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高官捅死儿子!在日本,一批“父母正祈祷子女死去”,100多万人在危险边缘......(组图)
“昭和男儿”为何将子女养成了“平成废柴”?
子弑父、父杀子的悲剧为何在日本不断上演?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2019年6月1日,76岁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亲手捅死了自己的儿子熊泽英一郎。
(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
该事件立即引起舆论界的轩然大波。
事务次官是日本公务员系统的顶点,在人们眼中,曾经身居高位的熊泽英昭本应高枕无忧,过着富裕体面又充实的晚年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不顾晚节、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
44岁的熊泽英一郎是一名“茧居族”。
1
什么是“茧居族”?
顾名思义,我们想象一下“茧居”的样子,一个人如虫子一般缩在狭小的壳里,不见天日。
具体来说,按照日本内阁府的定义,广义的“茧居族”是指除了因个人兴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购买日常用品目的出门以外,足不出户长达6个月以上的人。
内阁府北风幸一参事官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日本15至64岁人口中,‘茧居族’约有115万人。”
参照日本总务省统计局于2019年6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日本总人口约为1亿2623万人。按这个数据推算,约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茧居”。
整日宅在家里,这些人拿什么来养活自己呢?我们看看以下数据就了然了。
日本“茧居族”开支来源状况
(笔者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数据整理)
由上表可见,“茧居族”另一大特点就是“啃老”。
他们“啃”的还不止是老人的钱包——15至39岁的茧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担做饭、扫除等家务;在40至64岁年龄段,这一数字为65.9%。
如果只是经济上的拖累,对于享受良好社会福利的日本人而言,“茧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就在熊泽英昭杀死亲儿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发生了一起无差别持刀杀伤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伤。案犯岩崎隆一是一位51岁的“茧居族”。
同月31日,福冈市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先用锤子攻击七十多岁的母亲,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伤,最后放火烧毁自家租住的市营住宅,挥刀自杀。这位男性也是“茧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伤人事件”,它将熊泽英昭本就长期紧绷的神经拉伸到了极限。他早就在自己长期无业在家的儿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倾向,为了防止惨剧再次发生,这位再也无法忍受的父亲终于在6月1日杀死了不争气的儿子。
三场杀人事件相继发生,且都与男性“茧居族”密切相关,于是,“茧居族”再被贴上“危险人士”的标签。
2019年3月,日本内阁府推测,全日本40岁至64岁的茧居族约为61.3万人,其中76.6%为男性,23.4%为女性。
2
《百元之恋》揭开的真相
2014年12月,东映映画拍摄的电影《百元之恋》上映,接连斩获第24届日本电影专业大奖、第57届日本电影蓝丝带奖、第39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等多个奖项及提名。
(电影《百元之恋》海报)
电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员、导演和工作人员努力的因素,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日本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茧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气。
32岁的斋藤一子没有工作、没有存款、没有伴侣,整日穿着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里。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却拒绝给家里的快餐店帮忙,偶尔在电子游戏里虐虐自己年幼的亲外甥。
(“废柴”一子的日常 电影《百元之恋》剧照)
剧情的转折发生在妹妹二三子离婚后回到娘家,她极度看不惯姐姐这幅“窝囊废”“吸血鬼”的样子。妹妹的大声斥责似乎打击到一子仅剩的一丁点自尊,唤醒了平日里被自己“冷藏”起来的羞耻心。
两人大打出手后,姐姐一子负气搬出父母家,扬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顾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单价100日元,约6.3元人民币)当了收银员。
(被猥琐同事骚扰不敢怼回 电影《百元之恋》剧照)
这间杂货铺有许多平凡的“怪人”,患有忧郁症的店长、话唠猥琐的同事、因盗窃被开除却还时常回来偷走临过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旧过着机械的生活,被猥琐同事强暴流着泪却不敢发声,直到爱上了失业的拳击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颜色。然而,自卑并没有换来陪伴,不久,一子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爱人另觅新欢。
不过,像所有励志剧一样,这部电影有个好结局,被抛弃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纪终于奋起学习拳击,找回了自信并重新收获了亲情和爱情。
(成为拳击手的一子 电影《百元之恋》剧照)
然而,电影终究是电影,现实生活中,“茧居族”们的结局并没有这么乐观。
3
血案不断在日本重演
土浦杀人事件
2004年11月24日,茨城县土浦市,28岁的饭嶋胜(男)用菜刀和铁锤杀害了54岁的母亲、31岁的姐姐、57岁的父亲。
与熊泽英一郎相似,饭嶋胜生活在一个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议会议长、父亲曾任市役所(市政府)干部。不过,道貌岸然的父亲常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受家庭影响,饭嶋胜小学时代就表现出了暴力倾向,25岁就业失败后茧居在家,27岁时,曾被精神科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却遭爱面子的父亲反对。
2004年4月起,父亲转任土浦市立博物馆副馆长。闲下来的父亲在家时间越来越多,父子冲突愈发剧烈,直至几个月后,惨案发生。
丰川市杀人事件
2010年4月16日,爱知县丰川市,30岁的岩濑高之用菜刀捅死了自己58岁的父亲、1岁的侄女,砍伤母亲、三弟、以及三弟妹,又纵火烧毁了自家大半。
杀人犯岩濑高之自小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母亲与奶奶积怨已久,父母因婆媳矛盾长期不和,而且,父亲还经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初中毕业后,岩濑高之仅在工厂工作1年后就离职,茧居14年,常常在网上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购物,欠下了350万日元(约22.2万元人民币)的巨款。
忍无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掉了家里的网络,次日案发。案发后,岩濑高之被鉴定为中度智力障碍和自闭症患者。
四日市弑父事件
2014年5月,三重县四日市,茧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时年58岁)亲手勒死了自己81岁的老父亲,理由是父亲没给他买电脑。
淡路岛杀人事件
2015年3月9日,兵库县淡路岛,时年40岁的平野达彦入侵自家周围100米内的两处民宅,用管制刀具接连杀死5位邻居。平野达彦幼时是个活泼少年,后来因双亲离婚、校园霸凌等原因,高三时退学茧居。
横滨市弑父事件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县横滨市,一位67岁的老父亲被33岁的茧居儿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废柴”是如何养成的?
根据内阁府的调查,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成为“茧居族”,考试失败、“不登校”(拒绝上学)、人际关系不顺、失业、退休、疾病等,都是引发茧居现象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少见,为何到了日本就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了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3个。
在日本,拒绝上学(“不登校”)情况极为严重。
据日本文科省统计,从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数连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学、初中的“不登校”学生总数首次突破14万,高达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10348人。
从比例来看,每184名小学生中约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情况更为严峻,每30人里就约有1人拒绝走进校园。
(“不登校”的原因)
造成学生拒不上学的主要原因来自校园霸凌,也是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常见题材。从文科省公布的数据来看,2017年日本小学、初中、高中及特别支援学校的校园霸凌事件数量为41万4378件,比2016年增加了9万多件。
注:日本政府近年来为了提早发现和解决霸凌问题,把说坏话、开玩笑似的拍打等也划归到“霸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霸凌数据的激增。
当然,答案并不是单一的。《不登校新闻》主编石井志昂认为,日本的“不登校”现象绝不仅仅与校园霸凌有关。
一方面,在日本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生面临老师、同学乃至升学的精神压力较大;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不登校”的认知度提升,很多家长认为在家休养有利于子女恢复心理健康,这种认知在客观上导致了“不登校”人数持续增多。
然而,无论是何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登校”现象具有长期化、易反复的倾向。一旦未成年人失学在家,脱离原有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主流评价体系相悖,处于形成过程当中的人生观和自信心极易遭到破坏,其人生轨迹发展的不确定性就会大大上升。若家长不能因势利导,他们在未来很难再有其他出路,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日本总务省的就业构造基本调查显示,有“不登校”记录的人更容易发展成“尼特族”和“茧居族”,其概率大约是普通人的7倍。
注:“尼特族”指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的日本年轻人。
5
祈祷子女死去的父母们
更深刻的原因来自经济发展——平成时代的经济衰退与昭和后半段的繁荣复兴形成鲜明对比。
注:昭和时代是指昭和天皇(裕仁)在位的六十余年,即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平成时代则是指明仁天皇在位的30年,即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日本战败以后,百业凋敝,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昭和男儿”强力扛起了振兴日本经济的重任。
1954年末至1973年末期间,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0%以上;
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超过西德,跃居世界第二;
1986年末,地价上涨,全日本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1991年(平成3年)泡沫经济崩溃,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等论调不绝于耳。
从年龄结构来看,“茧居族”或是出生于昭和时代,青少年时期遭遇泡沫经济崩溃,未能顺利就业或遭遇职场失败,从此自甘堕落;或是出生于平成时代的“温室”里,未曾体验过经济腾飞的辉煌,无法继承父辈坚韧的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
这个时代的日本男性普遍从“肉食系”变为“草食系”,大前研一更是用“低欲望社会”一词来形容日本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丧失大志的时代浪潮相结合,许多日本男性一蹶不振,选择避世茧居。
对这样的人,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成了可触不可及“奢侈品”,像《百元之恋》那样被冷冻在心底的某个角落,根本无从谈起。
对这样的子女,在严峻环境中成长、曾经大刀阔斧干事业的“昭和男儿”们自然目不忍视,具有强烈自尊心和荣誉感的他们将这样的子女视为自己人生的污点。
加之,长期以来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辈较少参与子女教育,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也极为有限,难以理解下一代萎靡的精神状态,动辄怒斥甚至拳脚相加。
父子关系不断恶化、冲突不但升级,最终酿成惨剧——在与“茧居族”相关的案件中,子弑父、父杀子的情况层出不穷。
2017年,新潮文库出版了一本反映日本“茧居族”等社会问题的书——《祈祷子女死去的父母们》。书名很惊悚,却真实地反映出“茧居族”的父母们的心理,爱之深、恨之切。
(《祈祷子女去死的父母们》封面)
由此,76岁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亲手捅死自己的儿子熊泽英一郎,其原因,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6
当“没动力”遇见“高福利”
尽管平成时代不复经济高度成长期的辉煌,但是,作为发达国家,日本这一时期的社会福利还是非常不错的。
举个例子,日本各级政府向低收入者出租市营住宅、县营住宅等,租金与租户的收入挂钩,收入越低、房租越低,收入提高后房租也会水涨船高。
不仅如此,日本的健康保险、年金、儿童保育费等都与个人收入密切相关,收入越低,缴纳额度越低。
而且,日本政府还设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生活保护制度)。当收入未达到日本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费时,政府会给予差额补助。该制度涵盖日常生活必须费用、房租、义务教育相关费用、医疗和看护费用、生育费用、就业培训费用、丧葬费用等。
15-39岁“茧居族”中,有4.1%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而在40-64岁“茧居族”中,这一数字为8.5%。
所以,选择茧居的人至少能依靠家人和社会维持温饱。本来就没有进取心的“茧居族”更是失去了走出家门、自力更生的动力。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川崎事件发生后的市民悼念现场)
不过,“茧居族”们不可能一直依靠父母照料——随着双亲的衰老,他们开始恐慌。
生活在“8050”、“7040”家庭中的“茧居族”大多单身,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负面情绪的积累,面对未来的恐惧心理尤其突出,达到不可控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出现过激行为,亲人、邻居、路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袭击对象。
注:8050,指80岁父母与50岁“茧居族”子女,7040以此类推。
这一系列与“茧居族”恶性事件无疑给日本社会敲响了警钟。今年5月底、6月初的三起案件发生后,东京都福祉保健局设置的茧居族支援机构每天接待咨询数量从10组激增到20组左右。
不过,6月6日,《东京新闻》强调,在1999年以来的杀人案件中,“茧居族”涉案比例仅为0.002%,不该将其与“犯罪预备军”划上等号。
笔者认为,实际上,除了犯罪案件之外,子弑父、父杀子的情节冲击着人们传承数千年的伦常观念,更是造成了日本民众的恐慌和戒备心理。
然而细查上文列举的几个恶性事件,可以发现,许多“茧居族”都曾有过不幸的童年。2019年“川崎事件”的杀人犯岩崎隆一还没上小学时父母就离婚了,此后由叔父母抚养长大,自小性格易怒。此外,如上文所述,父母不和、家暴、对子女疏于管教、母亲丧偶式育儿等情况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教育子女是个需要时时反思的课题。
当然,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