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忠每周政论:澳洲多元文化二——适合当今局势的多元文化
承接前文探讨世界以至澳洲多元文化的歷史,探讨适合现在以至未来的多元文化政策。
当今,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自我及封闭的经济体和隔离区域中,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和习俗不断融合。
在多元文化传统和不同族群共存的地区,多元文化主义成为一种观念,即所有文化的人,无论是外国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平等的,必须获得平等的待遇、尊重和尊严。
本文作者,王国忠
多元文化的解读
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术语在社会学、政治学和具体实施的情况下都有不同的意义。
在社会学中,多元文化等于「种族多元主义」,这两个术语经常交替使用。它可描述多种文化传统的共同存在,不论是在混合的民族社区(如纽约市)还是国家(如瑞士、比利时或俄罗斯)。
在社会学背景下,多元文化可以经过自然或人为过程达至的最终状态,人为的包括法律控制的移民;它可以发生在全国范围,也可发生在社区等较小规模上,也可通过两个不同文化的地区合併而形成,如法语加拿大和英语加拿大;也可通过人口自然流动而形成,如五世纪英国盎格鲁 - 撒克逊人定居和成形,以及十六世纪以来因美洲殖民化使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区。
作为政治学,多元文化主义涉及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政策,从倡导平等尊重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和宗教,到探讨社会应该如何应付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共同存在,同时也涉及「身份政治」和「政治承认」等问题,也涉及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
至近代,政治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一直扩大,包括保护弱势群体,如 LGBT,但较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原住民或伤残人士。
多元文化四分类
多元文化主义可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
首先,由於全球化、人才流动、强迫迁移和家庭团聚而形成,这是一个人口现实。即使在歷史上没有接收过大量移民的国家,例如南韩,多元文化也在缓慢地出现。
其次,多元文化主义是与接内移民和融合相关的政治学。
第三,多元文化主义是政府(和组织)根据他们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观点和态度制定政策的工具。
第四,多元文化主义成為国家的路线图,国家未来的方向。
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贝里 (John Berry) 认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成功取决於移民维护自身文化和东道国社会同时接受外来文化,两者缺一不可。当东道国社会更大程度地接受少数民族文化时,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更好的结合两者的文化和经济优势。
多元文化是杂菜沙律
这裡要注意,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与多极文化主义 (Poly-culturalism) 不同,多极文化主义强调不同文化的独特性,但并不重视融合,甚至衍生出种族隔离政策。简单用一句话来形容,多元文化主义就是「杂菜沙律」(沙拉碗),但并非同化的大熔炉。
多元文化主义中最核心的论点就是「文化相对主义」,所有具有不同传统的社区有权在自由的公民社会生存。
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群体权利捍卫者库姆卢贾 (Will Kymlicka) 认为,通过社会、教育、宗教、娱乐和经济生活,包括公共和私人领域,使社区成员有机会遵循他们自己的传统和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不至在全球化的大时代中被同化,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覆灭。
因此,多元文化主义体现了种族平等、保护文化多样性和言论自由,符合西方国家的的人权标準。
多元文化主义被视為一个更公平的体系,令社区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在更宽容的环境下,社会问题较容易获得解决。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并非基于一个种族或宗教就可定义,文化是随着世界变化和多种因素影响下而不断更新的。
多元文化面对的挑战
多元文化主义并非没有面对批评。
多元文化主义的批评者经常争论,多元文化主义过度理想,是不可持续的和矛盾的,甚至认为民族国家会因为强制执行元文化主义,最终使自己的独特文化遭受侵蚀。
近年民粹主义的复兴,当中以英国脱欧公投最为突出,它代表了民粹主义和蛊惑人心的言论达至高峰,甚至将合理的经济考虑置之不理。美国总统特朗普 (Donald Trump) 提倡修筑隔离墙,禁止穆斯林进入国,也是另一例证,澳洲在这方面的声音也愈来愈激烈。
我理解人在与外部世界连结时所產生的焦虑和恐惧,人因為需要归属感和追求稳定而形成了「民族」;但「民族」实际上是一个很新的概念,民族国家仅诞生於几个世纪前,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是自然的,而是政策所造成的。
也有人认为,某些国家有政党寻求独立这一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属於某个民族国家,不论其大小;但事实并非如此,独立运动主要是出於政治动机,而非出於文化衝突。这种政治不是自然的,而是强加於我们身上的。
总的来说,拥抱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因为较好地包容少数民族移民,产生更积极的成果。相反,要求移民同化的社会,则面对较贫困的社区,和面对社区更强烈的反对和抗争。
更舒适和自然地活于多元文化中
在多元文化主义下,我们每个人仍有需求和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喜欢和不喜欢,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但这种差异并不构成任何错误或威胁。我们都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寻求更好的生活,在我们的社会,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应存有「我们」和「他们」这种的心态。
我们应准备好从其他文化中学习,不一定事事最好,却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