万,因为利润越来越小了,市场都被大公司包了,现在他改行到银行干出纳去了。
再说回来:98年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要突破就得找师傅。那什么人能做师傅呢?就是那些比我做得好的人。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去看看别的行业、其它人的不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