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关键期 刘鹤需要向中共前辈学习什么(组图)
中美第九轮贸易谈判结束,中方的谈判牵头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4月4日再次在白宫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见,外界明显感受到,和以前相比刘鹤的表现更为轻松和从容。
更加游刃有余的刘鹤
谈判开始前,刘鹤先向摄像机云集的记者团队展露了一个毫无压力的笑容,在白宫和特朗普(Donald Trump)会谈时,刘鹤第一次被安排在特朗普身边并肩就坐,席间刘鹤语言和动作都较之前几次来到白宫时更为松弛自然,并且对特朗普突然抛出的军费问题大方回答,非常干脆。
如果说他在去年的表现还有所拘谨,那么今年的刘鹤则显示出了更多的游刃有余,经历了去年5月美国撕毁协议、今年和特朗普谈话期间产生“中国每天从美国进口500万吨大豆”的误会之后,刘鹤的谈判技巧相信已经比以前更为成熟。
特朗普表示,中美贸易协议可能在4周之内完成,虽然这是个并不确定的时间点,但是可以看到谈判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刘鹤以及他带领的中国谈判团队已经展现出了极大的专业度和耐心,从两国现在对谈判的积极态度看,也的确取得了进展。但是谈判中往往是“遗留”到最后的问题最为严峻,接下来,刘鹤或许仍能从过去中美谈判的领导者们身上,借鉴更多的掌控力和决断力。
以史为鉴 当断则断
中国和美国谈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中美建交之前的多轮试探。当时,代表中国牵头重要外交事务的是时任总理周恩来。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共高层通过对全球形势的判断,已经意识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在冷战中迎来了难得的机会,周恩来因此牵头作出了多个果敢决定,从1969年避免在吊唁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期间和苏共领导人见面,到直接在1970年国庆日将美国记者斯诺(Edgar Snow)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阅兵,再到后来美国乒乓球队要求访华,外交部报告“时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周恩来仍然写下了“拟同意”3个字报给毛泽东审批。这一次次决定都令美方震惊。
不仅当机立断,周恩来也始终谨记中共对美国的红线,也就是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无论在和美国记者的谈话中,还是在与美国乒乓球队的接触中,他都表示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底线,态度强硬,毫不含糊。
中美成功建交之后,另一个关系的转折点就是中国入世,在长达15年的入世谈判中,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挥了很大的领导作用。就像现在的中美贸易谈判,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时刻就是在协议达成之前的最后时刻。
中美最终达成入世协议是在1999年11月15日,但是实际上当天早晨双方仍有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谈判陷入僵局。朱镕基放下其他会议来到谈判桌上,不顾当时中方谈判代表龙永图的“递条子”的劝阻,直接同意了美国人抛出的前3个问题,然后对后面4个问题简单干脆地要求美国让步,并说“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5分钟之后,美方同意了中方意见。25轮谈判让朱镕基早已知道对手的心理,更了解对中国来讲不同问题的优先次序,因此才毫不犹豫地摊牌。
时间走入21世纪,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美两个已经有相当密切联系的经济体自然需要更深层次的交流机制。现在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也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再次给美国对手极为深刻的强势形象。当时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王岐山对接最多的就是时任美国财长保尔森(Henry Paulson),后者在回忆当时的谈判时,表示王岐山是一个很强硬的对手,直率、不废话,给人雷厉风行的印象。
与外国领导人会面时,王岐山从不避讳地强调市场需要政府支持,中国要加强对政府经济部门的影响,执行宏观经济政策。2008年王岐山第一次去美国谈判,就在晚宴上将准备好的稿子晃了晃又放回了口袋,说了句不喜欢念“新闻稿”然后脱稿演讲,批评美国的同时甚至也对中国的现实问题自嘲起来,这背后是他极大的自信。
中国崛起更加需要谈判的自信
毛泽东生前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中国从建国以来一步步国际地位的提升,多次和美国在谈判桌上的交手,更不是请客吃饭,甚至不是互有商量的交流,而是真刀真枪的博弈。
回顾中共多年来带领团队和美国谈判的高官,可以看到他们的成功来自于知己知彼的能力,坚守底线的强硬,和对局面的掌控和决断力。如果说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处在被动一方,那么之前和美国的几次转折性的谈判,中国面临的弱势地位则都比今天严峻的多,当时的谈判者可以做到这些,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人物则更应当做到。
在这一点上,刘鹤在过去一年的谈判中,曾经的确缺少一些气势和决心,特别是在面对特朗普的几次经历里,刘鹤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内敛和小心翼翼,这虽然是他的认真谨慎,但是同时也容易被看成是立场不够坚定、谈判不够娴熟的表现。贸易战之后,中美之间,中国和欧盟、日本等等经济体之间,还会有更多类似的磋商和摩擦,届时这种能力就更为必要。
在中美谈判的最后几周里,刘鹤和他的团队,可能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掌控力和决断力,这些也正是刘鹤应该从过去的前辈身上最能汲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