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杀、灭门、剥皮、剔肉…这份沾满鲜血的“死亡名单”,藏着史上最肮脏的人性!(组图)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随着末伏的技结束,这个被称为“史上最热”的夏天结束了。
两个月前的盛夏,一则“32度高温”的新闻惊现网络,让人们再次关注起了“全球变暖”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和之前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次“保护北极熊”也捎带变成了热议话题。
作为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是幸运的。因为至少在此时此刻,它的生存危机得到了人类的关注与保护,它们不会无声无息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而在174年前,那群同样和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圈内的“老朋友”,却没能拥有同一样的幸运。
很久之前,在大西洋的众多岛屿上,曾经广泛生活着这样一群动物:
它们体型粗壮,腹部呈白色,头到背部呈黑色,长相和现在只会出现在南极的企鹅很相似。
在走上陆地之前,它们曾是空中捕猎的好手,因此有人便给它取了个“海陆空三栖”的奇怪名字——大海雀。
百万年前,因地球环境的变化,一大群大海雀不得不与家人一路跋山涉水地来到北大西洋的陆地岛屿上,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和家乡大片的陆地比起来,这里更靠近海边,且水面之下有丰富的鱼群。因此为了活下去,这群曾在天空翱翔的“大鸟”开始慢慢进化出了能够紧贴在身上防水的羽毛、可以在海中拨水的脚蹼,及类似于企鹅的纺锥形躯干。
这些改变能让它们更好的在海面之下捕捉鱼类果腹。
北大西洋里的丰富鱼群给大海雀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再加上“新家”偏僻又高寒,很少会出现陆地和空中的天敌,所以这群曾经的“大鸟”渐渐“抛弃”了飞行的能力,变成了北半球唯一不会飞行的鸟类。
从“飞鸟”变为海洋生物中的佼佼者,大海雀成为了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适者生存,大海雀为此付出了巨大且惨烈的代价,可它们并不在乎,因为这些单纯的大鸟忽然发现,即使没有了翅膀,自己依旧可以生活的不错。
于是在完全适应了海上生活后,这群好不容易逃过种族灭绝的海鸟迎来家族全新的生活。
为了捕食,大海雀每天穿梭在冰冷的海水中,是难得的潜水好手。
它们喜欢吃大鱼,有时甚至会挑选超过自身体长一半的巨大鱼类做猎物。
因为游动的速度极快,攻击力较强,这种身形不足1米的“小东西”在水下几乎没有对手。
那些时日,它们无所不能,且战无不胜。
每年的六月份,是这群“海中小霸王”繁殖后代的时间。
为了方便交配与抚育孩子,它们必须离开海面回到陆地。退化的双翼和变短的双腿,让这群海中的王者瞬间变成了陆地上只会低低滑翔的“小胖子”。
它们用粗短笨拙的身体在陆地缓慢行动,每挪一步便晃一下,从后面看起来就像一个不倒翁,无比呆萌,且异常可爱。
和其他有些花心的亲戚比起来,大海雀很专一。它们始终坚持施行着“一夫一妻制”,且一年只要一个娃。
因为在陆地上行动不便,大海雀不会做窝,所有的卵都被产在露天的地面上。
为了保证这难得宝贝能够平安出生、长大,成年的大海雀会在陆地上坚守一个月,共同孵化幼子破壳,并教会它之后的生存技巧。
或许和其他鸟类比起来,大海雀有些孤单,因为它们“人口”不多,且总是生活在“鸟迹罕至”的高寒地带。
可大海雀却始终可以自得其乐。作为一种极其喜欢群体生活的动物,它们经常成群结队的出现在海面上,有时甚至还会来几场良性的“捞鱼比赛”。
在16世纪之前,这群蠢萌的海中大鸟,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西班牙北部与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挪威、爱尔兰等国的海岸线周围。
因为要减慢热量的流失,大海雀为自己存储了大量的脂肪。而这在给它们带来温暖的同时,也让它们迅速成为了当地居民最喜欢的食物。
和海中的鱼类比起来,大海雀更为肥美,且肉质更加鲜嫩,因此它们经常会被当做佳肴端上当地原住民的餐桌。
然而相对幸运的是,虽然大海雀的繁衍能力极低,可数量却依旧庞大,这样偶尔的捕猎并没有给这个种群带来太大的影响。
15世纪末,欧洲人完成了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就此开始。
至此之后,大量的船队尝试着从北极打通西北航线,试图借此找到通往亚洲的最近道路。极地内天寒地冻,环境险恶,食物便成了船员们最必不可少的东西。
所以,每当水手们路过北大西洋是,便会顺手捕捉一些正在陆地上笨拙行动的大海雀,让其成为自己远征路途上的储备粮食。
后来,纽芬兰渔场被开发,吸引了海量的渔民前往,而他们也将大海雀当成了美味佳肴。
这些外来殖民者长期居住在岛上。“开拓者”并不知道这些海鸟对于这片土地的意义,于是为了让自己填饱自己的肚子,他们开始疯狂捕杀大海雀,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
因为“处理”了太多大海雀,渔民们渐渐发掘了这批大鸟身上其他的好处——
它们身上的羽毛保温性强,且黑亮顺滑,是制作羽绒服和棉帽子的最佳原材料;
它们的卵颜色特殊、外观美丽,是做成工艺品的不二之选;
它们本身长相奇特,且不缺美感,很适合变成标本放在博物馆中展览……
于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浪潮下,这群原本生活在人迹罕至、与世隔绝的海鸟,从动物变成了食物,然后又食物变成了商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大海雀,见到一个,便杀掉一个。
为了保证其羽毛的完整性与保温性,人们将大海雀生擒,直接扔到滚烫的热水中煮到半熟,然后再将其捞出来。
被拔下的羽毛,会被运到欧洲做成枕头或女士毛帽而剩下的肥肉便成了它们烧火取暖的燃料,瘦肉则变成盘中餐。
人们还会将成年大海雀刚刚产下的蛋抢走,并在它们的面前敲碎。保存完整的,就会变成“工艺品”被运到世界各地以高价拍卖……
那些时间,原本宁静祥和的北太平洋上,整日回荡着不间断的、声嘶力竭的悲鸣。
在陆地上,人类是最强者,因此尽管大海雀竭尽全力的想要逃走,却也只是无济于事。
于是,它们只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家人,被人类丢进冒着热气的大铁锅之中,先是拼命挣扎、哭嚎,最终没了反应。
而站在一旁的人,始终面无表情,有时甚至还会露出可怖、满意的笑容。
曾经何时,这群大鸟天生不怕人类。然而,然而…
一直到19世纪,生活在纽芬兰外海群岛上的大海雀已经被赶尽杀绝。世界上仅剩的一批幸存大海雀,正在冰岛西南端的一座小岛上艰难生存。
因为各种原因,它们其中的大部分都失去了繁殖的能力。它们和之前一样,每日虽漂浮在海面之上,但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快与活泼。
一年中,它们大概只有两个月会上岸。而就是这短短的60天,却成为了它们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这些海雀似乎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它们不再挣扎了,只是静静地卧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丧钟的敲响
或许是意识到了大海雀的数量在迅速减少,许多科学家开始疯狂的寻求这种海鸟的标本,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
于是,在“标本的黄金岁月”维多利亚时代,好不容易死里逃生的大海雀,再一次变成了人们竞相争抢的珍贵物种。
而此时,全球剩下的大海雀已经不足24只。
1844年7月3日,两位冰岛渔民在捕鱼归来时,看见了一对正在岸上孵蛋的大海雀夫妇。
而它们,已经是这个世界上,仅剩的、最后两只成年大海雀。
也许是回味起了饭桌上的肉香、也许是想起了家中只做了一半的毛帽、也许是想要得到那笔昂贵的“标本成本费”。
两位渔民慢慢走进了两只大海雀,然后伸手扼住了它们的喉咙,然后毫无犹豫地将其活活掐死,力气之大,甚至拧断了它们的脖子。
而那颗刚刚被产下的大海雀卵,也被二人在慌乱之中踩碎了……
当最后一只大海雀闭上双眼的时候,这个曾经创造了进化奇迹、躲过无数天灾的物种,永远的,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那年盛夏,冰岛的天空黑蓝、很清透。这片天空也许在明年会更好看,可是那些“小胖子”却再也看不到了。
在那个万物疯长的好年华里,地球上有一群“海鸟”,它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大海雀灭绝了,可有关于的故事还在继续。人们一边以高价兜售着它们仅剩的标本,一边急速地开发其他“生物黄金”。
“大海雀之殇”,从未停止。
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世界逐渐从近代走向现代。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地球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平均每分钟都会有1种植物灭绝、平均每天就有1种动物灭绝。
仅仅300年间,300多种动物永远地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很难说这其中的原因全都是因为人类。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目空一切参与大自然的行为,确是让这些灭绝时间大大提前了。
捕杀、污染、强行改造生态坏境…为了满足内心片刻的喜悦,人类选择将动物的明天全部斩断。
在北京近郊有一片特殊的墓地——“世界灭绝动物墓地”。
在那里的石碑上,刻着近几百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类鸟类和兽类的名字,每灭绝一种,石碑便会倒下一块。
这些特别的墓碑每天都静静地伫立在那儿,然后在某天再悄悄地倒下。就像它们上面刻着的灭绝者一样,它们生的沉默,死后也无人知晓。
或许对于人类来说,一种动物的灭绝只是让动物园里少了一个表演项目。
可当立在人类面的,最后一个写着动物名字的“灭绝者多米牌”也倒下时,那下一个又该轮到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