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参加儿童选美给8岁女孩全脸打肉毒,畸形审美害人不浅!(组图)
有个社会现象又开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儿童选美比赛,最近被拿来跟恋童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恋童癖人人喊打,但氧叔觉得这不是唯一的危害,我们对这种事物的关注和讨论也可再进一步。毕竟,儿童选美的风潮从欧美国家流行到亚洲乃至国内,有多少家长在不自知且迷茫的情况之下投身并热衷此项活动?
儿童选美争议蛮大,说实话挺令人不适的。刚刚氧叔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居然看到某个标题用“视觉饕餮”这样的词汇来进行描述...叔想不通为什么要用如此浮夸且油腻的词汇。
儿童选美比赛最早可以追溯到1855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风靡全美国。之所以叫“选美”,那么必然涉及到两个问题:1.美的标准是什么?2.什么人来选?
这问题很好回答,毕竟儿童选美的聚光灯下,多的是成人打扮、浓妆艳抹、搔首弄姿的小女孩,她们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华服戴上皇冠。
而他们的父母则煞费苦心,不仅豪爽地购置衣物,甚至不惜亲手“改造”女儿。《每日邮报》曾经报道过一名叫做凯瑞的母亲,从孩子8岁起,她就开始给孩子注射肉毒杆菌,目的是去除她脸上的微小细纹。
有的父母则无视还在儿童正在换牙期,强行换上一口整齐的大白牙。
实际上,“儿童”的观念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16世纪之前的中世纪,“儿童”这个概念并不存在。儿童只是缩小版的大人,混在成人中间,和他们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上述这种对待儿童的方式堪称现代文明的返祖现象。
在中国这种活动换了个说辞,摇身一变成为了微信群里牛皮癣一样的链接,求投票的“最美儿童”、“最美宝宝”,套路也是让未发育孩子穿上泳衣、洋装,一副小大人模样。
氧叔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且不论对于儿童来说“美”这件事情是否重要,“美不美”又何以成为衡量儿童的标准,甚至也不能成为衡量成年人的标准吧?港姐选美也不是以外貌作为唯一标准,尚在人格养成期的儿童,有什么“最美”可言呢?
儿童选美背后的动机
很多送孩子去参加儿童选美的家长,往往会辩解说这是孩子自己的意愿,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选择的权力。秀兰邓波儿成年后才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黑暗的工作经历,意识到自己的懵懂无知遭到了利用,说明那么小的孩子是几乎没有判断力和分辨能力的。
而家长的主要动机有两点。
1.出名要趁早,儿童选美皇后的身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收入。选美这项活动在以前多是由家庭经济情况欠佳的女孩去参加,为的就是获得一条快速上升的通道。
童星赚的钱足以养活爸妈,如今的淘宝童模也是一样。这是经济动机。更别提很多选美比赛还有昂贵的报名费,这样活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可怜的小童模被妈妈打
2.代偿心理,这些父母将自己的需求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代理人),通过让孩子参加儿童选美比赛取得成就,间接地获得自我成就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跟让孩子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背古诗是同样的心理动机。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属物”,孩子表现好了,家长也会感觉倍有面儿。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来自成人世界的观看逻辑,观看和凝视昭示成人世界的权力,儿童选美不是没有猎奇的成分在。当一群孩子被盛装打扮,扭捏作态,自带一种奇异的观看属性,与儿童身份形成强烈反差的成人化行为及神情,恐怕比真正的成人选美视觉冲击力大得多。
在欧洲就有一种儿童软色情艺术,堪称儿童选美的鼻祖。这些作品乍看高贵唯美,有的还被收藏的美术馆、博物馆里,实则露骨直接,充满了媚态和勾引的神情。
人们通常认为苹果就是禁果。这幅图里的小女孩一边做出娇媚的神态,一边举起苹果,她在赠予谁?
这些作品里有的孩子甚至只有四到五岁。幽怨、魅惑、成熟的表情,做给谁看?
20世纪西方儿童软色情作品与儿童选美选手的pose,这并非巧合,狗有忠诚的含义。
说到底,儿童选美就是以物化和性化儿童的低劣手段来谋取暴利,本质上是在压榨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透支未来。
心理影响
实际上,儿童选美的危害并非只有吸引恋童癖。po在网上的任何一张图片,都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氧叔觉得儿童和成人最大的区别,是小孩子保留了更多的动物性。
相比起成人世界的精明、冷漠、世故,孩子的纯真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天真和无害,纯真可能包含着自私和残忍,也包含了本能的好奇和挣扎。
戴安阿勃丝拍摄的双胞胎
一对参加选美的姐妹
人性是多么复杂的东西,这种动物性使得儿童比成年人更接近真实的人,他们的悲伤没有来由,快乐也如此简单,强行抹去这些即是在压抑儿童的天性。
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可能会塑造儿童以貌取人的价值观,或是造成表演型人格。
上面我们写了家长为了孩子赢得选美比赛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本质也是成人世界单一审美的折射。美黑、金发、白牙,可惜这些孩子甚至还没来得及了解自己的外貌,就已经被塑造成了流水化的模样,并且被灌输了外貌至上的思想。
而且当儿童习惯了别人的注视,明白如何利用自己的表现、表演去获得好处或是她人的宠爱,当感受不到别人的关注时,便会落寞甚至以神经质的方式去博取关注。
还有些儿童选美选手会患上“公主综合症”,不切实际的期望变瘦,维持所谓的完美,无法接纳自己,这是一种自我认同障碍。
从小到大的活动都会影响青少年和/或成人的自尊,身体形象和自我价值。在孩子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场景中“退休”之后,自我认同的问题并不少见。与完美,节食,饮食失调和身体形象的斗争可能会在成年后带来伤害,成为“美的傀儡”。
死于疑案的小选美皇后
氧叔一直强调,美貌是为人所用的,人是最根本的目的,美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凌驾在人本身之上。而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他应该忙着去感受世间各种各样的美,去感受真实的事物,去找到自己在这世界里的位置。
当然,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这种选美活动对儿童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如法国就已经通过了禁止16岁以下儿童参加选美比赛的法案。在中国,儿童选美似乎还未走到那样疯狂与极端的场面,但是不妨收敛一些,这种单一、畸形的“美”不该塑造孩子们的审美观。有人认为这种选美比赛的风行跟恋童癖群体有很大的关系,你怎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