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以“间谍”名义指摘中国 中美间谍战不断升温(图)
“水际柴荆键不开,野人相觅漫敲推。寒鸦阵黑疑云过,老木声酣认雨来。”在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技术供应商华为公司的担忧日益加剧之际,不仅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发起包括间谍罪在内的23项指控,多个国家开始以“间谍”的名义指摘中国。
美国及其盟友频频出手
近期,有德国媒体报道称,欧盟对外事务部(EEAS)安全部门警告欧洲各国的外交官和军人,提防中国和俄罗斯的间谍,称“约有250名中国和200名俄罗斯间谍在欧洲首都(布鲁塞尔)活动”。中国驻欧盟使团发言人2月9日就此答记者问时表示,这一报道毫无根据,敦促有关方面公正看待中国和中欧关系。
这不是美国之外唯一对中国发起间谍指控的国家。几天之前,《波罗的海时报》(The Baltic Times)报导,1991年独立以来一直与美保持密切关系的立陶宛,今年2月5日发布的年度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的间谍活动已经成为立陶宛的国家安全威胁。根据这份年度报告,中国在立陶宛设立了两个情报部门:中国国家安全部(简称国安部)和中共军方的情报部门,意图“寻求干预立陶宛在西藏和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企图不让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提出这些问题”。
亲美国家波兰国家安全局1月8日曾经以“从事间谍活动”的名义逮捕了一名华为公司在当地的员工,同时被逮捕的还有一名波兰公民。 美国以及盟友频频以“间谍”为名义的出手 ,普遍被认为与华为孟晚舟事件为代表的技术之争有关。
中国反间谍亦不手软
其实,不止是美国及其盟友频频对中国发起间谍指控,北京自身的反间谍力度也在加强。中国政府自2014年11月施行《反间谍法》以来,逐渐加强对间谍行为的侦查力度。
2018年9月,大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播出了分为上下集的有关于台湾间谍的新闻报道。了解大陆媒体生态的人都知道,大陆央视一套的《焦点访谈》节目,其受众是大陆内部百姓,这说明了本次央视高调报道间谍案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大陆而不是海外的百姓看到这样的现象。
北京希望并提醒大陆社会要对日益增加的两岸交往有一定的判断,哪些是纯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哪些有着特殊目的,此举颇有在大陆社会内部提前设置防火墙的意味。
日本《读卖新闻》2019年1月13日报道,4名在华日本人于2018年被中国当局以间谍罪判刑,其中3人的行为被认定与日本政府有关联。日本媒体报道说,中国通过反间谍法后,在中国涉嫌间谍罪被捕的日本人和其他外国人的数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2018年,有12个日本人因涉嫌在华间谍行为被拘留。
北京时间2019年1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澳大利亚籍华裔作家杨军(杨恒均)因涉嫌危害中国国家安全被捕。
间谍战升温以及国安委角色解析
历史上,间谍行为一直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常态方式之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为间谍行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便利的条件。中国成为间谍大量输入或输出的相关国,则与其自身影响的增强和所处的复杂国际环境存在较大联系。
2014年4月15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表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间谍行为所针对者基本被“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全覆盖,也将是国安委的防范对象之一。近年来间谍行为在中国被接连曝光,极有可能正是中央国安委作用发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