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导的危险走向 中美会步入“冷战”吗(组图)
中美贸易谈判已然陷入僵局,两国迅速恶化的双边关系也越发难以收拾。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5月19日的电视节目里公开宣称,中国最终会同美国达成一个不可能是“50-50”的协议,“因为他们被关税扼杀了,中国将彻底被扼杀。”
大体在同一时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南下江西省,考察了一家生产加工稀土的企业,还曾前往中共中央在20世纪上半叶为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的集结出发地,向纪念碑献花。
一国毫不掩饰遏制与打垮另一国的企图,另一国则展现了长期抵抗的意志。在当下这种大国关系风云突变、波谲云诡的时刻,已经难以预计未来局势演变的方向。历史上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危险对峙,也就是“冷战”与包括核武在内军备竞赛会在中美之间重现吗?
美国上空的“冷战”阴云
在近期中美贸易谈判突然搁浅之后,中国官方和媒体一改以往相对克制低调的姿态,大张旗鼓展开舆论反攻。中国官媒中国《环球时报》在一篇文章里历数美国近年针对中国的诸般言行称,“冷战过去30年,但历史似乎又开始新一轮重复:美国副总统彭斯(Mike Pence)发表‘新铁幕演说’,指责中国干涉美国中期大选;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主任斯金纳(Kiron Skinner)正在领导制订一项计划,形同当年奠定冷战基调的‘X文章’;美国情报机构频频对华发难,甚至宣称‘中国留学生都是间谍’,被形容为‘麦卡锡主义’的复活;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建立太空军,打造新版‘星球大战’计划……”
不得不说,美国方面正在发生的事情,确实与“冷战”初期的做法十分相似,或者说,正是在重复当年走过的路线。这可能也是美国在面对中国崛起过程中,在本国国内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惯性力量。
而这次的针对对象,不再是已经解体的苏联,正是有着14亿人口、经济增长趋缓但仍在稳步发展的中国。与此同时,其军事力量也正在获得相应的军费投入。得益于体量巨大且依然强劲的经济,中国军费增速也颇为可观。
当然,作为苏联解体后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始终没有放松对其权威的潜在挑战者的警惕,只是一度被困于中东事务难以自拔。如今,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后已经无论如何也无法遮掩自己的庞大身躯,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已告覆灭,美国也因页岩气革命成为石油净输出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仍然泥足深陷,其他很多新兴发展中国家亦后继乏力,中国则理所当然地成为美国的集火目标。
于是在2018年1月,美国时任国防部长马蒂斯(James Mattis)表示,“我们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会继续,但美国现在的国家安全优先考虑的是大国竞争,不是恐怖主义。”以目前美国的外交政策来看,中国确然已经被列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议题。
那么,接下来就要看两国关系会不会继续恶化,又能够恶化到怎样的程度?
被视为“进攻性现实主义”代言人的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认为,“不论中国发展前景如何,美国都将按照大国竞争规则‘出牌’,视中国为‘对手’,力图阻止中国变强”,“在阻止中国变强的过程中,美中可能产生危险的冲突”。
而今在美国政坛,民主党与共和党尽管在内政外交政策上往往分歧巨大,但在中国问题上的意见却出奇地一致。例如在2019年5月上旬,美国众议院以414票对0票通过了“2019年台湾保证法”,以及“重新确认美国对台湾及落实《台湾关系法》的承诺”决议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军事方面的最新动向。特朗普上任后,军费开支大幅上涨到7,000亿美元左右。2018年10月,特朗普宣布计划退出1987年与苏联签署的《中导条约》,并表示美国将继续扩充核武器库。特朗普还曾解释称,“中国不在这份条约里,他们应该被纳入该条约中。”
近日,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投票支持特朗普政府在美国核武库中增加核武器的计划。
可见,在近几年里,美国正在发生一种以中国为主要对手甚至是“敌人”的战略转向。而且,这种转向是全方面的,官员指责、媒体批判、经贸谈判、军事威慑,战鼓齐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的恶化和激进化,似乎逐渐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问题是,在进一步极端化之后,会不会重演美苏“冷战”和核军备竞赛的局面?其实,只要美国一方重回“冷战”轨道,中国也将不得不被动扮演起“冷战”另一方的对峙角色。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在2019年初曾说过类似的话:“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如果寻求的是伙伴关系,则会得到伙伴,如果寻求的是对手关系,则会得到对手。”而中国似乎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角色转变。
中国早有备战
事实上,美国战略转向在2011年“亚太再平衡”出台的时候已经开始。中国可能在那个时候就开始着手应对未来中美冲突的准备。
中共在十八大后的反腐肃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军队整顿改革,以及加强中共党的领导与中央权威,其实都有稳固中国基本盘的意义。
而在中美贸易谈判或者说贸易战期间,中国鼓励本土种植大豆、启动全国粮库清查等等做法,恐怕也并不只是为应对中美贸易谈判,更是有应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以及维持中国独立与安全的动机。
事实上,在美苏“冷战”期间,毛泽东治下的中国也有过应对两国威慑与威胁的经历。当时中国启动了以备战备荒为目标的战略资源大转移的“三线建设”,应对核打击的大规模人防工事。
一方面,这些备战工作构成了巨大的负担与消耗,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先例说明中国并不缺乏应对“冷战”局面的决心。当然,在中国已经形成对外开放政经体系的情况下,应该会有非常不同的展现方式。
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前也拥有了虽然仍难比肩美俄却也颇为可观的核武库,同时还具有了相当的经济与科技实力,面对美国的“冷战式”施压,也会比当年从容许多。
中国与当年苏联不同的一点还在于,中国是全球市场的深度参与者,与美国经济深度交融,美国在正式进入“冷战”轨道之前,将不得不经历一段剥离中国因素的过程,美国经济会受到不轻的伤害。这是中美关系中尚未完全崩塌的重要支柱之一。
另一个需要认识到的关键点,则在于中美两种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并不一定会导致冲突,还能够形成互补。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许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化解美国方面的非理性冲动。
然而,以美苏最终先后进入“冷战”的故事来看,尽管有两国实力逐渐接近的原因,也离不开一些麦卡锡式的热衷造谣诬陷、蛊惑人心的投机主义者的鼓动。
1999年北约炸毁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事件,谜底至今未能揭开。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我的一生》自传里写道,“他相信在美国国防部或中央情报局内有人不满美中关系走近,因此可能故意在地图上做手脚,造成中美分裂。”
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国家情报官,负责东亚事务的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却指因地图定位错误而“误炸”中国使馆的说法并非事实,应该是一连串失误造成的惨剧。
曾经担任美国中情局局长的现任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不久前就曾坦承:“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可见,导致中美关系极度紧张的“偶然性”事件确实是有可能发生的。中美两国关系也会在一系列人为或非人为的“偶然性”事件推动下,不断恶化。
其实,不论“冷战”会否重演,中国国力增加,军力迅速提升,都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作为一种本能反应,美国的警惕,以及为保持军力优势而加强军费投入也都可以理解。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关系未来是否会继续恶化来去,还是能够维持在一种可控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