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事件还没凉 阿里P8借招聘之名欲包养女生引热议(组图)
就在前不久,网信办因“微博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责令微博立即整改,暂停更新微博热搜榜一周、热门话题榜一周,约谈相关人员,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也许是教训不够深刻,就在昨日,一位入职阿里仅3个月的阿里P8博士,借工作招聘的名义欲包养女生的消息,在微博引起话题讨论。
然而,吊诡的是,在事件发酵后不久,这条有百万阅读的话题,又在微博消失了。
截至到当前,一条微博都不显示。
事件回顾
先吃下这个匪夷所思的瓜吧:
事件的男主人公,是上海交大的李博士,201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工作三年,就已经跳槽五家公司,先后就职于欢聚时代、YY语音、虎牙、B站。
在今年,这哥们定岗了阿里P8职级,入职三个月,目前还在试用期。
虽然互联网公司人才流动性,相对来说,比较强。但是3年跳5家,也不知道是能力不行还是就想着怎么赚钱,但还是进了阿里!
于是,在还是试用期的时候,这位上海交大毕业的博士,在招聘软件上,以招聘的名义招生活助理,许诺给妹子正式编制,并开出每月1.6万元包养费用。
妹子拒绝后让闺蜜试探了一波,并问妹子有没有被包养的经历?
下面,来一起看下具体的聊天记录吧:
看完了,捋一下重点:
1、主动提出要应聘者做他的兼职私人助理;
2、可以帮忙兼职转正式;
3、询问是否有过包养经历?
......
事件曝光后,这哥们火了,他是今年加入阿里的新人,还在试用期;目前内网对他的标签是这样的:
可一眼看出的有
1.结束一位可怜的女士疫情期间在家待业的窘境
2.每月至少产生1.6w GDP,为拉高全国人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做贡献
3.同理,每月1.6w,解决了家政、保姆、性对象、个人助理等问题,无形中消磨了数个岗位,也可能是拉低了GDP
4.再次为阿里的品牌免费做曝光,感谢各位高管
未来可能会有
1.两人干柴烈火,产生爱的结晶,为延缓国家人口老龄化做贡献
而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仅有
1.可能被东家当作人才,输出给社会
2.道德风险
总结:有利有弊(大号狗头),主要是道德层面和阿里内部管理的问题,棍子肯定是要挨的,但到底是狠狠捶一次还是不痛不痒,就要看后续有没有瓜再曝出来了
PS. 吐槽一句,三观这玩意跟钱真没有太大关系,因钱变坏只能说三观底子就不正
撤热搜,阿里公关的决胜一招?
这次这个入职三个月,还在试用期的P8博士,打着公司名号出来聘“生活助理”,虽然不知道最后会怎么处理,但公司目前的做法令人震撼。
先不论事件的真假,阿里微博已经又出手降温。
虽然没有撤热搜,当然这周也没热搜可以撤,但是直接让话题消失,也是很本事了!
阿里,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如今丑闻频出,管理团队不思从根本解决问题,反而是公关团队重金帮他撤微博热搜!
难道最后,还是像蒋凡事件一样,象征性的罚酒一杯一笔揭过!
再一次心疼之前那几个因为程序bug多订了公司几盒月饼的程序员,难道阿里的价值观就是,员工碰了红线,员工没了,高管碰了红线,红线没了!
阿里的公关团队一向以厉害著称,甚至被外界成为“公关第一天团。
在2011年阿里“欺诈门”事件中,近百位员工为挣取提成参与欺诈,CEO卫哲引咎辞职,这样的丑闻,最后被阿里公关成了正面事件,大赞阿里维护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和马云挥泪斩马谡的牺牲。
而如今,企业做大了,难道就没有了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只学会了撤热搜这一个公关手段吗?
咱们不说私德,就说公事,这件事情其实给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有两个警示:
首先,对于员工的「副业」,需要一定的备案机制,否则很容易滋生犯罪。大家可能认为,只有国家工作人员贪腐才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事实上,私人公司员工也可能触犯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等.
在互联网行业,产品、运营、市场营销等岗位员工很容易利用自己所能分配的资源牟利.例如,直播运营人员给自己包养的主播上一个高曝光的推荐位置增加打赏、内容运营人员给自己企业的软文发个推送或者在推荐页加权分发、市场营销人员直接自己搞个 MCN,然后把品牌软文都安排自己的签约作者写,这都是真金白银的经济利益,严重的可以被追究刑事责任.
像是这位 P8 所说的,自己在筹划公司,做主播和猎头业务,这种「副业」是不是有必要向公司备案,以免公司的流量成为自己冷启动的基本盘呢?
其二,HR 一定要和业务有一定的分离,人和业务不能靠得太近.
不少大厂都有 HRBP 制度,也就是有对接具体某个业务线的 HR。这一制度的好处是,HR 可以更加了解业务线的工作情况,更熟悉业务负责人,从而可以更高效地满足人力资源需求。
但如果 HR 和业务负责人走得太近,也有可能变成业务的工具人。像是这位 P8 一样,多次信誓旦旦表示能争取到 HC,能搞来正式编制,如果这不是纯粹为了骗人上贼船的吹嘘,而是确有其事的话,那么说明这一块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腐败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