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孩在摩洛哥街拍,惹怒当地人:镜头吸走了我们的灵魂(组图)
在阿拉伯国家,街拍是一种素质考验和心理挑战,因为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并非是每个人都乐意进入你的镜头,包括无所谓是否出现在画面中。
尽管北非王国摩洛哥与欧洲近在咫尺,历史上也曾被欧洲8国侵占过,著名城市卡萨布兰卡更是充满西式风情,但在这座现代城市中,不论欧洲移民者有多少,当地人的传统根源因为宗教和文化的关系,人们始终认为,相机镜头是恶魔的眼睛,会将他们的灵魂给吸走。
但纳闷的是,我在以色列和约旦却从未碰到这样的尴尬境遇,走在耶路撒冷旧城的阿拉伯区,小贩的热情令我记忆犹新。但在摩洛哥,一切是那么拘谨和严肃。
不论是我走在西式建筑的新城区,还是传统的阿拉伯建筑的老城区,人们非常抗拒镜头,即便我只是在拍摄某一建筑物,他们都以为你是在拍他,有的会有拿手遮挡脸部,有的会绕道而行,有的甚至走上前要求删除照片。可当他们发现我拍的只是建筑物时,他们又会为自己看似冒失的行为而道歉。
正是这一遭遇,让我在摩洛哥的首站卡萨布兰卡就开启了艰难了街拍模式。尽管马拉喀什和菲斯的旅游氛围很重,欧美游客也超多,但并不意味着古城里的人们包括商贩都乐意被拍照。
毕竟恶魔的眼睛终究还是恶魔。但相对于卡萨布兰卡,马拉喀什和菲斯的街拍程度显得“自由”多了。
在素质考验和心理挑战之间,我仍是拍摄了一些卡萨布兰卡“麦地那”老城的画面。在摩洛哥,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都会有新城和老城,老城通常都称之为“麦地那”。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麦地那”是我重点的拍摄区域。除了古老的建筑,对于传统人文我也是充满好奇和兴趣。
关于这座城市,我已经介绍很多,但老城区往往几笔带过。在分享拍摄禁忌问题的同时,老城是必不可少的风景。因为绝大多数尴尬情况是在这里发生的。
尽管很多人认为卡萨布兰卡老城区是北非地区最古老的西方殖民城市,虽留有许多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但最为传统的还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区,但在19世纪,这里是犹太人在建造和居住的区域。
因旅游发展,老城区基本上以观光和出售纪念品为主,其边缘还有一座里克咖啡馆,看过《北非谍影》的朋友,对这咖啡馆一定不陌生。
老城区的建筑基本上都是老房子,这一区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狭窄弯曲的街道两旁,是粉刷洁白的墙面,难怪卡萨布兰卡有“白色的房子”之意。沿街开设了许多手工艺品店和小作坊,来来往往的居民和各式各样的商品,形成了一幅闹腾的生活景象。
但可能是我碰到了淡季,老城区的游客并不多见。爽朗的天气里,许多古老建筑不断的出现在了我的镜头,那些斑驳又沧桑的一隅,好似是历史掉下的碎片。但我仍然要小心,免得冒犯了那些人(只有在面对身着现代服饰的人,我才会大胆一些)。
从北京前往卡萨布兰卡的飞机上,我看了一部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阿拉丁》。电影里的许多场景取景于菲斯古城。然而,摩洛哥所有的“麦地那”像是神话中的阿拉丁世界,充满神奇和魔幻。
你不知道自己走着走着,会被一家什么样的手工艺品所吸引。更不会发觉走着走着自己已经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巷子里。
对于喜欢街拍写真的女孩来说,老城区的狭窄巷口太非常适合拍照了,黄昏的街道,背后是穿梭的行人剪影,只有你一身孑然的沉默。但这样的画面总让我忍不住想起曾远在阿尤恩的撒哈拉沙漠中的那个女人。
在深入街巷时,我无数次碰到这样的巷口,但有些画面感只能自己想象一番。不过美好是短暂的,在“闯入”当地人的生活区域时,人们会突然警惕起来,只因我手里拿着相机。他们严肃的表情使得感到我有些紧张。
在摄影圈有这么一句话:“拍风光不要命,拍人文不要脸”。一个好的画面往往是在不经意间的抓拍,要眼疾手快,不能犹豫,更不能脸皮薄。但在这么一个抗拒镜头的陌生国度中,基于素质和尊重,我只能遗憾错过(其实是非常想按下快门的)。
我尽量是避开他们,尤其是戴着头巾穿着传统服饰的身影,但有时候会抓拍他们深入街巷的背影。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站在远处大环境拍摄,细节构图只能碰运气。
虽然人们对镜头的抗拒明显又强烈,但卡萨布兰卡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舒适的,也有小一部分阿拉伯人无惧于恶魔的眼睛,前提是他们愿意被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