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如何避免港府出现更多“林郑月娥”(图)
经过近期的政治风波,可能最令香港人感到意外的,是予人形象亲和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竟然会在《逃犯条例》修订一事上,遭遇了其政治生涯当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滑铁卢”。当下的香港,香港政府面临着声望危机,社会亦重新陷入撕裂,至今尚未有平息迹象。
自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游行出现以来,港府多次错过了可令事态降温的机会,公关手段缺乏一些智慧,港府官员在应对危机时,似乎只是视乎香港社会的反应,以“挤牙膏”式的僵化言语回应,而不擅长先舆情一步,给出更加智慧的政治性决策,防范危机于未然。这种情况,在近期涉及《逃犯条例》修订一事的许多香港官员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
在过去,香港公务员的治港表现,曾普遍被视为是“萧规曹随”,即是那种能够维持香港既有管治模式和体制的相对稳定形态,虽然很多为官者未必有大魄力,去推动香港当时的政治改革,但最少可以给予港人一些维持既有生活方式的信心。不过,自2014年以来,香港政治争议日渐成为社会聚焦的核心,港府应对能力的拙劣可谓日益显现,很多港府官员凡事高举“依照现行机制”,却总是不愿付出多一些努力,来疏导港人的人心。
近年来,很多人原本希望将香港社会的重心,重新引导回经济民生议题,通过积极的经济调整、民生改革来扬长避短,修复社会人心,以此,才能再循序渐进地在香港推动一些具有政治争议性的议题。然而,近期的《逃犯条例》修订风暴还是揭露了,过去数年来香港的平静只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假象,香港终究是需要一名懂得处理政治争议的政治家的,否则长此以往,恐怕对于修补社会撕裂,依旧是于事无补的。
事实上,香港如今有很多典型的官僚政治人物,他们的出身背景,也许就已经限制了他们为官时的处事方式了。以当前港府对于官员选拔时强调的能力选项来说,其多注重于寻求共识,希望公务员的表现是能够平衡社会各方利益的,也因此,当这些受此理念熏陶的官员未来面对多数政策议题时,他们首先需要设想的,一定是如何寻求“平衡”方案。
然而,如果港府的管治理念仅局限于兼顾所有各方的意见,那么,放在实际的社会情景当中,很多时候,便造成了港府只要稍为向既得利益者退让一步,就已实质上对社会的弱势群体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一旦香港社会即将走进一个求变、求突破的时代,那么,这种旧有思维模式就往往会令港人觉得,港府施政太过保守、软弱,甚至因为行政调解下的不断利益再平衡,很多推行的政策早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初衷和能力。
这么说,其实并不代表对香港公务员能力的否定,事实上,香港公务员整体的专业与高素质,一直是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资本之一。很多港府人才的专业素质定然有其作用,特别是在维系港府日常行政运作方面。但如果是在激烈变动的年代,让这些人作为带领香港前进的舵手,恐怕就只能不太乐观了。
正因于此,面向将来,香港社会需要思考,如何在“港式公务员”之外,寻找到更多的政治人才,以及如何设立更科学、全面的行政人才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