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式执政”是台湾一场失败的“选择”(组图)
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模式不同,这是由它们自身的意识形态、信仰、政策纲领、执政理念以及所处的千差万别社会基础所导致的。在台湾,“台独式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指由追求台湾独立的政治力量执政下的一种模式。
1986年民进党成立,1988年民进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四个如果”决议文,首次提出“台湾独立”,1991年民进党正式通过台独党纲。在1989年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当选6席,包括政治重镇台北县,就此开始了“台独式执政”序幕。1994年陈水扁当选为台北市长是“台独式执政”的一个重要标志。随后,1997年民进党第一次取得了台南市长的胜选,1998年民进党第一次取得了高雄市长的胜选。
伴随各县市长的攻城拔寨过程,民进党在取得一步步胜利后,终于在2000年实现了中央执政。这代表着“台独式执政”在台湾的真正确立。2016年台湾实现第三次政党轮替,民进党实现掌握立法行政全部资源的二次执政,“台独式执政”全面确立。
这是台湾史上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与蒋经国和李登辉时期(国民党执政模式)完全不同的执政力量和执政模式。这是台湾民主化的结果,也是台湾社会在民主化演变下的一种“选择”。
但是,经过了十年的“验证”(陈水扁八年与蔡英文两年),目前可以基本确认,台湾这次的选择并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台独式执政”或许并不是台湾最好的选择。
如果说陈水扁执政的第一个任期,对于首次执政的民进党来说有很多需要“适应”与“锻炼”的话。那么陈水扁的第二个任期尤其蔡英文任期中大量出现的问题,就很难再用这种理由来解释了。
十年中,台湾社会以及政治游戏规则生态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优待”民进党的演变,相对应的则是国民党的溃不成军。但是,行政、立法、地方资源甚至媒体力量都近乎一把抓的民进党依然无法实现“优良”甚至“合格”的执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台湾不得不反思其中的根本原因何在。
陈水扁执政早期,朝小野大的局面让其难有所作为似乎可以解释施政不佳的理由,但是在第二个任期,国民党的势力已大幅衰弱。在压力骤降的情况下,陈水扁的执政不但没有任何起色,甚至整个行政系统开始出现了严重的腐败。“不谋当谋之事,为官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政之危.”,这注定了陈水扁的“失败”成为必然。
民进党二次执政后,尽管目前蔡英文的个人操守并没有什么指摘之处、不存在“陈水扁式腐败”,但是他的政府“腐败式酬庸”并没有减少,蔡政府的“看颜色不看能力”的用人特点与陈水扁时期完全一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陈水扁“意识形态”执政的迹象也十分明显,但是朝小野大的局面让其难以全面实现期望的效果。但是二次执政后,蔡英文的权力已远超陈水扁,蔡政府的施政系统有条件并且最终出现了台独“意识形态”超越一切的执政目标。
但是,这种以“意识形态”而不是以“能力”治国的结果就是台湾社会问题丛生、内乱不断并且看不到正面解决的可能。台湾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不仅不能从台独“意识形态”中找到根本解决方法,台独“意识形态”反而已成为各种问题的最直接肇因。
如果,第一次“台独式执政”的失败是因为“能力”和“腐败”,那么第二次“失败”的原因(至少目前蔡政府的低民调不是一种“成功”)则除了“能力”之外,就是民进党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严重脱离台湾实际的危机。
执政能力或许可以通过锻炼培养出来,但是“台独式执政”的意识形态则只有放弃与坚持两个选项。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民进党很难放弃“台独”的立场。
对民进党来说,“台独意识形态”让其在岛内可以获取巨大成功,但是一旦把台独的空间进一步延伸到两岸空间、产生共、民对抗的时候,结果则完全相反。
在两岸实力的强大对比下,“台独式执政”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的反抗不仅没有让“台独执政”变好,反而强大的后坐力已经开始严重伤害台湾以及民进党自身,加剧了蔡政府的执政危机。近期,多家岛内民调均显示蔡政府、民进党、台独的支持率屡创新低。《远见杂志》的民调更是显示台独的支持率创出“十年新低”。
因此,台湾用十年(其实至少是十二年)的岁月“验证”了或许“台独式执政”并不是适合台湾的一条路。或者说,只要两岸关系没有转圜,“台独式执政”就会很难看到成功的一天。
既然“台独式执政”已被验证为失败的模式,那么其它模式呢?反正不会是“不统不独不武”模式,因为它也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
那么,还有什么模式让台湾可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