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外长会“破冰”后 中国调停日韩矛盾的三大障碍(组图)
8月21日,第9次中日韩外长会在北京古北水镇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韩国外交部长官康京和、日本外务相河野太郎出席会议。会议结束之后,王毅称中日韩外长会“非常成功”。三方发布了“中日韩+X”合作概念文件,还为年内的中日韩首脑会晤进行了准备。
这次外长会召开的背景相当特殊,日韩两国因为历史问题已经纠缠近1年时间,近期双方甚至在贸易上兵戎相向。日本宣布限制半导体材料对韩国的出口,把韩国从“白色清单”中剔除,而韩国也实施报复,可能在9月也将日本剔除出“白色清单”,且威胁要退出《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
此时召开的中日韩外长会议,被外界抱有不小的期待,中日韩三国都有继续推进自贸协定的需要,不少舆论称中国或许能在谈判中其中起到调停作用。
中日韩外长会议在北京召开,王毅对会议成果传达积极信号。(Rueters)
中日韩外长会议上,日韩两国有了破冰契机。(Reuters)
中日韩自贸协议的框架下,日韩矛盾有可能逐渐解决。(Rueters)
的确,这次外长会期间,日韩外长得以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双边会谈已属难得,双方还就贸易纠纷、韩籍劳工索偿案、以及《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的问题展开磋商。加之日本在此次会谈之前,对出口韩国的高科技材料进行了一次批准,也让局势似有缓和之势。
然而,即使日韩矛盾在中日韩自贸协定的框架下可能解决,但是今天的状况之下,中国充当“调解员”存在几个障碍。
首先,日本在半导体领域或有更大野心。
这次日韩纠纷,日本的态度之强硬超乎外界的想象。日韩历史纠纷已久,反复无数,为什么日本此次如此强硬,抓住韩国“七寸”进行打压呢?
一种可能是日本希望借助这次打击让韩国放弃“挑衅”。但是,或许这种强硬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日韩外长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就双方纠纷进行了磋商。(AP)
日本在经济规模上比韩国大得多,但发展速度比韩国落后。三十年前,日本一度占据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半壁江山,1989年,日本芯片全球市场占率高达51%,远远超过美国的36%,而韩国芯片占比仅为1%,完全无法与日本匹敌。
而日本在半导体上的风光被美日贸易战彻底击垮。30年来,芯片制造产业向韩国和台湾转移,成就了韩国三星等一批企业,奠定了韩国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市场占有率。虽然日本并未因此退出半导体市场,而是将半导体产业重心转移至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材料和半导体设备两大模块,但是可以想象,日本对韩国仍有积怨。
现在,虽然对韩国的出口禁令也伤害日本公司,但是日本借此将产业链“夺回”并非不可能。日本在半导体领域既有原材料又有技术,而过去十年,日本村田制造所和瑞萨电子等大型企业收购活动不断,除了元器件生产和本身产品的研发投入之外,也在集聚其他发展动能,逐渐补齐多个领域的产品线,有复兴日本本土芯片业之势。
如果日本真有此意,则可能“不达目的不罢休”,对韩国的极限施压也不会就此停止。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或许给了日本一些启示。(AP)
第二,两国民意沸腾让政府更难软化态度。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以及历史原因,日本在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韩国极度不满。95%以上的日本人支持政府将韩国踢出白名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民间有种极大的怒气,让政府已经没有耐心和韩国交涉。
韩国方面也是如此。据韩国民调“韩国盖洛普”对1,000人调查结果显示,截至8月8日,针对韩国政府对抗日本所采取的措施,韩国国内回答“做得很好”的比例占54%。更早前的民调显示,对日本有好感的韩国人比例降至1991年以来最低,仅有12%。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8月9日大举改组内阁,启用了半导体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众所周知的对日强硬派进入内阁。无论是慰安妇、强征劳工还是半导体产业问题,韩国的做法都和民意息息相关。
第三,美国的贸易战示例给日本以启示。
美国向全球威胁贸易战,对日本的态度可能也有所影响。
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认为对中国的种种遏制措施,可以让重要的产业链回到美国。
虽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特朗普的希望很难实现,但是对日本来说,站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上游,对韩国发难则是相当容易的。
现在日本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对韩国实行禁运,这和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做法如出一辙。当这种相当于单边制裁的手法被日本所用,并且还颇有成效,会给调解这场纠纷增加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