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对着干?中央文明办文件作废,中宣部急令降温,中国高层对“地摊经济”现分歧?(组图)
据法广网报道, 近日盛传中共高层出现路线分歧,北京官方公开反对李克强力推的“地摊经济”政策。官媒引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北京有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游商满街”不利树立首都和国家良好形象。
风向突变?中宣部为“地摊经济”降温
中央社说,就在中国大陆多地纷纷响应李克强开放摆摊设点之际,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官方微博今天报导称,近日,网传北京发布“地摊地图”,经向市城管委核实,此为谣言。
北京日报称,“地摊地图”中所谓的109处摆摊地点,实际上是多年前本市无序设摊较为集中的点位。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整治,这些摊点基本得到整治。
该报引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称,不同城市有不同情况。“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有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北京日报引述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强调,针对当前本市个别地点出现的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市民反映强烈。北京市各级城管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依法处理这类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违法行为。
另据自由亚洲台报道 ,据新华社内部人士黄先生透露,从6月1日李克强讲话后“地摊经济”一词走红,合肥市城管局还公开发文,组织大批城管分局负责人去南京学习“地摊经济”管理。但到4日晚上,有关地摊经济的风向突变。中央级的官媒高层就已经接到中宣部网信办禁令,现在各家媒体都在查删以前的报道,连中央文明办,也收回了相应的文件。
据评论人士侯先生指出,此次政府突然降温“地摊经济”,不但有面子的因素,还有经济的因素。因为各地纷纷力推地摊经济,导致那些投入巨资购买铺面的人损失惨重,大量店面经营者,无力和低成本的地摊竞争,直接波及店铺和城市综合体内商家的入住率,并可能波及金融系统。
除了“地摊经济”表述疑似踩中政治地雷外,李克强在总理记招上指出“中国有六亿人每月一千元人民币”的事件,亦遭到宣传部门灭声。
经济和就业压力下,总理盛赞“地摊经济”,中央文明办发文不再把整治纳入考评
据BBC中文网消息 ,此前“地摊经济”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总理李克强的表态。在上个月底举行的中国“两会”记者会上,他表扬“西部有个城市”通过流动商贩的摊位解决了大量就业。他表示,“人民群众中有无穷创造力”。
几天后,李克强前往山东烟台,在考察中专门拜访了一处小区附近的麻辣烫摊位。“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他对摊主们说。
这名中国二号领导人的表态背后是日趋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中国官方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在今年2月达到6.2%的历史高位,尽管在4月下滑至6%,但依然存在失业潮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胡荣对BBC说,虽然目前中国疫情得到控制,但国内的消费需求还未恢复,很多外贸企业订单需求大幅降低,这些因素使得失业率大为增加。
胡荣表示,“地摊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灵活性和临时性的就业,短期看可以吸收很多疫情中关店裁员的人再就业,其相比于租金昂贵的店面经营成本小,门槛也很低,可以成为网购的补充。
此外,胡荣认为,官方在提倡“地摊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及时提出对企业的纾困方式,同时照顾高租金的店面经营,因为不可能所有人都从事“无租店费用的地摊经营”。
急需摆脱新冠疫情的影响,重启中国经济的中国政府其实很早就开始为复苏"地摊经济"有所准备。
3月20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中,就已提及"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等说法。
5月份,中共中央文明办也发布消息称,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为何火爆 “地摊经济”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也唤起人们的最初记忆
据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消息,地摊经济一放开,不少地方出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上海、济南、南宁等27座城市明确发文,鼓励摆地摊。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6月3日转发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题目中写道:"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火了:总理亲自点赞!湖北的夜市又热闹起来了"。
上周四,#全员摆摊#的话题登上中国社交媒体微博的热搜榜,网友们纷纷构思“干点啥好呢”。在一个由官媒“人民网”发起的投票中,2.4万网友中有近六成选择去卖街边小吃,随后是玩具饰品。
众多明星也在社交媒体上参与#明星摆摊大赛#的话题,台湾歌手萧敬腾发布了一张自己卖奶茶的照片,并配文称,“奶茶~我是专业der~”。音乐应用程式“唱吧”的创始人陈华甚至亲身上阵,带着麦克风在北京街头摆摊卖唱。
这一举措给摊贩们带来更多尊严和获得感,正如一名摊贩感慨:“我没什么其他技能,又租不起门面,就摆摊卖水果。之前一直 ‘打游击’,收入不稳定,压力好大,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
背后的问题:“地摊经济”阻碍交通,导致环境脏乱差
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锐评,题为《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该文称,热话题也需冷思考,面对遍布大街小巷的地摊,也有人担心会不会阻碍交通?商品质量如何得到保证?食品和环境卫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担心绝非多余。
6月2日,网友爆料大连夜市变成了垃圾街。摊主扔下的废弃原材料、顾客没吃完的小吃、丢下的竹签和塑料袋子随意地横在路边。风一吹,就飘来一股恶臭味。
环卫工人清理起来非常困难。几个大爷淌着汗滴,喘着粗气,拿着扫帚扫了一早上,路上还是有几堆垃圾。
过去,一些城市的监管者过于苛刻,对摊贩缺乏起码的包容。而现在,一些地方又过于宽松,缺乏基本的治理。从一些媒体披露的场景看,有些地摊存在脏乱差等问题,满目狼藉,确实令人不敢恭维。如何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开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前,“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
网友对“地摊经济”褒贬不一
然而,官方此次对地摊态度的突然转变和旋风式宣传,有的网友大力点赞,也有很多网友并不买账。
使用前"凤凰卫视"媒体人杨锦麟名字和头像的推特账户发文称:"开个两会,丢了一座金融中心,重启地摊经济,这智商,被驴车撞了"。
包括"幸满满"在内的许多微博用户对中国政府支持"地摊经济"的诚意和持续性表示怀疑,在相关新闻贴下评论称:" 等疫情结束,城管又叫你收摊了"。
名为"J驴肉灌饼S"的用户说:"需要你的时候,来啊来啊,我们不打你,来搞钱;美化市容的时候,影响市容市貌,打!砸!"
很多网友回忆起此前频繁被曝出的城管人员对摊主的暴力执法行为,以及北京2017年驱逐“低端人口”的做法,质疑当局朝令夕改的政策无法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