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加勒万冲突会谈失败背后 印度西线软肋不容有失(组图)
6月22日,中国与印度就加勒万河谷爆发的冲突举行了第二次军长级会谈。对于这次长达11个小时的会谈,中国官方称双方“就当前边境管控中的突出问题坦率深入地交换了意见”。所谓“坦率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在中国的外交话语里意为——中印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差距较大“鸡同鸭讲”,媒体后续爆出的双方谈判条件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印双方之所以在谈判中态度强硬,除了领土问题不能退让外,还在于加勒万河谷对于双方的战略战术价值。
中印边境地区地形走势图。中印东线大体以喜马拉雅山脉山脊地带为实控线,西段印度则越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将实控线推进到喀喇昆仑山以北、以东。(谷歌地图截图)
前文《中印边境冲突进入多发期?印度为何屡次在班公湖出手》曾谈及,自英属印度时期以来,印度就为了所谓的安全问题试图将其北部边界尽可能向北推进。在中印边境东段,通过麦克马洪线以及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中国的主动后撤,印度事实上将边界由喜马拉雅山脉南缘推进到喜马拉雅山脉山脊地带。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两国之间的天然屏障,限制了双方的作为,因而中印东段相对平静。
在中印边境西段,传统上的藏文化与印度文化分界线也是喜马拉雅山脉,但同样基于所谓的安全问题,自英属印度时期开始就越过喜马拉雅山,吞并了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属于藏文化区的拉达克,进而又向被越过了喀喇昆仑山脉。英印当局最远甚至将边界划到了昆仑山脉,即包括阿克赛钦在内的大片土地都被划入了英印版图,只不过英印从未控制这一地区,属于“地图开疆”。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后,相对于东线的后撤,中国军队在西线并未后撤,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印西段实控线。相对于东段双方实控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山脊地带,西线实控线仍然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东、以北,形成了突出地带。在军事上,所谓的突出地带就如同打入对手控制区的一个楔子,既是发起攻击的绝佳位置,也是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方,因而是攻防双方争夺的焦点。
印度将实控线推进到喀喇昆仑山以北、以东后形成了三个大的突出地带,南部的巴里加斯争议区,中部的班公湖以及班公湖以北的羌臣摩河谷,北部的德普桑平原。加勒万河谷则是实控线附近的一个小突出部。(天地图截图)
印度越过喀喇昆仑山脉在西段形成的整个突出地带中又分为数个小的突出地带:南部由印度控制的巴里加斯争议区,中部的班公湖地区以及班公湖以北的羌臣摩河谷,北部的德普桑平原,这些地区作为印度深入中国控制区的突出部成为中印边境地区摩擦的高发地。
也是由于印度实控区越过了喀喇昆仑山,基于中印西段边境山脉密布的特点,交通完全依靠高山之间由河流形成的天然通路,尤其是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向南亚的河流。印军驻拉达克第14军军部就位于印度河边的拉达克首府列城,沿印度河溯流而上可直抵巴里加斯,巴里加斯向南沿森格藏布溯流而上可直抵中印西线中国后勤中枢狮泉河,由巴里加斯沿河谷北上可抵达楚舒尔,楚舒尔再向北可抵达班公湖。
在班公湖西北沿什约克河而上,一路向北可抵达德普桑平原,即印度在中印西段北部的突出部。在什约克河由德普桑平原南下的途中,又有数条河流从两岸注入什约克河,其中就包括由东岸中国控制区注入的加勒万河、羌臣摩河。在羌臣摩河谷,印度控制区突入中国控制区形成了突出部,当面属于中国边防部队空喀山防区,1962年中印曾在此激战,至今摩擦也不少。
相对于羌臣摩河谷,加勒万河谷在谷歌地区上也存在一个小小的突出部,其实控线并不是位于加勒万河注入什约克河处,而是向加勒万河谷突出了一块。谷歌地图上的实控线,实际上代表了印度在加勒万河谷的领土主张,即尽可能将实控线向加勒万河上游推进,而中国主张的是整个加勒万河谷的主权,即实控线至少应该位于加勒万河注入什约克河处。
加勒万河谷卫星图片。南北走向的是发源于德普桑平原的什约克河,河西岸为印度通往德普桑平原的战备公路,由东往西注入什约克河的为加勒万河。(Reuters)
两国之所以如此主张,则在于什约克河西岸印度的战备公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条公路是印度通往北部实控区德普桑平原唯一的公路。印度向加勒万河谷纵深推进,目的是使中国军队远离这条公路;中国向河口推进则是在这条公路旁打下一枚钉子,和平时期可以对印度军队调动、物资补给一览无余,战时则可切断德普桑平原印军后路与补给线。
为保障德普桑平原,印军还在德普桑西部靠近喀喇昆仑山的斗拉特别里奥地修建了野战机场,甚至还在加勒万河谷以北修建了一条翻越喀喇昆仑山的季节性简易公路。可见印度对德普桑平原的重视,也可见出印度人对领土的固执。
据海外媒体公布的加勒万河谷最新卫星照片,中国已经在河谷地区建立营地,希望中国撤出很难,而印度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也很难置之不理,将软肋暴露给中国。从媒体披露的此次中印军长级会谈内容来看,印度要求中国军队从加勒万河谷撤军,中国则将主权声索范围从加勒万河谷改为加勒万地区,也就难怪双方“坦率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