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缝11针满面血!华女亲历贝鲁特大爆炸:我的惊惧与黎巴嫩人令人心碎的镇静(图)
据《星岛日报》报道,黎巴嫩港口上周二发生大爆炸,事发时毕业于耶鲁大学新闻系的美国华裔第二代、目前是《纽约时报》年轻驻外女记者的余慧雯(Vivian Yee)住在离贝鲁特港口不远的一处公寓楼办公,大爆炸导致她血流满面,前额缝了十一针。
余慧雯在她亲历大爆炸后刊登在《纽时》的文章《我的惊惧和当地人令人心碎的镇静》中讲述:「爆炸发生时,我刚准备看朋友发来的视频:港口似乎着火了。与此同时,我所在的整栋楼颤抖、爆裂、玻璃碎片飞溅。我钻到桌底,眼睛看不见甚么,才意识到血流满面遮住了双眼。从住处跑出来后,目睹公寓楼像拆迁现场,整栋楼的玻璃和门窗全被损毁。」
《纽约时报》驻外记者余慧雯。
从未经历灾难的余慧雯没有躲开玻璃碎片,额头受伤血流不止,跑在街上找医院。路遇骑电单车的当地好心人载她找医院,但碎玻璃堆和废弃汽车挡道,只好下车步行走到医院。她看到损毁的医院伤者爆满,门口还躺着受伤的女子,浑身被血浸透……她意识到,自己算幸运的伤者,决定离开再找其他收治伤者的医院。
余慧雯远在南加州的父母化学家余凡教授与计算机网络工程师郁介云,在收到女儿短讯后,满心焦虑。后来《纽约时报》国际部打来电话,他们才知道女儿前额受伤最严重,缝了十一针,双肩和腿上等其他伤口也做了缝合处理。
另一方面,黎巴嫩安全官员昨日表示,港口大爆炸,炸出一个深达四十三米的坑洞。当局表示,第一批前往救援的十名消防员可能已全部牺牲,十人中九人仍下落不明,现场只能找到一些被炸得残破的消防服和消防靴。一名女消防员的遗体已被找到,她的未婚夫说她才二十五岁,他们本来计画明年结婚。
纽约时报:华女自述亲历贝鲁特大爆炸,我的惊惧与黎巴嫩人令人心碎的镇静
周二,黎巴嫩贝鲁特市发生大规模爆炸,伤者被疏散。 HASSAN AMMAR/ASSOCIATED PRESS
周二下午,我正准备看一个朋友发给我的视频——“港口似乎着火了”,她说——就在这时,我所在的整栋楼好像被我所听过的最低沉的轰隆声吓得一抖。我幼稚、不安地跑到窗前,然后回到办公桌查看新闻。
接着是更大的轰隆声,声音本身似乎都爆裂开来。碎玻璃飞得到处都是。我来不及思考身体就先动了起来,钻到桌子下面。
当整个世界不再炸裂的时候,一开始我什么都看不见,因为血从我脸上流了下来。我眨了眨眼让血流出去,试图看一眼我的公寓变成拆迁现场的景象。我家的黄色大门倒在了餐桌上。我找不到我的护照,甚至找不到一双结实的鞋子。
后来,有人告诉我,她那一代人是在黎巴嫩长达15年的内战中长大的,一听到第一声爆炸,就会本能地冲进走廊,躲开他们知道一定会碎的玻璃。
我没那么训练有素,但在接下来几小时里帮助我的黎巴嫩人有着令人心碎的镇静,那源自于他们经历的无数次灾难。他们几乎都是陌生人,却把我当作了朋友。
我躲开楼梯间那扇已经歪斜的巨大破窗下了楼,我住的地方有着优雅的贝鲁特老式建筑和拱形窗户,现在看起来就像我远远看过的战争场景——一张掉光了所有牙齿的嘴。
一个骑摩托车经过的人看到我满脸是血,叫我上车。等我们被一堆碎玻璃和被弃下的汽车挡住路,无法再靠近医院的时候,我下车开始步行。
街上每个人不是因伤流血,就是被临时绷带包裹着——只有一个女人穿着时髦的露背上衣,牵着一条小狗。就在一个小时前,我们还在遛狗、查看电子邮件或者买杂货。就在一个小时前,还没有血迹。
等我走近医院,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病人茫然地坐在轮椅上,还挂着静脉注射袋。损毁的急诊室前,一个女人躺在地上,全身都被血浸透,一动不动。显然,医院不接收新病人了,当然不要我这样相对还算幸运的伤患。
一个叫尤瑟夫(Youssef)的人看到了我,让我坐下,开始给我的脸进行清洗包扎。当他清楚我还能走路后,就离开了,而我开始四处游荡,想着还有没有另一家医院是可以去的。
我遇见了一个朋友的朋友,此前只碰过几次面,而他包扎了我身上剩下的伤口,用黎巴嫩的国酒——一种叫亚力酒的茴香酒——洒在伤口上消毒。
他的室友打扫了他们的露台,我弄脏了他们的毛巾。“除非打扫干净,不然我没法思考,”他解释道。
直到那时,我对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只有最模糊的猜测。有人说放在港口的烟花爆炸了。很久之后,黎巴嫩官员承认,政府多年前缴获的大量爆炸材料就存放在爆炸发生的地方。
幸存者来来往往,移动速度比拥堵的交通快。人们对那些看起来没受伤的人喊着“alhamdulillah al-salama”,大致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感谢真主保佑你的平安。
在这个夜晚结束之前,在我的同事找到我之后,在路过的司机拉尔夫(Ralph)提出带我们去少数几家还收治伤患的医院之后,在一名医生给我的额头缝了11针、另一位医生给我手脚的伤口做了缝合之后,人们终于可以对我说同一句话:感谢真主保佑你的平安。
“谢谢,”我回答道,真的“谢谢”,我的意思不仅仅是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