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按兵不动”背后 香港“民心”是最大变量(组图)
“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早来要比晚来好”。
据悉,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在“六四事件”后曾作出这样的评定。而在30年后的今日,香港反修例运动越发激进暴力,关注者也都在猜测中共会否决定以某种强力手段介入香港以终止这场已经持续两个多月的运动。
观察目前局势变化和各方信息,尽管中国大陆民意汹涌,官方表态亦堪称强硬激烈,但是仍有不少分析认为,香港的乱局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中共暂且“按兵不动”是基于更深层次的考量。
中共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其实少有实践(Reuters)
香港回归至今已经22年(Getty)
香港民心的回归至今没有完成(新华社)
上述邓小平所言,对香港反修例运动也颇为适用。需要承认的一个现实是,香港社会存在比较广泛深刻的反对中共、抵制“一国”的共识。这种共识又建立在对西方所鼓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的信仰的基础之上。
而且由于信仰西方价值观,香港社会普遍相信西方政治代表着先进、文明、现代、成功、福祉、人性和公义,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其他政治体制则被视同落后、愚昧、蛮横、贫困、不公、冷酷和失败。因此,相比于中国大陆,坚持西方政治制度的香港社会自然会生发出意识形态层面的优越感。
香港不同阶层、职业、族群,甚至在与大陆交往密切的香港政界和商界,也有相当的比例存在这种共识、信仰和优越感。
香港在在中国整体发展规划中的角色相对被动(新华社)
香港社会存在反中共、反“一国”的共识(Reuters)
这是由历史和现实层面多种原因的积累、纠缠、酝酿所导致和固化的结果。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后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与大陆之间的距离始终难以更近一步,甚至渐行渐远,现今因为偶然性的修例事件导致动辄数十万的游行示威运动,都是建立在这种集体性的共识、信仰和优越感之上。
2019年6月香港大学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感为8.61,是1997年有纪录以来最高;对“中国人”的认同感则仅有5.87,是回归22年以来最低。
这种共识、信仰和优越感,才是中共意图解决香港当前困局以及深层矛盾的最大阻力。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以强硬手段贸然出手,或许会在短时间内压下香港的反对浪潮,但是将进一步加深香港社会对中共、对中国的反感和敌意,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更大范围、更激进暴力的反弹。
从全局的视野来看,中南海对香港暂且“按兵不动”则是一种更可取的方案。尽管香港乱局会继续进行下去,却不会蔓延至整个大陆,不会动摇中国的基本盘。而从长远的视角来看,香港一时的紊乱,客观上有助于在将来解决其深层次的问题。
香港持续两月有余的社会运动,是香港民意的一次宣示,也是香港政治一次考验。香港拥有“高度自治权”,对这场运动的发生和发展需要承担主要责任。整个香港社会,所有香港人,则承受了这场运动所导致的大部分后果。
混乱和暴力阻碍了交通秩序,干扰了正常的营业和工作,减少了企业和市民的收入,甚至威胁到普通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伤害的还有香港的经济、法治以及前途命运。
已经有越来越多沉默的香港人敢于站出来反对这场激进化和暴力化的运动,也有越来越多曾经支持这场运动的香港人开始进行反思或反对。这也意味着,香港社会反对中共和“一国”的共识,对西方价值观的集体性信仰,以及相对于中国大陆的优越感,可能有所动摇。
只是这种动摇的幅度有多大,目前尚且不得而知。虽然稍早前香港政商各界高层密集发出反对暴力、停止乱局之类呼声,但是更大范围的普通香港人如今是怎样的心态,仍然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中纪委会议上曾表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南海看来,香港乱局的关键之处或许并不在于暴力行为,也不在于陆港制度差异,而在于香港的人心、民意。如何取得香港人对中共的理解、对中国的认同,破除对西方的迷信和幻想,才是更需要聚焦和着力的地方。
另外,香港正在发生的这场运动不仅对香港社会是一次考验和教训,对中国大陆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其对西方价值观、对中西制度差异,对中国自身,应该都会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