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仙服”吵上热搜!孰汉孰仙,了解一下(组图)
赏花季,“汉服”又成了各大公园、景区最吸睛的一道风景。
随着汉服爱好者越来越多,每年春天汉服都成为讨论度最高的服饰之一,赏花、出游,女孩们身穿汉服的照片总能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不少好评和点赞。
然而,这两天微博上关于汉服的一条热搜,却让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
“汉服 仙服”??一夜之间又冒出了一个“仙服”,啥是“仙服”?
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汉服的概念,汉服并非指汉朝时期的服饰,而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装。自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几千年来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
汉服按基本形制来分主要有这几种:“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正式的汉服大多是根据出土文物中服装的形制进行复原制作完成的。
曲裾深衣
而仙服呢,概括来说,就是古风或汉服改良款,有汉元素但不符合汉服形制要求,是经过现代艺术加工后的古装,影楼装和影视装都属于这个范畴。
许多“圈内人”认为汉服需要严格遵循出土文物的形制,这类人自称“形制党”,也有人称其为“古墓派”。
来源:汉服吧
相对于汉服对制式的“较真”,仙服更偏向于“仙气飘飘”和影视化对美观的追求。
有网友列举了汉服与古风/影楼装的区别:
来源:@时尚日常汉服bot
“汉服”与“仙服”的概念逐渐出现分化和对立,有人将二者戏称为一个古墓派,一个仙女派,甚至最近因“汉服仙服分家”而登上热搜。
所谓的分家仪式,就是一位微博ID为“说给仙服”的博主在4月8日发布了一条“自立门户”的贴文:
形制是汉服的底线,仙服显然不符合汉服形制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因为打着汉服tag,被要求作为传统服饰的“改良”,一直没能有好的发展,争议不断。如今想要探索仙服自行发展的可能性。
一石激起千成浪,随之产生的“汉服仙服之争”也愈演愈烈。
被开除的“仙服”党们与吃瓜路人们还都是一脸懵。
“汉服圈”很多人表示支持,认为严格区分更利于尊崇传统,不用再彼此“相轻”,“仙汉两开花”。
网友@故明衣冠:让汉服归于传统与民族,由同袍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去进行民族传统服饰的再造与推广;让仙服归于其美丽超脱,仅仅作为一件漂亮的服饰,依着目前的二次元以及古风方向自由生长,不再受圈内条条框框烦人的约束,于彼此,都是解脱。
也有人表示分家实在没必要,汉服不一定要完全遵从古制,复兴传统文化应该允许改良和创新。
当我们在争论汉服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汉服不仅只是一件衣服,它融入了民族审美情趣、礼仪风俗,色彩观念的表达,吉祥纹饰的运用、材质工艺的更新,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人文之美。
图 @秦亚文-字初塵
《左传·定公十年》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正是因为汉服的存在,中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名。
其实,汉服在现代社会进入大众视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2003年11月22日,34岁的电力工人王乐天穿着由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组成的汉服走上了郑州街头,并对新加坡《联合早报》表示此举是为了推广汉服。从那以后,不少人都开始了解汉服、穿上汉服,加入汉服文化的复兴。
从2003年到2019年,汉服复兴首先从民间开始,再一步步逐渐获得了官方的支持。许多“同袍”首先把汉服穿到了祭祀典礼、成人仪式等各个公开活动。各地的汉服协会也纷纷涌现,伴随着花朝节、华服日、国学热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汉服爱好者。
今年清明期间,陕西省黄陵县举办黄帝公祭活动 图 火炎
然而,汉服复兴以来,争论也没有停止过。
汉服圈内部的形制考据工作仍在进行之中,许多人对汉服的形制、版型、制作、搭配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例如汉服贴吧就有人发帖表示,齐胸襦裙虽然曾是汉服女装的主流款式之一,在绘画、陶俑中出现过,但没有相关出土文物,并且翻遍史料,“齐胸襦裙”一词都没有出现过,不应作为汉服款式。
唐代的“齐胸襦裙”
在@中国华服日 4月7日发布的“中国华服日”秀典相关微博评论区内,不少“形制党”表示秀典中有不少服装其实是“汉元素时装”或影楼装。
面对那些把汉服和其他服装弄混的路人,或者那些在穿汉服时选择披散头发或脚踩球鞋等不遵循古制的搭配,不少“形制党”会反应激烈,贴吧、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就常有立场不同的两派人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争吵。
古代服饰体系复杂,汉服文化目前来说仍然相对小众。什么是汉服?穿汉服该有哪些礼仪?不同的汉服社团争论不休,迄今很难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这次“汉服仙服之争”本质也是对于汉服概念见解不同、无休止争执的集中爆发。
汉服需要有相对清晰的标准,否则会为公众了解汉服增加难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过分严格地要求汉服遵循古制可能也会抬高路人了解汉服的门槛。
关于这次“汉服仙服分家”,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