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事务代表”背后的冷思考(图)
中国大型企业云集的杭州市政府,最近宣布将抽调100名政府官员作为“政府事务代表”,进驻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娃哈哈等100家重点企业,派驻时间为1年。杭州政府宣称,这是杭州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中的一个“创新举措”。杭州政府此举也引发了关注。
路透社9月23日的一篇报道说,这一举措可能会引发人们对政府干预企业运作的担忧。阿里巴巴在一项声明中表示,政府这一决定不会干扰其运作,政府官员将起到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吉利等其他企业则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杭州市政府称,派驻政府事务代表的前提是“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愿的基础上”,“不干预、只排忧,不打扰、只解难”,强调派驻代表目的是:服务重点企业,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政府事务、开展信息沟通交流、政策解答和项目落地推进提供等全方位的保障。
但“政府事务代表”的设置还是引发了社会的担忧。有论者担心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容易干涉企业的经营,甚至替代企业家管理企业,反而起到副作用。为此,杭州市政府通过媒体进行了回应和澄清。
这似乎并未完全消除很多人的疑虑,因为,中国政府越来越多的举措表明,“政企分开”似乎已不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主流价值观念。这一变化不仅仅出现在国有企业——中国的执政党越来越强调“党的领导”,涉及各个层面各个行业。
去年几十家银行宣布修改公司章程,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之中。
同样是在去年,中国公布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连(中)队以及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支部。”
很多中国的私营企业,包括很多外资(包括港澳台)企业都成立了“党支部”,“党建专员”成为很多企业炙手可热的岗位。路透社的报道说,近年来一些外企高管说,他们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允许中国的党政代表参与公司管理。这对于企业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级政府就公开倡导和推行“政企分开”,但政企关系实际上一直处于矛盾状态,通常情况下很多国有企业的高管都有行政级别,这让政企关系往往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困境。而在私营企业层面,复杂和病态的政商关系,更是为中国社会所普遍诟病。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运动,很多落马高官的“白手套”身陷囹圄。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能再多。
刚刚曝出被罚没857亿人民币的中国富豪吴小晖,则是中国社会“权贵关系”的另一典型。吴小晖通过与中国政坛“红二代”的神秘关系,构筑拥有全金融牌照的金融帝国——安邦集团,曾经在金融行业叱咤风云。有媒体曝出,面对中国保险监管部门保监会的监管,吴小晖曾经对外吹嘘:“监管不是问题,从主席到门卫没有我不认识的。”
这之中有多少腐败问题和违法问题,可能很容易就查的明白。但有多少不明不白的灰色地带,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搞得清楚的了。
中共十九大提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这说明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国的政商关系是不清不白的。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功成。要知道,很多企业家、商人,以拥有和领导人的合照而自傲;很多人借助与官员的关系谋求便利……这并非个案和少数。
向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本身就揭示了当前政商关系面临的微妙难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公共事务部或政府事务部,期望更好地同政府部门沟通并影响涉企政策。政府层面能够主动谋求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本身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这之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避免出现权力寻租。
另一个层面,目前“政府事务代表”入驻的都是大型企业和重点企业,这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政府部门不能够眼光只盯着这些企业,而是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投诸于中小企业。
更深层次的讲,这种向企业派驻“政府事务代表”举措,如果是阶段性目标之下“权宜之计”,可以理解,但不应该成为长久之计,政府部门应该做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公共服务,这才是第五个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现实要求,而非这样的“特事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