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月薪买不起iPhone X:不是留学没用 是你没用(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所处的环境不改变,人真的很难改变审视世界的角度。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具挑战的生活环境,更强大而宽容的内心,一次踏实而丰富的留学经历如同人生之路的另一扇窗,让你看到世界的不同层面。
iPhone X在11月3日正式发售
苹果新发布的iPhone X采用名为Face ID的面部识别技术来解锁智能手机。现在用户可以看着手机,它会自动识别用户的脸,并自动解锁。苹果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在加利福尼亚州苹果总部的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功能。席勒说:Face ID技术是“解锁手机和保护用户信息的未来”。
如果用户更换头发或戴上帽子,或者戴上眼镜,Face ID依旧可以有效工作。如果用户的脸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比如说长了胡子等等,Face ID一样可以适应。手机会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用户所做的仅仅是盯着手机让其自动解锁。
席勒开玩笑说,如果你有一个双胞胎兄妹,那需要用密码来保护手机。
玩笑归玩笑,席勒一席话,直接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如果一对双胞胎用iPhoneX手机去识别的话,会不会把手机弄懵了呢!有两对双胞胎就做了一下尝试,没想到居然真的成功了,iPhoneX手机居然没有办法识别双胞胎。气的这个双胞胎小伙,当场把手机摔掉,花这么多钱买的,这点功能都没有。
更有甚者摆出了女权主义和宗教歧视,苹果CEO真心难做呀!
网友们最关心的iPhone X价格也在此呈上:(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iPhone X的正式发售,引来了大批果粉争相购买。作为学生群体中的“贵族”,留学生(专题)人群中多数人都使用iphone手机。但是,在海外为求学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的留学生们,多数人毕业薪资却还买不起一个Phone X。
前不久的热门新闻,杭州女生小林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26岁的小林,怎么也没想到,当初父母为了她留学卖掉房子,如今却很难养活自己。
高考,是国内学生必须面临的一道关卡,而有一些人却想通过出国来逃避。小林一家就选择了送她出国读书,追赶学习金融的热潮。
小林的家境不算富裕,6年的留学生活家里勉强支撑,“一回国,我就想工作,等不及了!”新闻描述了小林的焦虑与不安。她的英语优势并不明显,很多211、985的同学们也可以达到同等水平,26岁无任何工作经验的她只被应允2000块底薪,而留在国内的同学们,大部分都已经站稳脚跟。
无人脉、无经验、无竞争优势,最终小林在父母的帮助下进入了一家国企,每个月到手5000元工资。
这一切,与小林一家的预期,相距甚远。
留学并非是一个投资项目,当教育和消费一样直接和粗暴,认为投入多少就能产出多少;当我们把消费带来的快感等同于能力与知识的获得;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小林迷失自己……
很多人开始质疑,留学有什么用?
2016年3月,中国教育部发布统计数据,1978年至2015年底,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404.21万,年均增长率19.06%。根据《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显示,在2016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仍然是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留学生,本科阶段开始前往国外读书。尚未完全形成的三观,巨大的孤独感以及对于是非的不成熟判断,导致很多悲剧发生。
今年七月份,留美中国女生林娜因吸食“笑气”成瘾,导致身体机能全面紊乱,最终不得不放弃学业,瘫痪回国。
接受采访时,林娜回忆起半年多来吸食“笑气”的经历:
公寓附近的烟店,一箱笑气弹卖18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20元),“多的时候,一天能花掉七八千元打气球,一个月能花掉十几万,打完晕晕乎乎的,然后睡着了,睡醒之后又接着打。”
短暂快感导致林娜四肢萎缩瘫痪,最终被遣送回国。
遣送归国的案例层出不穷,有的因为成绩太差出勤率过低,有的因为考试作弊严重抄袭,更有甚者因为吸毒、杀人等极度恶性事件被管制。
留学生们的光环正在减弱
《2016留学趋势特别报告》显示,如今“留学后服务”备受青睐。留学的定义已不再是申请成功出国深造,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则更加关注留学后的发展,也有更多的留学机构开始提供学业指导、跨文化适应、就业等留学后服务。
出国留学不是最终目的,学成之后是否顺利毕业,并寻找到与之匹配的工作岗位,成为成功“海龟”的主要标志。
中国当今两次留学生“归国潮”,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初和90年代初。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三次“归国潮”便开始孕育。
《2017海外人才就业分析报告》显示,54.8%的海归(专题)主要看重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好,还有超过40%的人认为家庭、朋友圈都在国内,因此选择回国发展。报告预计,2017年的归国人数将突破60万,这个数字将明显超过今年出国留学的总人数。
然而,申请材料造假,野鸡大学横行;部分留学生的恶性事件造成声誉受损;国外院校降低门槛疯狂扩招;国内优秀毕业生的强势崛起……令“海龟”在国内就业并非顺风顺水。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在《2015中国留学白皮书》中称,海归的主要优势是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外语(课程)水平高和适应能力强,不足则在于好高骛远、易跳槽、盲目自信和团队协作能力差。
数据还显示,53.8%的海归因思维方式的冲突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
真正让人产生质疑的,是那些花着家里的钱换个地方混日子的人;是那些明知自己一无所学,却引以为豪的人;是那些眼高手低,自我麻痹还看不清现实的人。
留学究竟能带来什么?
帮你塑造更强大的内心,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马东节目《十三邀》里对话许知远,谈到了他在澳洲八年的留学经历。
上世纪80年代末独自去悉尼求学,马东一下飞机就发现自己的穿着和当地人格格不入。
牛仔裤搭皮鞋,悉尼人用怪异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中国男孩。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生活逼迫他必须要独立。马东说他几乎打过所有的小工,去麦当劳干活、做办公室清洁工、揉皮子、盖房子、刷油漆......
在北京,他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下;在悉尼,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穷留学生。
身份的转换、环境的压力,让生活变得五味杂陈,催促着一个少年迅速成长。
尼采说:“杀不死我的,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留学将赋予你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在国外的交流环境中,留学生更容易迅速掌握一门正宗的外语。
中文在全世界使用人数众多,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口数量大。而事实上,中文在世界文明中仍是一个小语种,处于边缘位置。不掌握一门外语,是很难真正走出去的。
出国留学,实质上是“被迫”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培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另外,根据研究表明双语者具有更高的同理心,能够为他人的处境着想,弱化自我中心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帮助他们看待事物时不迷信于一种观点,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在国外高校的学习,留学生拥有了比内地毕业生更加开放、多元的视野,接触到国际最前端的学术成果。
很多国外教育看似一时达不到“就业”“应试”的功利目的,但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个体的成长,提升学生更综合的能力和素质。
留学,不光是多学习一门语言,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更是培养全新思维方式的途径,了解世界的深刻与复杂。
读书,是为了通过阅读看到别人眼中的世界;留学,是为了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文化。
当你感受过了不同的生活,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世界,内心也就愈发宽容。
遇到与认知相左的事情,能够坦然接受,而不是被单一的意识形态而左右。并不是国内or国外更好,而是因为它们“不一样”。
旅行或许可以快速浏览精髓,但要转变认知的角度,你必须在国外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所处的环境不改变,人真的很难改变审视世界的角度。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一生。
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具挑战的生活环境,更强大而宽容的内心,一次踏实而丰富的留学经历如同人生之路的另一扇窗,让你看到世界的不同层面。
那些宣扬所谓“出国留学无用论”的人,不知其自己有没有出国,出国前在心中是否已经有了此行的远大目标,一个对自己未来毫无目标的人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对于那些被父母送出国,自己没有出国的愿望以及没有出国打算的留学生来说,这样的留学经历所能换来的或许只是一张国外学校的学历以及一段索然无味的留学经历。
的确,我们现在身边诞生了很多“平庸”的海归,但是依然有学生在出国镀金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醒醒吧,不是留学没用,是你没用。
留学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获得立竿见影回报的事情,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眼界和心境,让你在异国风景中看见世界,在独立生活中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