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不同?...国外的奶粉,是不是真的不该给中国孩子喝?
上个月央视财经的一条新闻【19款海淘奶粉抽检40%不合格,严重可导致宝宝智力低下】,可谓在海淘奶粉界掀起了渲染大波。光看题目估计不少海淘奶粉的宝妈们就已经被吓掉了半条命了!难道三鹿事件的“海外版”上演了么?!很多人内容都没来得及仔细看完,就开始心急如焚的问我,“贝拉米,A2都在其中啊!”但当我细看完文章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题目起的够水平!
一个足够吸引你眼球的题目,显然让很多人先入为主的忽视了很多文章中的细节。首先想说的是,澳洲的贝拉米啊A2啊,这些奶粉只是被“抽检”,但是结果,并未被列入“不合格”的这40%之列。
但为什么小编要把这个“不合格”打上引号?因为所有被抽检的进口奶粉其实都没有任何的“质量问题”,也完全符合生产国的各项检测指标,只是有些被指不符合“中国国家标准”而已。
不同国家标准不同其实很常见,但是,拿这些标准大肆宣传国外产品“不合格”的却实在不多见!现在很多国产品牌商宣传中的一大卖点就是: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中国人的“体质”也就和外国人的不同,人们所需的营养成分也不同。他们可以找出几十个理由告诉你,我们的产品很“特别”,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专用”!
中国人的“体质”是不是真的这么特别?
日本的孩子无论冬天多冷,哪怕下着鹅毛大雪,都穿短裤!而中国的孩子在这种气温下,早已被裹的像个粽子,出门坐车打的,生怕被冻着一点点。因为什么?体质不同!中国的孩子天生就怕冷!
国外1岁以上的孩子就都喝鲜奶了,而只有某些中国的婴儿配方奶粉公司会给出很多理由告诉你,配方奶粉是多么优于普通牛奶,而建议你给孩子喝到4, 5岁!在澳洲,根本没有本地人买三段奶粉,但是三段奶粉却最缺货!因为什么?全被中国的家长给买走了呗~ 谁让中国的孩子“体质不同”嘛。。。
我们不能否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体质有没有差别?是肯定有的!但是往往这些差别,并不是你真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你“不习惯”,你的身体“不适应”。例如国外的人可能喜欢拌沙拉喝冰镇可乐,而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喝热汤,所以,如果让你像外国人那样从冰箱里拿出来冰牛奶就直接当水喝,你可能就会拉肚子。
但只要都是地球人,大家本身的身体结构和对于一些基本营养成分的需求差异微乎其微。有些人问我,外国研制的保健品和药,适合中国人吃吗?我想问:那你觉得国外长出来的苹果桔子,适合中国人吃吗?
要真讲“地域差异”,咱们不如就讲透彻点!
这次海淘奶粉抽检中,质检部门以铁 ,碘,硒,锰,这四种元素不符合中国的含量要求为例,说美国奶粉的铁高,日本奶粉的碘,硒,锰都少于中国标准。对于中国为什么有高硒含量的要求这一点给出的理由是: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缺硒,土壤缺硒、饲料缺硒,牛奶就缺硒,所以必须要补!
于是小编对此又深入扒了扒,我国的确是一个缺硒大国,从东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72%的地区存在一条低硒地带,其中30%为严重缺硒地区。但请不要忘记,全国仍然有30%的的确根本没有硒缺乏的现象。不仅如此,“高硒”地区也的确存在,湖北和晒西的部分地区就被划为“高硒区”主要因为那里高硒的煤层。如果按照中国标准的逻辑,中国的“特殊”导致不符合中国硒含量标准的奶粉对宝宝就会有伤害。那么,敢问以70%的缺硒地区来制定国家奶粉标准,无视剩下的30%,又是否合理?!
不同的地域之间水土和营养元素存在差异的现象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要说不同,不仅是不同国家人的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也不同,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因为遗传等因素影响,也可能不尽相同!难道我们需要为56个民族,生产56种配方奶粉?为每一个孩子,研制只属于他的配方奶粉吗?
成分“过量”和“不足”的严重后果,真有这么严重?
文章中在叙述其他国家奶粉“铁”过量时说:部分奶粉铁含量实测最高值是0.55mg/100kJ,而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铁含量最高为0.36mg/100kJ,因此含铁量超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上限。专家紧接着说:“铁超标会导致铁中毒,出现消化道出血、肠道出血。”
只要超标就会导致中毒?敢问差的这区区0.2mg/KJ真的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这种不谈“过量多少”,只以最极端的严重的后果来阐述可能危害的做法又是否科学?
如果真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说,百度搜下,“硒过量会怎样?”结果是“硒摄入过量会引起硒中毒。硒中毒的症状有呕吐、 腹痛、呼蒜气、流涎、头发和指甲脱落、皮疹、周围神经炎,严重时可发生呼吸紊乱、呼吸衰竭。”。。。那生活在不缺硒的30%地区的中国家长们,也要为自己的宝宝买了高硒含量的国产奶粉而捏把冷汗了吧??
哪种成分在我们的标准中高,那么就说这种成分缺了会怎样,哪种成分在我们的标准中较低,那么就说这种成分过量的危害,而不管实际上到底是缺了多少,高了多少。这种逻辑是否有点可笑?
奶粉中的这些“多多少少”,有这么重要么?
冷静下来想想,奶粉中的这些“多多少少”,真的能给孩子什么“致命性”的打击?做为80后的我,自己小时候哪里有什么配方奶粉喝?连奶粉都没有好么?没母乳喝,就喝菜粥,吃苹果泥,至于DHA,ARA什么的 这些新鲜玩意,更是听都没听过!那现在我们这些同龄人中,又有几个智力低下了?又有几个肠道出血了?也许我该很庆幸,就是因为没有配方奶粉喝,没有那么多所谓的“标准”,所以也没因为吃了三氯氰胺而挂掉,能有幸活到今天!
我的观点其实一直很简单:配方奶粉,就是普通牛奶里加了点营养元素,仅此而已!
我们现在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想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这点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最好”如果“过度”强调,就是一种病态! 现在的一些商家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总用你可能“缺”什么去吓唬你。孩子缺碘就智力低下,缺锌就消化不良,缺钙就骨质疏松,缺DHA就脑部发育不好。。。。总之,让这些中国的家长们,日日活在孩子“缺”什么的担忧之中!
我们只知道孩子什么都“缺”,却不知道孩子每天吃进去了什么。所以,一个鸡蛋就能解决的,我们却要费绞尽脑汁去买DHA,一杯牛奶就能给的,我们却要在不同品牌的补钙产品间对比选择。中国的家长还真是累啊!
一句“不合格”,就足够吸引眼球了!
中国还有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各种“标准”格外的多,而一个标准一出台,随之而来的肯定就是大批的“不合格”产品。
举个例子,记得之前小编也写过国内有家优恪网爆出澳洲出口版的德运牛奶不合格的问题,给出的原因是含有消毒剂残留。
但是,BAC(苯扎氯铵)消毒剂在国际上却是合法的消毒剂!美国FDA允许DDAC间接添加在食品接触材料中,他们还接受了一种含2% BAC消毒剂的“GRAS”备案(也就是认为非常安全)。
澳洲的乳制品机构官网:Dairy Australia上也明确写到:
“使用以BAC为主要成分的消毒剂在澳洲是完全合法的;乳制品中很可能会有BAC残留;有些国家对于进口乳制品中的BAC残留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所以,奶制品企业为了可以不损失这部分市场而尽量降低其中的残留成分。”(从这段话不难推测出,澳洲本土的质检部门,反而对BAC残留量没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所以, 同样的一种成分,可能有微量残留的情况在国际上被认可,但在国内某些机构的所指定的“标准”之中就被认定为“不合格”!而很多消费者,根本不了解这些检测机构是否权威,检测标准是否符合科学依据,但只要看到“不合格”三个字,就避而远之。接下来的,就是一系列的商业效益和盈利模式。澳洲的不合格了,美国的就卖的好了;外国的不合格,中国的就卖得好了;一个牌子的不合格了,另外一个牌子就卖的好了......
除了多“卖”一罐奶粉,我们还有什么责任?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这次新闻中送检的,全部都是“1段”奶粉,也就是适合0到6个月的宝宝喝的。而对于新出生的宝宝而言,再怎么高端的奶粉其实都不能和母乳相比。我们说中国的奶粉配方好,但是,有一点,你登陆任何一个澳洲婴儿配方奶粉的网站:爱他美,贝拉米,A2等等,首先弹出来的,一定都是一个窗口:
在这个窗口里的文字告诉你:“母乳才是最好的!可以为你的孩子提供最好的营养!”并且建议宝妈任何不用母乳或者想减少母乳喂养时都需要慎重,而不正确的使用婴儿配方奶粉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只有你点击“同意”之后,才能继续浏览商品。
而小编查了几个比较知名的中国的婴儿配方奶粉官网,却没有一个在主页给出这样醒目的提示。有的主页弹出窗口不是广告,就是告诉你如何购买正品:
一个官网的提示信息,可能说明不了任何有关奶粉质量的问题,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你登陆澳洲的官网看到这样的提示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你的宝宝的健康,才是我们最关心的”。而不仅仅是哪里买正品,促销到什么时候结束。作为奶粉生产制造商,我们肯定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多卖一点,但是除了“卖”,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下,自己还有些什么其他的社会责任?
其实,比起制定这些“标准”,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有力实现这些“标准”的监管,而这些,不是靠一两次抽检就可以解决的。国外乳业优于国内的,不仅仅是在环境和奶源,而是从源头出发,形成一整套有秩序的操作和监管体系,从而避免劣质乳制品流入市场的经营模式。
对于中国的家长们而言,我认为不用盲目迷信进口奶粉,中国有没有好奶粉?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乳业通过近几年来不断改革已经开始逐步走出之前三鹿事件的阴影,我们相信也希望中国会有更多好的婴儿奶粉问市。但是,对于已经在给宝宝喝进口奶粉的家长而言,小编认为也完全不用因为看到了一些报道而盲目的担心害怕。婴儿奶粉的配方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哪种成分该加多少,每个国家的标准都可能存在差异,而只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就不会对宝宝有什么伤害。
一句话:配方奶粉,最关键还是“奶粉”,“配方”这东西,可能真没你想象的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