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巅峰!王劲松不红,天理难容!(视频/组图)
“什么时候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呐?”
很难见到王劲松一样的人。他斯斯文文浑身散发着书生气,却又不会让人联想到书生的柔弱和死板。饰演林耀东的时候,他戴了一副无边框的圆形眼镜,儒雅的气质似乎要溢出屏幕。
但是他骨子里又有一种天生的“反派气质”,观众还是会不自觉地将他饰演的角色归入到“坏蛋败类”之流。
王劲松饰演的林耀东
真正的狠角色,看起来总是很温柔。
这种矛盾被他很好地诠释在角色身上,也造就了他的演技。在他饰演过的绝大多数角色中,人性的矛盾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没有绝对的恶,也没有绝对的善。
“这世上没有非黑即白的人与事,也没有至善至恶的绝对。正因为复杂,正因为混沌,才需要更多层次的解读,才需要一分为二的理解。”
这是王劲松对于演员二字的理解。
知乎上有人问:如何评价王劲松的演技?
有人回答:“有些演员演得好,他演几部戏后,你就能从人海中认出他来;而有些演员根本就是入错行的特工,演的角色你全都记得住,可他迎面从你身边走过,你却未必能把他抓出来。王老师更像第二种。”
他饰演过的角色,无论戏份多少总是能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拓宽自己的戏路,上至皇帝诸侯、权倾朝野的大太监,下到文弱书生,他都有所涉猎。
他说过,“我绝不重复我自己演过的角色,尤其是大家认可的。即便类似,我也会赋予他另外一种个性”。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大明王朝1566》豆瓣评分9.7分,电视剧类评分的天花板。剧中王劲松饰演了太监杨金水,大奸大邪却不泯人性,一改此前荧屏上阴阳怪气的太监形象。被媒体行业誉为“中国电视剧三十年来第一太监”。
《大明王朝1566》杨金水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他饰演了荀彧(yù),对戏时他的表演力和爆发力令人惊叹。
他在《破冰行动》里饰演的林耀东,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让人恨不起来的大毒枭。
他饰演过的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无可挑剔,每一个角色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人物理解。你很难想象得到,大明太监杨金水那恰到好处的阴柔和正义凛然的汉室风骨荀彧,是由同一人出演。
于细微处显大义,婉转间皆有洞天,正是王劲松的坚持和追求。
回首望去,王劲松的演艺生涯充满坎坷。
32年前的春末夏初,19岁的王劲松没有选择父亲期待的理工科大学,而是报考了江苏省戏剧学校。
收到学校复试通知书之后,一家子人陷入沉默。后来还是父亲妥协,将五张十元面值的“大票儿”放到桌子上:“你想去就拿上钱去南京,不去就别动这个钱,自己拿主意。”
想都没想王劲松就动身了。到达南京的时候是凌晨一点。下火车后,他背着行囊走了五个小时,银色月光倾洒在这位少年身上,前方的路遮在晨雾中,朦朦胧胧地。一种说不清的肃穆感、庄严感忽然涌上来,19岁的王劲松还想象不到,择一事,终一生,表演竟成了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
《我是特种兵》剧照
暑假的时候其他同学纷纷回家,贫穷迫使王劲松选择留在了这座城市。白天,教台词的程俊老师帮他补课,带他走近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罗丹的雕塑《老妓》,这些艺术作品给王劲松开启了一道新的大门。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才知道,这个世界有如此多美好的事物存在。”王劲松感慨道。
正是那时候丰富的经历和所接受的艺术熏陶,造就了如今的王劲松。也是从那时起,他逐渐形成了思考的习惯。直到现在,接到新角色时,王劲松还是会条件反射般地去思考角色的定位,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推手》剧照
毕业后,王劲松被分配到剧团,算是踏入了这个行业,但还只是游走在行业边缘的小人物。没有戏演,他只能在剧团打杂,装台、卸车成了他的工作。“没有人来告诉你怎么演戏,只有人催你去出苦力”,王劲松回忆。
这段贫困潦倒、居无定所的经历让他“一度怀疑是不是没吃这碗饭的命”。不过,也恰恰是这段灰暗的岁月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也为后半生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基础,“当年的文字在记忆里融化了,留在心里。它们一直跟随着我,风风雨雨,一直都在。”
胡适先生曾说过,“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世间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回想起当初那段青涩艰难的演艺生涯,王劲松心存感恩。“即使是卑微的,即使是渺小的,也必须要承认那也是我,没有当年就没有今天的我。”
后来王劲松离开南京选择了北漂,并尝试着拓宽自己的戏路。他开始在《锦衣卫》、《大明王朝1566》等知名剧里出演角色,而且演技精湛、拿捏到位,但还是不火。
“我1987年开始学习表演,从演第一个小龙套至今,已经32年。出演超过100部影视以及舞台作品,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出2005年之前我出演过的电视剧有哪些。”
火与不火并没有影响到王劲松对于演戏的追求,他的微博名字,自始至终是“演员王劲松”。
他说,“角色是演员生命的重量。”
他说,“专业演员与演员是有区别的。”
他还说,“一个演员不可能驾驭所有角色,这不现实。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角色必须是需要有长时间生活经历的人才能演!”
正是这份细致和追求,才造就了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的“林耀东”。
拍摄《破冰行动》之前,王劲松事先搜集了大量真实案件的纪录片、新闻报道以及纪实报告文学,对林耀东这一角色产生了新的理解。
《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
王劲松将他比喻成“动物世界”里群居动物的头领,“他要完成自我成就,他希望在宗族里不朽,并掌控所有人。他贪婪的并不是金钱,而是权力和欲望。但林耀东的内心也有畏惧,他畏惧于被宗族抛弃。对他而言,一旦被逐出群落,就等于死亡。”
基于这种理解,王劲松将此前“脸谱化”的毒枭形象,重新塑造成一个亡命却仍存畏惧的人物形象。有人这样评价林耀东,“有血有肉,上一集巴不得他死,下一集又让人恨不起来。”
《破冰行动》镜头
有一场戏是林耀东安排儿子去外地以避开毒品买卖,临别时候,林耀东缓缓地把儿子长袖衣服上的纽扣,一粒一粒地扣好,看着他离开。
“台词在此时已经不那么重要,我要表现的只是这个动作”,王劲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深有感触,“我的父亲是最细心的一个,他会在一天当中来托儿所好几次。中午天热,他来是帮我解开扣子,变天了下雨变冷了他会帮我穿厚衣服扣上扣子。父亲不善言语,只是默默的每天在做。在我的童年就记住了。”
《锦衣卫》中的王劲松
拍戏时为了达到绝佳的效果,王劲松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大明王朝1566》里有一段戏是在杨金水失势装疯之后,小太监用银针测试他是真疯还是假疯,全是实实在在地扎进肉里。剧组特意请了中医先生,避开穴位扎了40多针。因为赶上中午吃饭,时间一长身体产生了排异反应,针就开始往下掉,没办法下午拍戏的时候又扎了一遍。
杨金水被针扎的镜头
早些年,王劲松曾在影视剧《边城》中出演日本军官。他为了这个角色,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日语,在进剧组之前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和专业日语人士交流起来也没有任何障碍。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找人配音固然可以,但是人物的情感语气是很难找回来的。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感受,所以我坚持学习日语,力求让这个角色饱满生动。”
《边城》中的王劲松
而在《北平无战事》里,王劲松饰演的是王站长,凭借戏中标志性的吸烟姿势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将内心感情波动演绎得淋漓尽致,被网友称赞“演技派浑身都是戏,连抽支烟都抢戏!”
《北平无战事》中,王劲松饰演王蒲忱
事实上,为了准备好这部戏,原本“轻度吸烟”的王劲松变成了老烟民,他在剧组里的4个月抽烟的总量都超过之前20年的总和。
去年拍摄《推手》时,剧中出现的被打碎的古董茶杯,是他自己准备的,有三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同年拍摄《鹤唳华亭》,需要一个表现宋代点茶的茶盏,也是他自己买的。“就只为了拍一场戏,但是我坚持认为应该用最准确的方式获得完美表达。”
前段日子王劲松还登上了《声临其境》的舞台,节目里它不仅配了自己此前饰演过的荀彧和《血色湘西》中的瞿先生,还配了港片《扫毒》里的经典片段,完美还原了苏建秋(古天乐剧中角色)的挣扎和内疚,哭泣时的细节还原和尾音处理,被很多网友称“惊掉了下巴”!
而更让观众没有想到的是,王劲松还能够还原动画电影《冰河时代》里的配音!很难想象“全能王劲松”的背后,经历了多少汗水的打磨。
但从业32年,王劲松也不是没有过遗憾。
《军师联盟》中他完美发挥的荀彧,收到观众一致好评,但是有一场弹琴的戏,因为他不会,所以镜头就只给到了肩膀,这件事让他别扭了很久。
《琅琊榜》中的言侯爷,因为独特的历史环境和角色设定,剧组没有采用王劲松的原声配音,这件事同样让他难以释怀。
《琅琊榜》言阙“言侯爷”
人过五十知天命,他明白哪些是可以做到完美、哪些是一定存在遗憾的。“我们有句行话,表演是遗憾的艺术,就是说你没有办法和观众解释这场戏没拍好是什么原因。呈现出来的好就是好,呈现出来的不好就是不好。”
追求极致成了他的职业病,也不自觉地被他带进生活和现实。
他开始看不惯行业中一些行为过分的演员。前不久在在上海电视节的论坛上,王劲松怒斥如今一些年轻演员不专业。
第25届上海电视节现场
“什么时候演员成了一个背台词都要被表扬的职业了?背台词是你上战场的那支枪,你能告诉我说你到了战壕里没拿枪吗?你多不要脸呐?”
这番激烈的发言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力挺,许多人也对王劲松产生了“锋芒毕露”的印象。
实际上,生活中的王劲松,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东叔比心
采访时记者曾告诉他,现在年轻的网友会称他是“中老年第一偶像”,他笑答,“是不是过几年他们又会给我把那个中字儿去掉啊?”
而当记者形容他是“大器晚成”的时候,他连忙纠正,“我觉得演员不能称为‘大器’。‘大器’得是国家的栋梁,演员只是一个行业,晚是肯定晚了,成不成的最起码我觉得还没成。”
王劲松生平最大爱好就是喝茶,热衷“以茶会友”。还是一个吃货,虽然这和荧幕上清瘦的形象有些出入,但他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吃货他嘴刁啊,他挑剔,不是什么都吃的,吃货其实一般都不是胖子”。
王劲松“松临茶舍”以茶会友
谈起“摆架子”之类的事情,王劲松摇头,不觉得自己是“老干部”那一套,“得架着,我架不起来”。
他还紧跟时代潮流,试图理解、尝试年轻人的思维和交流方式。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在微博上大量使用表情。
刚刚学会网络流行词之后,他赶时髦地评价在《扶摇》里饰演的长孙迥是“心机婊”。在发了自己抽烟照片之后,回头就劝年轻人戒烟,“抽烟不好,你们别学我。”
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后,51岁的王劲松看起来又年轻了许多。有人形容他“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戏里戏外都带着一种独特的“老生”气质——心若洞明,与世无争。
但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这么好的演技,演一辈子配角,您甘心吗?”
看到这种问题,王劲松每每会想起32年前的那堵墙。那时他刚踏入这个行业,充其量就是一群众演员,导演让他演一堵墙。
“演一堵坏的墙时,把黑的一边转向观众;当墙变好,再把白的一面转过来。就是一道具,不需要你出一声,一个字也不用说。”
这个角色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后来,他演了一生的配角,一直在处在舞台的边缘,万众瞩目的场合从来都和他无关。但他还是乐于其中、不争不抢。
也无需争,无需抢。因为他的追求很简单,毕其一生仅此一愿——
“我希望把难以言说的灵魂解读出来,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你看后即忘记的人物。但愿这些角色一直不会让你忘记,但愿我可以以我的职业为骄傲,因为我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尝试给予他生命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