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后的惊喜:这里的孩子,原来都是这样读书的(组图)
在澳洲,每个小学都有自己的library,说是library, 其实不是我们在国内常见的那种整栋楼的大型图书馆。
我参观过几个学校的library, 大小不一,基本是100-200平米左右,布置得各有特色,但都特别的温馨。随意摆放的沙发和坐垫,井然有序的图书,自助电脑,不少图书馆还悬挂了学生们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空间,一进去就让人感觉很放松。
1
澳洲的library里
除了读书,还要独立
孩子们每周会有一节课在library里面上,这节课在课程表上的名称就叫library。上课伊始,孩子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自由阅览,然后老师会选择一本书给大家进行讲解。
下课前,孩子们用图书馆内的电脑自助进行借书的登记。归还图书可以在下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图书馆开放的时间自己来归还。还书也是不需要麻烦工作人员的,学生们可以用这里的任意一台电脑来做归还的登记。
最有意思的是看着3年级以下的小萌友们,穿着合身的小校服,穿梭在书架之间,熟练地操作电脑,自己借书和还书,小朋友的独立意识也慢慢培养起来了。
除了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学校的library在早上上课前半小时和下午放学后半小时也一直开放。孩子们随时可以自由进出,进行借书和还书的操作。
还有我最喜欢的一点,这个图书馆除了对在校学生开放,也很欢迎学生的家长。我经常在孩子进入课堂后走进他们的图书馆,安静的坐在地毯上翻看这些童书,自由的为我的孩子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借阅的时候只要登记在孩子的名下就可以了。
2
澳洲小学与众不同的阅读训练
纵向分级+横向自选
在澳洲,老师引导学生的阅读习惯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这里的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词汇掌握多寡对每个孩子进行阅读分级,即使在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个体差异处在不同的阅读等级里。
图书馆的书籍也进行了相应的分类。孩子可以在老师建议的级别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这样做会产生两个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在纵向上确保孩子选择书籍的难易程度适合自己的阅读水平,不会常常选取了对自己来说太难的书籍。
试想如果孩子借的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翻来覆去看不懂,就只会把书扔在一边,这样一来二去就浇灭了孩子阅读的火种。
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有好奇心的,对自己未知的领域都是有探索欲的。如果在孩提时代没有得到适当的引导,多次碰壁之后,很可能就导致他丧失了探索的兴趣。
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引导的,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第二,在横向上,孩子掌控自己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天文、地理、海洋、太空、甚至考古,只要是他感兴趣的就好,没人会限制孩子的阅读范围。
这样做的好处是,越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探索,孩子进行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就越强,相应的,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就越快,词汇量就越大。
3
孩子与孩子是如此地不同
所以,积累>积分,兴趣>能力
回想女儿在国内读小学的时候,学校也鼓励阅读,还规定每个孩子使用一款叫做《攀登阅读》的软件。
软件内有部分书籍,看过这些书的孩子回答针对每本书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后孩子账户内的积分会升高。
老师强制要求孩子的积分每个星期都要有所提高,还做了统计表每周统计孩子的积分提高情况,以证明孩子阅读了书籍。
刚开始推出这个活动的时候,女儿还比较有兴奋,兴致勃勃的找到那些自己读过书的回答问题。
不过这款软件不太完善,里面包含的书籍毕竟有限,女儿看的很多书都不在软件内,而软件内的书也并不都是女儿喜欢的。
这在当时就出现了矛盾,如果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每周积分提高的作业,女儿就要放下自己正在看的书而选择阅读软件内的书籍,如果继续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看书就没办法完成老师的作业。
每周五前,女儿就拿着手机在软件上胡乱答题,希望瞎猫能碰见死耗子,蒙对了答案能获得积分。
我因为这件事一度很烦恼,我不想女儿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读自己不感兴趣的书,没有灵魂的阅读不如不读,浪费时间和精力。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比她真正看了什么书更重要。
后来我对女儿说,不要管那个积分,你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不用任何时候都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只要你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你认为对的事情就可以!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软件好像慢慢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还在继续用么。
澳洲老师还会不定时的对孩子的阅读能力进行检测,孩子们称为test。通常老师会给孩子一本图书,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阅读,然后老师根据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孩子作答,然后孩子再简述书的内容。
如果检测过关,说明孩子的阅读能力已经提高到higher level,老师就会对孩子的阅读进行升级。阅读升级是对孩子阅读水平提高的极大肯定和鼓励。
每当这个时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同学之间也会互相询问,你是几级?我是几级?谁谁test升级了,大家都憋着劲想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等级,无形之中也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小循环。
早在1995年华盛顿日报就发表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美国较富裕人士的子女在三岁时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量要多3000万个。当时那篇文章的重点在于讨论家庭环境对孩子早期阅读和学业以及成年后的收入差异的影响。
但是我想借这篇文章说的是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不同、发育程度不同是可能形成理解力和接受力不同的,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分级阅读也是非常科学和有必要的。
4
南澳“一卡通”+移动图书馆
阅读便利的极致:让阅读随时随地
除了学校和老师,政府也在推进阅读上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在这里也流行“一卡通”,不过是图书一卡通。
只要一张图书卡,可以在整个南澳的任何一个图书馆使用。更便利的是,我还可以在城东的图书馆借书,回头我去城西图书馆还。
第一次看见这个大家伙,是在我去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它停靠在离学校100米远的路边。它叫做mobile library。看上去,它就像大型货车打了广告,其实他的内部是这样的。
为什么叫移动图书馆呢?
因为它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但是它不是永远在这,通常每周或每两周的固定时间它会停靠在固定站点为民服务。
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些比较便民的地点作为移动图书馆的停靠点,比如学校附近、超市附近。这些位置人流量比较多,移动图书馆的设置可以满足就近的人上车借书和还书。
一个人既是司机也是图书管理员,在车上进行工作。如果你有特别指定的书,可以当面跟驾驶员预定,下次他过来的时候会带给你,或者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预定,选择就近的mobile library, 驾驶员也会把预定的书带给你。
放学回家的路上,三三两两的孩子们会跨进小型library ,挑选一些学校图书馆没有的书;有的孩子还会直接坐在里面看起来。
在这里,有各种方便的、适合的渠道让读书变成了唾手可得的小事。这里没有孩子上阅读班、写作班,却没有孩子不阅读。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才,但至少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气度的人。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呢?让书籍来告诉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