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击败鼠疫拯救中国东北!这位华人学神太太太强了...(组图)
昨天一则新闻勾起无数网友对一位学神的回忆。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确认接诊鼠疫患者,同时患者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相关医疗机构得到妥善救治,相关防控措施已落实。
在惊奇、害怕和稍感安心的同时,一个名字也在评论区中频频出现,他就是伍连德,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鼠疫斗士。
所以,这位大佬是谁?
提到伍连德就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鼠疫。这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也被称为「黑死病」,它起病急、传染性强、死亡率高,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与它齐名的仅有霍乱。
这种可怕疾病如同死神之手,强横的带走过无数人类生命,其中最著名的是14世纪的瘟疫爆发,导致超过5000万人死亡,欧洲大陆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消亡,大有「人死绝了,病就好了」的趋势。
而鼠疫也曾在中国肆虐。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鼠疫,这个时间点青霉素依然还没有问世,甚至距离工厂量产还差30多年,这无异于死神再次将手伸向全人类,最先倒霉的也自然正是中国人。
但令世界震惊的是,当时的清政府竟然能以奇迹般的速度将其扑灭,用时不到4个月。
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于危难中力挽狂澜,舍命救国的,正是这位伍连德。
伍连德,祖籍台山,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父母都是中国人。这位大佬自开始求学后,就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充分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学习智慧。
1896年,他获得奖学金,被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录取,成为第一位在剑桥大学就读的华裔医科学生,各种奖学金自然也是拿到手软。
期间主要研究疟疾与细菌学,老师之一是诺贝尔奖得主Ronald Ross。
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年仅24岁,1935年还被提名诺贝尔奖。
同时他还是第一个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文章的中国人,堪称当时中国的顶级学神之一。
而他在东北防治鼠疫的经历更为传奇。
1910年10月左右,满洲里爆发鼠疫,患病者咳嗽、呕血、各种头痛,发病至死亡的过程极快,甚至往往不仅患者会死,经过传染,患者的全家也会毙命。
问题更严重的是,扩散的太快了。
疫情随着东北的铁路一路散播,11月传染已至哈尔滨,市内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而随着疫情的发酵,死亡也逐渐成了一组组冷漠的数字,不断攀升变化。
随着蔓延加剧,鼠疫几乎横扫东北,成千上万的人因此死亡,而且它还在不断波及更远的地方。
死亡带来的恐惧感充斥着整个东北地区,与此同时,当地局势也很乱。日本、沙俄之间暗暗角力,都准备假以派遣医疗官员为理由,对东北所有动作。
于是1910年12月左右,在清政府「外交官」施肇基的极力引荐下,当时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临危受命,带着助手前往东北展开调查、防治工作。
但刚到东北,伍连德就懵了,因为这里的医疗设施太简陋了。
别说实验室,防疫消毒站,就连医院都少见。仅有的防疫室还是用浴室改的,里面塞满了被怀疑患上传染病的患者,当地不少业余医师都不太信病菌之说。
甚至当有不少专业医生也不听他的劝说,治病时不戴口罩,很多医院员工最终也感染致死。
(其中一位被感染的法国医生,Mesny)
简单来说,来到东北的伍连德没权、没钱、没有设备,只有一身医术,不过他依然却决定以此挽救这里的生命,其中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刀验尸。
在文化程度非常低的清政府时期,无论是医生亦或者是患者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很排斥解剖检查,不过伍连德顶住了压力。
在12月底,一位日本女性病死,伍连德抓住机会进行尸检,完成中国第一例鼠疫死者尸体解剖,并在显微镜下确认了患者死于鼠疫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确认鼠疫后即可展开相关的防护工作,但在东北爆发的鼠疫显然与以往记录的有所不同。
以往的防疫工作重点之一是灭鼠,人们认为病症来源自老鼠,然后通过跳蚤叮咬,再传染到人,灭鼠显然就是在灭根源。
但在东北灭鼠后效果不大,死亡依旧如影随形。同时东北当时气候寒冷,老鼠、跳蚤的活动应该没有那么频繁才对。
于是伍连德根据疫情爆发地多为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等条件推测,这次疫情传播很可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飞沫进行传播,也就是属于我们现在鼠疫分类中的:肺鼠疫。
另外随着调查深入,鼠疫的来源也有了新眉目,那就是旱獭。
当时俄国人喜欢貂皮,但又没有那么多貂,所以旱獭无疑成为了一种代替品。而旱獭是鼠疫常见的携带者之一,所以当时情况很有可能是由旱獭皮导致人类携带鼠疫,感染肺部,再通过飞沫,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感染。
病原清晰后,防治工作开始针对性的展开。
伍连德立刻请求清政府封锁哈尔滨,进行疫区隔离,阻断鼠疫的进一步传播。毕竟当时年关将至,不少人准备返乡过年。
但这期间又遭遇到了阻力,这次来自同行。国外医生并不相信伍连德的判断,毕竟理论过新,也与之前的经验不符。
然而清政府方面却做出了难得的正确抉择,伍连德的想法得到了晚清名臣,东三省总督锡良的大力支持,并且他从调查员,一跃升为东三省防疫工作总负责人。
同时在协调包括沙俄、日本等各个方面后,防疫计划终于得以展开。简单概括就是加强检疫工作,尤其是针对铁路运输站点,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设置隔离区,消毒,建立收容所等等,这些举措至今影响着现代防疫工作。
1911年初,他还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期间伍连德还发明、普及了伍氏口罩,以此防止飞沫传播。
不过这些努力依然没有完全控制住疫情,一月份疫情极为严重,一天最多接近200人。
在被死亡阴影折磨的东北土地上,伍连德不断推翻旧思维,寻找到事实真相,但死亡人数依然只多不少,而这次,他把原因锁定到了无法下葬的棺材和暴露在外的尸体上。
当时死去的人太多,以至于棺材都不够用了。同时土地冰冻,难以挖坑,所以哈尔滨未能下葬的棺材足有数千副。
于是伍连德意识到,这可能是鼠疫始终无法遏制的根本原因,而解决方法,显然只有焚烧尸体。
不过这一提议再次与传统背离。老百姓讲究入土为安,搞不好幸存的死者亲友会崩溃,这个策略如同刀尖跳舞,朝堂也有可能不会允许,尤其是万一尸体烧了还是没用怎么办?
在顾虑重重下,伍连德再次顶住压力,选择大胆进言,陈述了自己的建议,而清政府也又一次做出了高效且正确抉择,相信伍连德,下令将尸体火化。
(据了解,拍板的是摄政王载沣)
紧接着各地开始有秩序的火化尸体,大火吞没了无数棺材,当然也带走了鼠疫,成为了此次疫情的转折点。
此外,过年时伍连德还鼓励民众放炮,于是满城都弥漫着硫磺的味道,以此阻挡鼠疫杆菌的进一步传播,并巩固防疫效果。
而这一次 ,经历了千辛万苦、踏破重重困难后,鼠疫带来的死亡总算得以遏制。
从1911年2月初开始,死亡人数明显下降,3月初东北所有防疫区死亡人数都有所缓解,哈尔滨首先实现零死亡。到了4月份,这场造成足足6万人死亡,其凶猛势头足以给中华大地造成毁灭打击的疫情,终于被击退。
当然,平息这次鼠疫不只是伍连德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他团结了军队、各类医生、甚至邮差等所有资源,共同协作努力出的结果。
而同样,伍连德对于中国的贡献也不止于平息这次鼠疫,其履历随便一看都能令人折服:
1915年,伍连德和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在1917控制了绥远鼠疫;
1919年控制了哈尔滨霍乱;
1920年控制了东北鼠疫;
1926年9月9日,创办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滨江医学专科学校。
1932年控制了上海霍乱。
除了以上这些,伍连德还曾努力奔波于收回海港检疫权,传递知识、创建医学会等等,总结一下,简直就是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今年正是伍连德诞辰140周年,再算算日子,距离他去世也已经过去50多年了,人们关于他的记忆也随着时间逐渐被淹没在历史进程里,平时少被人提起。但每每说到鼠疫,很多人都会自然想到这位老先生,毕竟在极端条件下,正是这位天才用自己的知识为国抵抗灾难,挽救无数生命,实在令人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