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瑞典受辱事件”撕裂中国舆论的背后(组图)
近几天来,中国各大传统和网络媒体被中国游客遭到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一事占据头条。中国国内舆论在一部分民间批判中国客“不守规矩”和另一部分以官方的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和中共最具民族主义倾向的党媒《环球时报》为代表的 “瑞典警方侵犯中国民众合法权利”的对立声音不停反转,此消彼长。“中国游客瑞典受辱”事件舆论对立的背后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力量博弈?分析认为,从中国官方和党媒的表态来看,中国与瑞典之间因外交交恶引发的国际政治博弈已经深刻影响了事件的发展。
网络画面显示,一位中国女士坐在地上,情绪十分激动(图源:网友@erison)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右)接受瑞典媒体采访谈“游客受辱事件”时表达了中国官方的抗议姿态(图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官网)
中国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就事件发表了强烈的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言论(图源:VCG)
日本政治分析人士水岛贤一认为,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游客在瑞典遭受到警方“粗暴”待遇后中国官方的反应是近年来因为“桂敏海”“达赖”等问题恶化的中瑞关系的一次集中反应,“游客受辱事件”只是起到了导火索、引爆器的作用。中国官方和民间的论战中,事件本身得以放大,而无论真相如何,中国舆论和民众从事件中得到的是对瑞典本身的负面印象,中国使馆也发出了对中国在瑞典公民的安全提醒,相信这也将严重降低中国游客对瑞典的旅游意愿度。“众所周知,影响中国游客旅游意愿是中国官方对一国经济进行制裁的一种隐蔽手段。”
有北京学者对多维记者表示,即使中国游客在瑞典使用了“中国式耍泼”的手段,他们在瑞典确实没有获得警方基本的人道主义待遇,但官方处理事件的背后确实存在两国外交交恶的更大因素,而并非作为一起独立事件进行处理。《环球时报》的报道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希望借此掀起中国民众对瑞典的民族主义情绪非常明显,但中国国内民间舆论却掀起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批评,这让官方始料未及。
“在这一事件上,中国官方利用事件本身希望对瑞典进行外交施压和国际舆论施压的政治意图非常明显。”有北京学者对多维记者说。
分析认为,“中国游客瑞典受辱事件”仍在发酵,从事件进展来看,事件本身的维权意味已经上升为中瑞两国间的政治外交矛盾层级。
近年来,北京对来自于北欧国家瑞典制造的国际政治外交“麻烦”深感不满,“桂敏海”事件更是让北京在国际外交场处境“尴尬”。一场批评中国旅行者素质低下的民间舆论狂欢转变为“为受辱国民进行爱国抗争呐喊”的民族主义大戏,中国官方和民间聚焦点的不同带来的舆论撕裂本身就证明着各自不同的“利益主张”。
从事件中能够看到,中国民众或许更希望借事件教育中国国内更多的“巨婴”,改善中国游客欠佳的国际形象,而中国官方或更希望借此事件制造出国际政治舆论压力,为“桂敏海”等涉及人权、外交的博弈扳回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