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开始访华 日本已经接受一个强大的中国(组图)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0月25日已经抵达中国北京,开始正式访华之行,这是日本首相7年以来首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日关系回暖的过程中,每一次标志性事件都受到国际舆论热议,这次更不例外。
从2017年开始,中日关系展现转暖迹象,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5月成功访日,停摆的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重启,更加令外界确认了中日关系的大势。关于安倍访华和中日关系回暖的原因,西方媒体再次把目标指向了美国。
美媒彭博社以《对特朗普的恐惧让中日这两个竞争对手走近》为题刊文,指出如果没有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贸易战,安倍根本不可能指望北京为其铺上红毯。
英国《卫报》则刊文称,安倍的访华是伴随着特朗普的贸易威胁化解了中日两国固有的紧张关系,回顾了2012年中日因为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争端而进入的外交冰点,今天的情况在当时不可想象。
《美国之音》更称,随着北京和华盛顿的关系恶化,中国正寻求与安倍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援引台湾铺仁大学日本语言和文化教授何思慎说:“对于安倍来说,这次机会是特朗普为其打造出来的,这也符合日本的外交利益。”
的确,东北亚地缘政治在二战以来都离不开美国强大的影响,和美国的关系也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必要考量。贸易战下的中日,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改善关系,以共同面对来自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冲击。
但是,这样的“外因”真如西方媒体所言,是中日关系目前转暖的最关键因素吗?恐怕不然。今天的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在处理和对方的关系时,美国的助推仍是重要的因素,但已经不是改善关系的出发点。
无论是日本对华态度的转变,还是中国此次邀请安倍晋三访华的突破,实际上都源于两国急于自身战略需要的“内因”。两国的长期战略决定才是真正决定中日关系走向的考量,而这种考量不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双方深思熟虑的决策。
当中国在2010年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日本起初的表现十分不屑,曾经反复强调相对于中国的种种优势。而随着中国在经济总量上远超日本,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提升,曾经遥遥领先的日本开始表现出了一种不适应。面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倡议时,日本也显得极为勉强。
直到近两年,日本的心态开始改变,更多的声音呼吁把中国的崛起作为日本的一个机会,日本商界更加如饥似渴地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渴望突破一些因为政治问题而产生的合作障碍。这就是一个从疑惑到清醒的过程。无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还是务实的安倍晋三来说,处理好和中国的关系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在这个时点改善中日关系也是一种必然。
而中国的诉求则更好理解,就是“发展”二字。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需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确保稳定的外部条件。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为中国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外交都可谓锦上添花。更具体的来讲,如果日本参与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来,和中国持续增强战略互信,能以“合作”大于“竞争”的方式共同发展,那么这对中国实现自身国策则十分有利。
因此,安倍访华和中日关系经过多年低谷后的突破,看似是国际局势变化下的一种偶然,但实际上中日双方根据长期战略判断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加强官方合作,解决“政冷经热”的关系短板,暂时搁置争议问题,专注于合作和发展,是中日两国的真实需要。
回到西方舆论中认为安倍访华完全是因为特朗普的声音,其盲点在于世界格局飞速变化的大背景。特朗普的出现和美国走向贸易保护主义也并非一种偶然,而是在全球多极化进程中作为“世界霸主”的美国感到不适应的结果。而今天在中日乃至东北亚国家考虑自身的外交战略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更多地是在考虑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尽量照顾到美国的态度,而不是以美国的诉求为出发点。今天的中日关系就是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