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丸荒岛到国际大都市 香港能离开中国大陆吗?(图)
香港的衰落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导致香港衰落的原因很多,既有其内部的经济问题,又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改变以及政治原因。
从弹丸荒岛到国际大都市,香港的光辉历史激励了一代代的香港人。香港辉煌的历史固然值得人人称颂,但是历史终是过去,香港还需直面未来。
不少大陆人将香港的衰落看作是自作自受的结果,这显然是无知之轮。而部分香港人将历史上的回归和香港衰落之间在时间上的偶然性责任全然推到大陆头上,同样也是不公之论。
香港的崛起得益于自自由经济。历史上作为远离英国本土的殖民地,香港幸运的躲过了英国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干预主义。尤其是二战后,香港作为亚洲的自由港,承担着大陆的进出口贸易,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并吸收了大量的国际资金。有数据显示,从1962年至1988年,香港实现了续航达26年的年均7%GDP增长率。
但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各个各沿海城市逐渐开始挑战香港的贸易地位。与此同时,凭借低廉的劳动成本以及无议价性工会,大陆的投资盈利俨然超过香港,而香港则变为拥有法律和兑换上的保障地区,作为资金的中转站而运转。但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经济自由实际上也被削弱了。
与此同时,香港发展受限的顽疾还在于土地管制。作为一个地少人多,土地狭小的城市,香港政府对土地使用实行严厉管制。而这就直接导致香港土地价格异乎寻常至高。而因为土地的管制,加之有限的商业地皮被少量商人掌控,形成垄断的局面进一步阻碍香港自身工业发展。
经济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对香港的发展或许只是掣肘,那么,政治原因无异于将香港束缚。根据1917年的《英皇诰谕》,香港立法局拥有明确的对总督进行监督的权力,形成了一个立法行政二权分立的雏形。但在此之后,立法会始终没有取得和英国国会相应的权力。原因在于,所有权力机关在名义上都是国王(女王)的下属,反对党也称为“国王陛下忠实反对党”,而所有法案均需国王(女王)御准。归咎于香港并不是“自治领”,即便英王已经长期不实行否决权,但这一套道理无法在香港运用,香港自然而言也无法取得和自治领相同的地位。不严格说,总督虽然作为国王(女王)的代表,领导香港政府,但实际上相当于香港元首和政府首脑合二为一,因此总督拥有实际的否决权力。
后来,1984年的《代议政制白皮书》发表了,可以看作是香港开始实现民主选举的标志。而随着时间迫近1997,末代总督彭定康出于对中国大陆政治形势的警惕,试图在香港回归之前改变民选立法机关的现实。但是出于种种原因,改革并不彻底,也没有改变香港行政为主的局面。但是改革的不彻底,导致香港回归后香港泛民派“死守”立法局关键少数,消极合作,以阻挠行政来逼迫行政民主选举。但是行政当局根本没有决定改革的权力,于是陷入了僵持的局面。而由于政府决策经常被否决,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效率低下,香港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
在历史和和现代原因的双重叠加之下,任何有关香港的风吹草动都会吸引并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而这些争论声中,有关香港的何去何主要集中在“统一”和“分裂”。“统一派”看中的是未来,“分裂派”看中的是当下。
很明显香港的分裂派,希望恢复当年香港的经济水平,还有实现完全独立自主,而这几乎不可能的。其实部分香港人似乎都在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香港离开大陆,真的有能力活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