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隐秘的精英社群:崔永元能进 冯小刚很难(组图)
近期,随着崔元永与冯小刚等中国内地影视界名人的骂战愈演愈烈,他们相似的身份背景——同样成长于北京大院——也成为舆论的关注点。有媒体撰文称,这些大院子弟撑起了中国内地半个娱乐圈。
从导演姜文、陈凯歌、管虎、叶京、郑晓龙,到作家王朔、海岩,再到歌手崔健,媒体人崔永元,以及古董收藏家马未都,这个名单可以列得很长。这些人物在中国内地娱乐、文化,尤其是影视领域的影响力的确不容小觑。
而如果深究下去,大院子弟不单是一个社群,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在各行各业的规模和影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近期,崔永元因不断爆料中国内地娱乐圈丑闻而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图源:VCG)
文化群落的形成
为何众多大院子弟会跻身中国文艺圈?相关研究指出,这与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经验,以及背后的文化资源有关。
广义地讲,大院子弟是指中国共产党建政之后,在北京党政军机关大院长大的干部子弟。他们中大多数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时期正好遇上“文革(专题)”,也参与了北京各大高校、中学的派系斗争。
在大院这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社会中,人员阶层相对单一,政治氛围浓厚,生活设施完善,文化资源也较当时绝大多数中国民众优越。这些因素塑造了大院子弟独特的身份优越感、革命激情和文艺素养。
上面提到的影视界名人,大多出自部队大院,属于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
“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中,发起者和组织者大都是干部子弟,而且主要是出生部队大院的中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部队大院的政治气氛格外浓烈,另一方面,也与从小接受军事化管理养成争勇斗胜的习气有关。
但到了文革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快速变化,一些大院子弟的革命理想破灭,从积极参与者变成逍遥派。同时,大院封闭的生活圈被打破,现实的复杂纷乱使他们难以适应,一度陷入自我放纵和沉溺。
改革开放后,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市场经济催生文化产业。一些大院子弟凭借独特的文化和政治资本迅速填补这一空白,在当代中国文艺界形成了显著的群聚效应。
理想主义的退守
许多大院子弟后来成为中国文艺界的标杆性人物,他们的精神气质也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中国当代文艺形态的建构。
理想主义原是他们的精神底色,这是他们童年的稳定生活和政治教育所塑造的。但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同属大院子弟的创作者,在其作品中展现的精神面貌也有不小差异,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光谱。
崔永元等人代表的北京大院子弟,在中国文化精英阶层中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图为近期崔永元出席学者贺卫方组织的酒会(图源:@杨佩昌)
王朔也许是他们中最具反叛性的一位。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也曾广泛深入地参与当代中国影视行业。众多文艺界的大院子弟都曾受到他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他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顽主”形象,他们的精神内核介于愤世嫉俗与玩世不恭之间,对政治理想和道德崇高给予幽默讽刺。有批评家认为他是思想解放的旗手,但也有人认为他在宣扬顽劣的“痞子气”。
与他的小说创作不同,王朔参与的众多影视作品,因为合作者和面向受众的不同,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气质。这些影视作品的导演多数也是大院子弟,从中可以看到这一群体多元的精神面向。
叶京的《有关青春的日子》,怀旧色彩浓厚,着重于还原生活氛围和精神气质,流露出与时代略微脱节的自我伤感和孤傲气质。
姜文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和迷茫,呈现出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反思和自省。
曾在胡同里居住,只能算“半个大院子弟”的冯小刚,是因为叶京和王朔的提携才进入影视圈,他创作初期深受王朔的影响,但因为其个性圆滑,使其改编的作品如《男方乙方》等,更多了一层温情与世故。
充满张力的精神内核
除了影视圈,像摇滚歌手崔健、艺术家艾未未、媒体人胡舒立等,也都是所在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身上仍然留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敢想敢为、不轻言放弃的抗争精神。
这些可贵的精神气质有助于他们取得事业的成功,尤其在克服困境的时候。但如果拥有过于强烈的获胜欲望和乐观精神,有时也会使人忽视实现条件的限制,甚至不惜破坏社会规则。
曾有人讲过,大院大弟要么特别优秀,成为社会栋梁;要么特别恶劣,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总之,很少有平庸之辈。
另外,与生俱来的身份优越感也是这一群体重要的精神标签。它可以是良性的,表现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也可以走向反面,表现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更普遍的情况是,大院子弟通常都有点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甚至强烈一些,会显得刚愎自用、缺乏自我批判精神。
崔永元就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他有明确的道德标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持《实话实说》节目、重走长征路、创办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是其表现。但他因转基因问题与方舟子展开骂战,以及近期揭露娱乐圈偷漏税黑幕等事件,则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因而来诸多争议。
有学者曾总结北京大院子弟的身份转变,从革命接班人到文革参与者,从市场弄潮儿到文艺排头兵,特殊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印迹,因此也呈现出对自我与时代、理想与现实不同的价值认同。
但不论怎样,作为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政治和文化精英,这些活跃于各行各业的大院子弟仍然对今天的中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他们的观念与性情,也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