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散的终会散” 38岁田朴珺的套路,68岁的王石,真的看不透吗?(组图)
一、不光彩的结合
虽然经营一段婚姻可能会需要身份和财产以外的东西,但是走入婚姻时,身份和财产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
田朴珺是80后,一开始她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明星,在娱乐圈摸爬滚打几年后也没能走红,后来为了生计开始做售楼工作,也是这份工作让她认识了地产圈的冯仑。
通过冯仑,田朴珺认识了被称为''中国地产教父''的王石,后来田小姐说她看上了王石的颜值,但是显然王石的身家更加亮眼。两人多次共同外出旅游,渐渐地,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王石为了试探田朴珺对自己的心意,曾经连续5天请她吃饭,却一连三次让田朴珺付钱,之后田朴珺发火说他没诚意,这一来一回也让王石确定了田朴珺爱的不是自己的钱,遂诚心与她交往。
但当时已经而立之年的田朴珺,何尝看不出王石的套路呢?她前三顿饭就大大方方地请王石吃,但是脾气还是要发的,果不其然,之后王石就向她表白了。
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段关系里的猫腻,一个是地产大佬,一个是小演员,当时王石还有妻子和孩子,田朴珺的如意算盘打得再好也不能不接受她是小三上位的事实。但是田小姐显然不在意这些,她有着邓文迪般的野心,势必要宣示自己对王石的主权。
2012年,那顿被端上台面的红烧肉成了田朴珺向王江穗宣战的号角。也就是在那一年,众人皆知,靠着老丈人发家致富的王石终于摆脱了他的势力,和妻子离了婚,寻得了一个比自己小三十岁的意中人。但这段关系不被外人看好的原因除了它是建立在欺骗和背叛之上的之外,还有对田朴珺套路的质疑。
她开始被人们认识时就不安分,出道时与梁朝伟等明星合照时着低胸装搏出位,06年亲吻球星罗伯托·巴乔无一不昭示着她想红的野心。
搏出位、蹭热度、当小三,这就是大众眼中的田朴珺。但就是这样的她得到了王石的肯定,在她37岁那年,王石在一次颁奖典礼上称她为''我的妻子'',两人最终还是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田朴珺也称:''我爱的是人不是钱''
一个成功的男人有很多选择,人们已经默认了''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规则,但是成功企业家的品味就是这样的吗?选择田朴珺仅仅是贪图她的美貌?一个有着过人的谋略和才识的上位者不会那么肤浅。
二、年龄差背后的契合
王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在1980年与王宁的女儿王江穗结婚,不可否认的是,岳父王宁的身份背景对他的成功有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自己也非常勤奋努力,在短短几年之内就成为了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成为那个时代各公司高层的榜样。
所有成功的背后都有巨大的代价,王石的代价就是时间。成功后他开始四处旅游,游学就是为了补偿曾经为了事业而放弃的娱乐时间。王石喜欢登山,他曾经在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说过这么一句话:登山者往往是因为不满现状,通过登山来寻求某种心灵上的解脱。
对当时事业有成的王石来说,还有什么不满的呢?大概是家庭吧,当初他依靠老婆家族的势力做事,在婚姻中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处处退让。
他成功之前所有的落魄经历她都知道,无论人前多么光鲜亮丽,人后的他在妻子眼里始终是赤裸的。所以成功后寻求补偿与安慰也就合理了。
而他选择田朴珺的重要原因大概是他们其实是同一类人。他们都非常有野心,为了自己的目的不遗余力地去争取,而且很愿意走捷径,并且相信聪明人都会走捷径。
在王石眼里,田朴珺大概跟年轻时的自己很像,因此他愿意为她提供资源,通过满足她的野心与欲望,王石的内心得到了补偿,他终于成为了可以被依赖的人。所以说,不仅田朴珺需要王石,王石也需要田朴珺。
三、一加一大于二
对于王石来说,田朴珺是一个值得投资的人,而事实也证明他们俩的结合的确是一加一大于二的。
田朴珺搭上王石后,从一个小演员变成一个在资本圈有话语权的人,面对公众她塑造独立大女人人设,所处的阶层和圈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开设的贵族课程费用高达99万一年,可还是期期爆满,后来名下有5家公司。
虽然王石常常教育年轻人不要太急躁,不要老想着赚钱,但是由田朴珺带动的赛艇生意却是他的二次创业,在他68岁的时候,这种新生意已经估值5亿了。
田小姐的肤浅高调大家都看在眼里,难道王石看不出来吗?其实他比谁都清楚,但是就像田朴珺自己说的那样:''我承认我占了便宜,但我又不是什么都没干''。
田朴珺比王石小了三十岁,光是她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就能带给将近老年的王石不少安慰。有一次他们出席活动时,田朴珺亲自帮王石搭配衣服,整理仪容,甚至帮他系鞋带,这样体贴的年轻异性对任何男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吧。
虽然大家都对田小姐一边树立独立人设,一边处处捆绑王石而嗤之以鼻,对王石抛弃原配、选择娇妻颇有微词,但不可否认的是,两人都将婚姻看得非常清楚,合作亦或是交换,二人始终在同一个频道上。
而婚姻本身无对错,看人们对它是什么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历来如此。
十年风雨,不说同舟共济,但这对年龄相差30岁的两人来说,他们确实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互利互惠'',毕竟在婚姻中,每个人都要付出代价,同时也要收回点什么,这是供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