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不务正业”造口罩 义不容辞背后的无奈(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需求量剧增,中国是全球口罩生产和出口大国,每年口罩产量占到全球50%,但整个中国还是“一罩难求”。不少车企为了解决口罩供应短缺的问题纷纷“兼职”跨界,虽然义不容辞,但也是复工艰难背后的无奈之举。
中国口罩需求缺口巨大,导致香港、日本、韩国口罩纷纷售罄。(AP)
目前口罩需求缺口有多大呢?此前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发布会透露,截至北京时间2月11日,中国口罩产能约为每天2,000万只,产能利用率达到94%,基本是满负荷运转,尤其是一线防控急需的医用N95(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认证)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了128%。湖北的医用N95口罩日产量从2月2日的4.5万只大幅提升至2月11日的15.8万只。
而在需求方面,中国二三线产业就业人口约5.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一只,全部复工后一天就需要5.3亿只口罩,就算目前第三产业几乎停滞,只有第二产业、医护人员和交通运输业就业人口,每天至少也需要2.38亿只口罩,也就是说,现有产能还不到需求量的十分之一。
此前,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召开会议,鼓励企业转产、扩产医用防护服。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口罩,但已经有不少车企响应号召。
比亚迪于2月17日开始量产口罩,计划到2月底口罩每天产能可达500万只。广汽集团口罩生产项目于2月5日启动,随后组团到东莞一家企业学习研究口罩生产设备相关技术和生产流程,仅用5天组装出一条自动化的口罩生产线,并于2月11日完成设备现场安装,2月13日开始试生产,计划到2月底自制30台口罩设备,将实现每日生产100万个口罩。上汽通用五菱已经完成车间改造、设备安装调试,形成每日50万只产能。
看似汽车企业“该行”生产口罩跨度很大,但汽车产业链本身就比较复杂,口罩生产技术难度不高,考虑到市场缺口很大,生产口罩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首先,医用口罩的原材料是聚丙烯,将聚丙烯颗粒拉丝,反复堆砌成无纺布。而“拉丝”的工艺是喷熔。这些原材料和工艺都是制造汽车隔音棉的主要步骤。另外,聚丙烯是石油工业的产物,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有大量储备。
其次是生产设备,可以购买或者自行改造。不过,口罩供不应求也导致生产设备价格飞涨,据了解,有些设备的价格甚至翻了一倍。
最后,生产口罩需要无尘车间,这对于汽车制造企业并不是难事,本身汽车涂装车间就是标准的无尘车间。考虑到口罩生产本身技术含量偏低,拥有生产汽车能力的车企,在材料、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生产口罩理论上不是难事。
最关键的是,生产口罩需要拿到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在中国,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类用品,属于二类医疗器械,生产此类用品的企业,需要进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除了企业,这些产品也需要一对一进行医疗器械注册,注册后会获得一个注册号,这样才能获准上市。
不过,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政府对于生产资质“特事特办”。比如上汽集团在广西政府帮助下完成了生产资质快速审批,并获得了5,000万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4美元)贷款。比亚迪负责生产口罩的第九事业部,则本来就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资格。
企业信息平台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中国已经有超过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其实,车企跨界造口罩除了“义不容辞”支援防疫工作外,也是出于自身情况考量的“无奈之举”。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复工困难。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的调研结果,截至2月12日,有59个基地开始复工复产,占比仅为32.2%。由于复工申请流程、防疫物资短缺、部分员工返岗存在困难、零部件短缺以及物流不畅等原因,车企要实现复工并不容易。
即使员工到岗,物流阻隔,上游零部件供应不畅、下游销售低迷,车企想要全面复产困难重重。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节奏和影响都非常大。湖北省是中国汽车生产大省,汽车产量占全国9%,广东和浙江三个地区的工业基地也非常多。此外,整车厂是全国配套,有一级二级等多个级别供应商,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车生产节奏,现在零部件供应是非常大的问题。预计疫情对汽车产量的影响将超过百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