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个亿治水 为何这次广东佛山天灾舆论集体失声(组图)
中国广东地区日前遭台风“艾云尼”及暴雨袭击。广州、佛山一带灾情较为严重,多地因水浸致使交通瘫痪,甚至引发触电事故。北京时间6月8日,网传肇庆一男子在高压电箱附近蹚水时,突然倒地,随即被民警送往医院进行抢救。而到了晚上,佛山又有一对母女在公交车站广告箱附近疑似触电身亡,目前已知因漏电事故造成至少3人身亡。
广东多地触电事件爆出后,有网民指其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的排水问题及通电公共设备的防漏电措施极不完善。对此,广州市白云区一位官方人士称,当晚接到报案后,曾与公安、供电等部门到现场调查,称现场水浸约40厘米,但并未发现触电痕迹。 值得关注的是,在广州和佛山的大雨事故中,公共媒体几乎失声,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披露事故中的伤亡情况。
广州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充沛,雨季明显。4月至9月为多雨季节,半年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每年的暴雨都有“水漫金山”的现象,亦有意外伤亡事件发生。
此次,广州暴雨也暴露了城市排水系统的短板。可以看到,责任部门在设备安全上失察失责,公交站广告牌和市政电箱也没有漏电保护装置。
事实上,不仅广州有这个问题,最近雨季来临,中国多个城市也会出现了“看海”奇观。城市内涝严重,显然难言正常。针对城市“看海”怪现象,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一些城市还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
多年来,大陆不少城市针对内涝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但大雨一来便变成了水城。在2012年,北京的那场大雨就曾因排水不畅致79人丧生。暴雨天灾无法避免?广佛暴雨多起触电事件究竟该向谁问责?
法国作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关于城市下水道,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过:“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此次暴雨后,在社交圈上,有网友自行制作的雨天生存小贴士,如,雨中蹚水时腿脚变麻,要即刻单腿跳行等等。这些生存指南在被电死的佛山母女面前显得如此悲凉和无力。如果死者的代价不能促进政府部门的公开道歉,这亦是政府的失责。
反观中国的近邻日本,也曾遭遇过地铁站变成“水帘洞”的境遇。1962年政府成立了下水道局,1985年起,下水道局用了15年时间,将整个东京的公用下水道埋设状况进行信息化管理。1970年,日本政府大幅修改了《下水道法》,明确规定了下水道的建设目的,并决定每年投入大量国家预算用于污水收集和处理,为了排水管的畅通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高效的投入亦带来同等的回报。有日媒指出,当1884年日本第一处近代化的排水设施在东京圣天附近建成,距今已经过去130余年。下水道,犹如一张大网铺设在城市的地下,被视为城市的“静脉”与“良心”,日复一日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
不可否认,日本百年前的设计是基于对城市百年后发展的一个合理预期,而对于中国大多城市而言,城市发展是难以控制的。但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下水道排水系统仍坚持“一年一遇”的低标准,不得不让人怀疑,只追求“面子”,而不要“里子”。
逢雨必瘫?《宋史》上说,刘彝在赣州做官的时候“治簿书,恤孤寡,作陂池,教种艺,平赋役,抑奸猾,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刘彝令专家赞叹的“前瞻性”,只是源于他“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的为官态度。
近千年以前的社会竟然知人善用如斯。想到在如今的中国,十多年前,广州“一天一个亿治水”(1元人民币约合0.16美元)的宣誓言犹在耳。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艾云尼”来到广州后,城市的下水道依旧在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