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夫妇弃高薪,在湖南开了家无声面包店,为500多个“中国孩子”甘愿亏钱(组图)
最近,一个德国大叔和他的无声面包店被央视点赞,直接冲上热搜,人民日报也呼吁“让这家店火”!
18年前,这对德国夫妇漂洋过海来到长沙,慷慨资助了500多个中国听障儿童。
9年前,夫妇俩又专门开设了一家无声面包店,手把手教他们的中国孩子们学会了烘焙制作。
他们就是吴正荣和杜雪慧夫妇。
(▲早在2017年时,小编就报道过德国大叔无声面包店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好评)
最近,面对疫情带来的亏损,他们选择咬牙坚持,继续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因此再度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无声中奋力,在岁月中烘焙。
这个让央视点赞的故事,真的自带灵魂的香气。
资助无数中国听障儿童
孩子们把夫妇俩当作爸妈
香气从湖南长沙的湘春巷8号飘来,这里有一家叫“吧赫西点”的面包坊。
许多客人远道而来,有时甚至买上好几天份量的面包点心。
而生意兴隆的秘密就藏在面包店后厨。
在后厨,除了面包师们忙碌工作的声响外,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
老板吴正荣总是守在定时器旁,负责照看烤箱。
原来,这些面包师傅大都是聋哑人,听不见定时器的声音。
吴正荣还专门从德国请来烘焙师傅,对这些聋哑孩子手把手教学。
孩子们用手语交流着学习和工作,也用一双双巧手制造出香气扑鼻的食物。
有顾客专程骑半个小时电动车到店里买面包。
“其实我吃得出来,有时候,面包应该是不同的人做的,大小不一样。我知道你在教他们。”
“越是这样子,才有意义。”顾客补充道。
听到这样暖心的反馈,吴正荣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这个充满香气的面包坊背后有一个更感人的故事。
18年前,当时的吴正荣还在德国一家制药厂实验室工作。
有天,他在报纸上看到报道中国湖南聋哑儿童的文章后,大受触动。
吴正荣的妻子恰好在德国教小学,对孩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吴正荣问妻子:“你愿意跟我去中国吗?”
妻子的一声“我愿意”,让两人当即辞掉稳定的高薪工作,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夫妻俩先去台湾学习了两年汉语。
接着,又报名了德国”环球救助协会“慈善项目。
这个项目专为德国爱心人士寻找中国的资助对象,吴正荣夫妇最多时资助了80名中国听障儿童,每人每月400元生活费。
这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一方面真金白银地帮助孩子,另一方面,夫妇俩又奔赴湖南省残联,投身一个听障孩子康复训练项目。
为了刺激聋哑孩子的听觉神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示范。
夫妇俩无比耐心、贴心,有时嗓子也喊得累了、哑了。
让他们欣慰的是,孩子们对他俩格外亲近。
孩子会把小手放到杜雪慧喉咙前,感知声音的振动。
穿越过语言和身体的障碍,德国夫妇和中国孩子以心换心,听到了彼此内心的声音。
”没想到这次中国之行,让我和妻子的生活从此改变。”
远离故乡的夫妇俩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留下来!
花2万欧元盘下面包店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这一留,竟长达十八年。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扎根湘江,心甘情愿地对一群中国孩子无私付出呢?
吴正荣的回答很简单,也很真实:
“因为被那些可爱的小朋友吸引。 从看到他们从什么都不会,到训练后可以交流、上学,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来了。”
人终其一生,不正是在寻找一种生命的意义吗?
吴正荣夫妇找到了。
大山里的孩子艾吉星患有遗传性听力障碍,又因为患有乙肝,不仅上普通幼儿园困难,就连听力康复中心也对其劝退。
吴正荣夫妇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艾吉星的命运。
夫妇俩费尽周折,把艾吉星安排进长沙开音康复中心,并且每月资助她一笔康复费。
艾吉星说,吴正荣夫妇是除母亲外最关心她,和她说话最多的人。
从小时候念字都困难,到2016年时,艾吉星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正常孩子能做到的,听障儿童照样能做到!
爱,真的会让奇迹发生。
像艾吉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吴正荣夫妇亲切地把资助过的孩子称为“我们的中国孩子”。
而这群孩子也和“德国爸妈”保持了终身的默契。
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和“德国爸妈”分享人生各阶段的喜悦。
“我要当妈妈啦!” “今天,我把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
孩子发来的微信里,字里行间,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沉甸甸的幸福。
吴正荣夫妇的善行还远未停止。
他们的愿望不仅是让听障儿童能开口说话,更要让他们在社会上立足。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吴正荣对这句中国谚语深表赞同。
但这件事并不容易。
不过,和孩子们的朝夕相处,让他发现听障儿童普遍动手能力强,嗅觉灵敏。
吴正荣灵机一动,何不为孩子们开一家面包店呢?
这是让孩子们自力更生最好的方式。
说干就干。吴正荣当即花2万欧盘下了一家面包店,“吧赫西点”就此诞生。
吴正荣觉得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音乐很完美,他希望把这份完美带给孩子。
但通向完美之路却一波三折。
“吧赫西点”开门便赔本
疫情期间坚持零裁员
吴正荣将“吧赫西点”开在了偏僻的湘春巷,只为控制成本。
但他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却出奇的好。
“吧赫西点”有八个正式员工,包括两个学徒,其中六位是聋哑人,
吴正荣不仅给6个员工,2名学徒免费提供吃住,还找来资深的德国师傅给孩子们免费培训。
一旦员工做上手,吴正荣第一个月就给他们发工资。
偏僻的地段,如此高的人力成本,导致“吧赫西点”开门便赔本。
一直做着赔本买卖,吴正荣夫妇也想过放弃。
但看着店里孩子学习手艺时专注的神情,吴正荣夫妇决定哪怕只有一分钱,也要把店开下去!
因为这是孩子们晦暗生活中最亮的光。
夫妇俩开始调整思路,把对孩子的认真心思也用在了经营上。
从采购、宣传,到招待客人,吴正荣都亲力亲为。
有爱的夫妇俩还把店里布置得如同小家一样温馨。
在原材料质量上,吴正荣坚持使用德国带来的老酵母,面粉则由他精挑细选的供应商提供。
吴正荣还亲自上阵,从揉面团开始,一点一滴地教孩子。
就像曾经他们在聋哑学校里那般不厌其烦,只不过现在词语变成了面团。
能教会孩子们说“我爱你”,就一定能教会他们做面包!
终于,掏心的付出换来了回报。
“吧赫西点”的品质和故事口口相传。
有位老夫妻专程来到店里,给面包起名叫“爱心面包”。
这些顾客听见了无声里的心跳声。
店里最靓丽的风景线当然还是小小面包师了。
有学生周末专程前来,在这里读读书,做做功课,他们说:
“看到小面包师傅认真做面包的样子,感觉生活都变慢了下来。”
这份慢,是内心的笃定。而这份笃定,自会感染他人。
最让吴正荣感动的,是他曾在聋哑学校资助过的一个小学生,后来也到店里来学做面包。
“十八岁了,都快认不出她了。”吴正荣像谈起自家闺女一样高兴。
从“吧赫西点”走出去了几十位孩子。他们有的得以去别的面包店打工,有的甚至自己开店。
吴正荣当初的心愿真的达成了。
但梦想虽美好,道路却崎岖。
今年的新冠疫情让所有行业都面临挑战,吴正荣夫妇的面包店同样如此。
疫情期间,他们不得不关门一个月,但每天照样支出8个员工的工资。
可吴正荣又创造了另一个奇迹,那就是:零裁员!
他说:“没有收入,但没有裁掉一个人,因为我的员工在别的地方没那么容易找到工作。”
更重要的是,开业后,他可以继续培训聋哑人做面包。
如此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对孩子来说,这对夫妇不是父母,却胜似父母。
而一个月后,在众人帮助下,“吧赫西点”重新开业。
央视新闻也为这对夫妇的无声面包店点赞,人民日报也发文呼吁“让这家店火”!
不少网友在感动之余,还打听起面包店的具体地址。
相信在众人的助力下,“吧赫西点”不仅不会倒闭,还会越开越红火!
爱无国界,以爱之名,用爱之力,平凡的人们原来可以达成这么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