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穿什么衣服容易被强奸?她们办了场“时装展”来回答这个问题(组图)
当性侵案发生之后
很多受害女性被问道这样一个问题
“那天你穿了什么”
有一群姑娘
为了回答这个糟糕的问题
把上百位受害者当时的衣物
办了一个展览
what were you wearing
女性作为两性间力量往往较为薄弱的一方,遭遇侵犯伤害时通常无法帮助自己脱离险境。
更为可怕的是,遭遇不幸的女性在案件传播开来后还会面临网络暴力,被二次伤害。
总有人不明详情,就一味怪罪女性穿着过于暴露。甚至满怀恶意的在网络传播:“穿那么少活该被xx”。
这种被称为荡妇耻辱的东西,一直笼罩着无数不幸遭遇性侵的女性(甚至男性)
然而,女性遭遇性暴力的原因真的跟穿着相关联吗?
这两天,有个提问在知乎上火起来:女性穿什么样的衣服会增大被强奸的概率?
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人回答过。
几年前,有人在比利时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what were you wearing》,展出内容是18套曾受侵害者在被伤害那天的穿着。
这场展览吸引了无数人前去观看,被展出的服饰一件件挂在展柜中,旁边的注释文字中记录着他们永生不愿回忆的过去。
整个展览如同一场无声的控诉。
图源:网络,下同
这些服饰中有泳装、睡衣、衬衫、牛仔裤、甚至还有小小的童装裙子……更为常见的是那些日常中最常见的T恤和裤子。
总有人觉得性暴力事件发生,主因是女性穿着过于暴露“引人犯罪”,认为:穿的保守点不就没事了?
但现实中当犯罪的人有意侵犯时,无论你穿的是什么,结果都一样。
以下几段文字翻译自该展览展出的受害者回忆:
“事情发生后,有好多天我都没去上班。当我去告诉我的老板这件事时,她却问我‘你当时穿的什么?’
我回答,‘一件T恤和短裤。你去打篮球会穿什么?’
我走了出去并且再也没回来。”
“我当时穿的一条紧身裤和一件长袖T恤,我们本来约好了要出去。
当我坐在长椅上等待朋友们时,3个男人走向我并且开始扒我的衣服。就一件长袖T恤和紧身裤……
难道是这些让那3个人来侵犯我的?”
“一件小裙子。
几个月后,我的妈妈站在我的衣柜前抱怨我为什么不再穿裙子了。
当时我才6岁。”
“一件睡衣T恤。我起身想去倒点水喝,一个朋友的朋友当时正躺客厅沙发睡觉。我无数次在脑海中重演那个夜晚,如果我当时直接从浴室水管接水或者当我走过起居室的时候没有吵醒他,是不是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一套泳装。
我们一整天都在河上玩独木舟,那原本是一段快乐的时光。
可接着当我换衣服时他们走进我的帐篷。”
“我最爱的黄色T恤,但我不记得当时我穿了什么裤子。
我只记得我当时很困惑,只想离开我哥哥的房间接着回去看我的动画片。”
一件牛仔休闲套装
“很多人无法理解我为什么当天穿成这样(还能被性侵)
是啊,我也不能理解”
碎花连衣裙和短裤蓝背心
“我当时穿着俄亥俄大学的篮球背心”
“我当时穿着军装”
“我当时穿着陆军作训服,而且还拿着一把枪
但这并没有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前两年,美军被爆出来令人触目惊心的性侵案)
这场最初办在比利时的展览,启发了很多人。
这个模式的展览,后来又被借鉴到很多地方,很多大学和女性公益机构都开始举办类似的展览。
以此来消除那个长久的糟糕的刻板印象 ,即“遭遇性侵的女性都是因为穿着暴露”
一场在美国校园里举办的小型what were you wearing展
在一些艺术馆里举办的what were you wearing展
甚至在一些高中或者大学
学生们设置了这种展板
旁边附上了学校里针对遭性侵女孩(或男孩)的心理咨询服务的联系方式
有的性侵受害者亲自到展览现场
讲述自己的故事
“八岁九岁十岁时,睡衣
13岁时,睡衣
17岁时。还是睡衣
如今,黑夜是我最恐惧的存在”
这场展出意图告诉人们,发生侵害时受害者的穿着并非引起犯罪的主因。因此而谴责女性穿着,对女性而言极其不公。
无关年龄、无关穿着。在这场展览的受害者回忆中,欲望主导犯罪行为,险恶的是人心。
人们不该在性暴力事件发生后,不去指责侵犯者,而去对受害者的穿着评头论足。
很多参与展览的性侵受害者个人经历,都有被问道“那天你穿了什么”这个问题
除去一些亲友真心的关心,他们能明显感觉到更多的提问者其实在期待一个他们觉得“合理”的回答:因为穿着暴露性感而遭性侵。
就是那句经常在网上见到的“你穿成这样,活该被XX”
而当他们把当天的衣物拿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又面对这些普通不能在普通的衣物,陷入另一个不解后的沉思:“穿成这样,也会被XX?”
其中一个展品
一套救生员制服
“强奸犯不会在乎你穿什么,
甚至不会在乎你是男是女”
(在后来世界各地效仿比利时的这个展览中,也出现了男装,
男性遭性侵的案件,这些年也得到了更多重视)
虽然比利时的展览已是旧闻,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恶意从来没有减少。
这不是男女双方的对立问题,而是一种固有思维形式下的偏见。这些谴责女性穿着暴露的群体中有不少人恰恰身为女性。
但她们反而更容易产生某种仇视女性的心理。
女性穿什么衣服容易被强奸?这个话题本身就隐含着对女性的侮辱。女性可以在不违法不违背道德的情况下穿任何想穿的服饰,但这个问题不应该与性暴力相关联。
曾经有个短片,问印度的男人对强暴女性这件事的看法,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那是因为她们自己穿得美、回家晚,这才诱惑男人们强暴。
在尊重女性的前提下,先去探讨一下社会治安,探讨一下和谐与爱,可能比探讨女性穿衣更有意义。
前段时间穿衣自由的话题火了,男女双方展开一场激烈论战。穿衣自由上男女皆平等,都应该享有这方面的自由权力。
本来就没有谁可以怎么穿谁不可以怎么穿的命题,问题是这个社会本身存在偏见。
穿衣是一个人最具象的体面,人们对他人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与穿衣有关。穿衣揭示着性格、爱好、品味。
但回到性暴力话题,比起这些表面的吸引力,对强奸犯来说,对象是否易于得手,事后是否易于脱身,才是他们眼中的“致命吸引”。
而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固有思维之下的偏见。女性穿着清凉一些,吸睛一些,就会被另眼相看。
这不会被看做是女性自信表达自我,只会暗地里被冠以“荡妇耻辱”,认为这种穿衣表达是某种形式的默许。
实际上,这些女性通常只是比其她人更为自信,更勇于表达自己。但这与性暗示毫无关系。
从穿衣而来的所谓“性暗示”更多是人们主观意识下的臆想。
但这并非在鼓吹每个女性都应该“豁出去”,也并非意味着穿着越清凉就意味着越真我越自信。
每个人都有让自己舒服的行事准则,穿衣也是其中之一。
有些较为传统的女性不善于让自己过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偏向于选择自我感觉更安全更舒服的服饰;
有些较为开放的女性则更善于展示自己,并且不在意旁人的眼光,能对自己的穿着收放自如,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阿姆雷特,为什么人们对穿衣的解读反而越来越狭隘了呢?
穿衣不应与性暴力相关联,但女性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也不应该放松。
尤其是在出入一些人员混杂的场所时,一定要谨慎交友,哪怕对熟人也不要放松警惕。
在人员混杂的环境之下,难保人心不轨、犯罪行为不会发生。
现实生活中,某些场合之下的一些穿着容易导致危险概率加大,但大部分犯罪者并不在意目标穿的是什么。
因为穿着而谴责遭遇性暴力的女性、对女性造成二次伤害是社会的痛点。
与其思考女性的穿衣问题,不如反思一下这个社会的现状,思考两性如何在社会中更和谐的存在。
让社会充满爱和保护,而非偏见。
由于社会上各种对受性侵害的女性抱有的偏见,导致无数受害者不敢站出来诉说自己的故事。
而她却不一样。 在美国大学一名华裔教授被曝出性侵丑闻后,有名女生勇敢地站在了镜头前,诉说自己受侵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