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紧绷时刻推出“对台26条” 中共有何新意(图)
近日大陆国台办再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26条措施”),这是继2018年“惠台31条措施”公布之后,大陆再就对台政策大出招。
其实,若对比一下“惠台31条”与最新的“26条措施”,在台商投资部分更明确、也更进一步。比如在“惠台31条”公布之时,就已规定“台资企业可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
此次“26条措施”更明确了,“台资企业可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大陆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测试和网络建设。台资企业可同等参与大陆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洋洋洒洒十多项,可说涵盖了各领域。
近年台湾政府在两岸相关议题上都采取“严密防备”姿态。(中央社)
另外,“惠台31条措施”就已表明了“台湾金融机构、商家可与中国银联及大陆非银行支付机构依法合规开展合作”等两岸金融合作领域,而此次“26条措施”再进一步明确表明,“台资企业可与大陆企业同等依法享受贸易救济和贸易保障措施”等。
而在个人层面,此次“26条措施”中比较显眼的是:台湾人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寻求领事保护与协助、申请旅行证件,以及鼓励台湾运动员赴大陆等等。
但其实此次“26条措施”中许多项目,在大陆早已经在进行了,不论是台湾运动员赴陆、台湾人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使领馆”寻求协助,或是两岸5G供应链的合作。且别忘记,在一年多前的“惠台31条”公布之后,大陆各地方政府就根据情况,也公布了各自的“惠台政策”。
直白地说,此次“26条措施”较具有象征性意义。当前两岸关系僵局下(加上“中共代理人”这种词在舆论中发酵),大陆政府白纸黑字地写下对台商、和赴陆台湾人的承诺,当然是希望持续以经济诱因吸引台湾人西进,促进两岸融合,这与民进党刚送进立法院的“中共代理人”修法形成一种对比。
民进党此刻在两岸关系上明显非常防备,而有部分两岸交流活动也因两岸氛围紧绷而停下。可以感觉到此刻大陆政府正反问台湾政府,两岸交流想挡,又挡得下吗?
台湾陆委会对此表示,“中共意图分化台湾内部,更企图介入影响台湾选举”,身为在野党的国民党则表示“只要有助于提升人民福祉、企业权益,并且不影响国家安全的两岸政策,相信台湾各界都表示欢迎”。
国民两党因为立场不同、各有说法,但此刻,台湾各政党或许内心只想着“又来了,但这不是寻常吗”?而台湾社会,比起对“惠台政策”的关心,更多的人恐怕在问──台湾自身的战略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