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一下黑兄弟吃起肉来有多猛 就问你怕不怕?(组图)
如果饭点去埃塞俄比亚的餐馆逛一圈,你会看到周围人都在优雅的吞生肉。
餐馆同时也是屠宰场,想吃哪个部位自己直接过去切。
在埃塞俄比亚,甚至连ASMR主播的道具都以生肉为主!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与索马里相邻。
或许你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又或者只知道那里曾闹饥荒。
与此同时它是非洲唯一一个没有被西方列强殖民过的国家。
多年以来,这里的人民群众把生肉当米饭作为自己的主食。
图里这样的肉酱团被称作Kitfo。
你可以理解为肉沙拉,是埃塞俄比亚最常见的一种生肉做法。
有时候甚至都不用放调料。
早上起来盛一碗碎肉,滴上几滴花生油就喂给儿子吃。方便省事,味道还美滋滋。
当然不要以为Kitfo是像回锅肉一样只存在于家常菜谱里的东西。
大排档,星级餐厅,甚至国宴上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二两生里脊,再拌上青椒、甘蓝、辣椒、奶酪等十余种配料。
合着一张卷饼,宛如吞下一颗流星。
在食物世界,Kitfo之于埃塞俄比亚人相当于米饭之于我们。
而饭是饭,菜得另算。
埃塞俄比亚简约不简单饮食文化中tere siga算是“菜”里的头牌巨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肉块。
和Kitfo不同的是tere siga只选牛肉,烹调方式也更原始。
整个烹调过程基本十刀内就能完成。
如果你有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室友,两斤鲜牛肉就是你们午夜游戏时的零食。
最令埃塞俄比亚人嘴馋的是五花肉上漂的那层肥油。
因为相较纯肉更为稀有,一般来了贵客才会拿出来享用。
前面有说过,生肉在埃塞俄比亚人那里不只是果腹的家常菜。
它还可以是酒吧卡座上的狼牙土豆,婚礼上的八层蛋糕。
盛大节日餐馆老板或有钱人会将现杀的牛挂在门口招待路人免费品尝。
在社会上,聚众吃生肉甚至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每周我都会和父母在餐厅约一顿生肉,这是我们维系感情的秘诀。”
“我和我父母还有这里所有人一样从小吃生肉。
每当舌头舔过那层湿滑娇嫩牛油,我就会想起幸福的小时候。”
“酒吧里的埃塞俄比亚人一定会点上一大盘生肉。”
“配上大杯啤酒,享受肉撞肉时的汁液横流。”
西式婚礼中蛋糕塔可以说是酒席的领袖。它是新人家底的象征,更是爱情深浅的鉴证。
而在埃塞俄比亚,现刮肥牛才是全场的焦点。
婚礼上新郎新娘不是挨着一圈圈进酒而是一个个劝肉。
请食吾执夫君之手切下的半斤肥油。
祝幸福长久,延年益寿。
有买就有卖。
根据经济学一般原理,市场风气是在买卖双方的互相影响下形成的。
吃的人这么野,那么卖的人肯定骚。
埃塞俄比亚在整个非洲的西化程度都算高。
受西方餐吧文化影响,他们的餐馆基本上也是酒吧餐厅二合一的那种。
在拥有近350万人口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满大街你都可以看到一种被叫做“肉屋”的餐馆。
肉屋之所以被叫做肉屋是有原因的。
这不仅是由于那里连做盒饭都尽是肉。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Kitfo和tere siga吗。
在肉屋只有tere siga出售,因为那连能帮你把肉打成泥的厨师都没有!
很多肉屋都是屠夫开的。
这就像是直接把屠宰场搬到了馆子里。生产销售一体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更劲道的一些肉屋连屠夫都懒得配。
要吃什么自己拿刀上去切。
讲究点的埃塞俄比亚食客都会随身在皮带里藏几把利刃。
进食是一定要用手抓的,因为这样才能感受到食材的质地、温度与气味。
这种进食方式不是不爱卫生的代表,而是埃塞俄比亚人千百年来的骄傲。
没人知道埃塞俄比亚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生肉,但肯定不是一两天。
早在1868年就有英国探险家在书中把那描述为:“一个普遍生活在生肉上的国家,不能认为他们的料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至于为什么埃塞俄比亚会有把生肉当主食的风俗,除了那些不靠谱的民间故事一般都说是战争所致。
BBC一部纪录片认为埃塞俄比亚战士有一种的战术。
他们会在白刃战时冲到敌人的尸体旁,然后拿出事先藏在衣服里的生肉疯狂啃食以吓退敌方。
吃生肉的习惯就是打这来的。
当然这听起来像是黑。
埃塞俄比亚人自己的说法也是源自战场,但因果不一样。
据传战壕里吃熟食耽误时间,更重要的是味道和烟火还会暴露位置。因此战士们逐渐开始吃生肉。
近几百年埃塞俄比亚包括整个非洲大部分时候都处于战乱。军队里的文化习俗能对社会产生明显影响。
吃生肉的习惯自然也就从战壕爬上了餐桌。
理论上来讲生肉的营养成分或许比熟肉好一些。
但相较熟肉生肉更难消化,并且最大问题在于卫生风险。
埃塞俄比亚本国医生常在媒体上普及生肉有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例如沙门氏菌与绦虫。
然而人们并不相信这些理论。
他们用自己亲身经验来证明这是健康无害的,并认为那些从未尝试过生肉的人试过后一定会说真香。
另一方面。
据说为满足大众医疗需求,在埃塞俄比亚无需处方就能买到含有成瘾物质的强效肠胃镇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