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下乡”最终损害的是悉尼等大城市
昨天澳财网报道了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近期公布了人口政策草案(点此了解),新进移民必须在悉尼、墨尔本和昆士兰东南部外环地区生活长达五年,以缓解大城市的拥堵压力等,即所谓的“移民下乡”政策。
Urban Taskforce的首席执行官Chris Johnson今天在澳洲广播公司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说,该移民政策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解决方案。他说,值得注意的是,被要求“下乡”的移民指的是那些需要用来平衡澳大利亚本土劳动力队伍、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技术移民。
根据一年前发布的新南威尔士州人口移动报告,40年前,每7个工人供养一个退休人员。而目前,这一比例已经下降为4:1。据预计,四十年后,这一比例会进一步下降至2.4:1,即每2.4个劳动力必须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随着婴儿潮一代的退休和老去,需要技术移民来填补目前澳大利亚就业市场中的空白。毫无疑问,澳洲需要的是IT专家、财务专家、创意产业工人。同时,这些人群都属于城市居民。
就像纽约、伦敦和新加坡一样,他们来到澳大利亚也一样期望生活在悉尼等便利的大都市。以IT行业巨头Atlassian为例,其办公室就位于悉尼市中心的马丁广场。
选择依旧存在
Chris Johnson表示:“悉尼仍然是一个有选择的城市。在地铁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下,我们依旧可以成为全球最适合就业的城市。我们可以效仿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的发展方式。”
以伦敦为例,伦敦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城市改造项目。很多升级项目均位于地铁线路上方。通过发达的地铁系统,把工作、住宅、设施、公园、育儿机构和学校串联起来。
巴特西公园(Battersea Park)就是一个城市改造的一个典型案例。围绕公园开发了3,500套新房,创造了15,000个新工作岗位(包括苹果公司园区的1,400名员工)。
大洋彼岸的纽约也是如此。纽约市内目前正在打造一个名为Hudson Yards的新镇,位于28英亩废弃铁路上。 该开发项目包括4,000套住房、100,0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以及3个公园、一所学校、一家酒店和广阔的零售空间。
伦敦、纽约曾经和现在的悉尼很像。两座城市容纳人口从500万成功至800万人。它们也曾经历了成长的阵痛。目前,悉尼正处于赶上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在转型中步履蹒跚,并试图将增长推向乡村城镇,我们将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成长阵痛终会缓解
目前,悉尼所经历的成长阵痛,一部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造成的。尤其是从大部分居住在独立式住宅转为居住在公寓当中。
这是一种与低密度郊区模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在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公寓占悉尼住房比例的30%,并且越来越多的人适应并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对城市增长所带来的阵痛过分担忧或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该坚定我们的增长道路。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和大悉尼区委员会将悉尼的增长目标定为容纳人口800万,他们有计划实现这一目标,其中就包括长期的配套基础设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