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揭澳媒疫情期间涉歧视报道,5大手法浮出水面!华社成攻击焦点,数十万人已请愿(组图)
澳大利亚知名非营利性平权组织——AllTogetherNow近日发布一篇题为《社会评论、种族歧视与新冠疫情》的报告,以采样调查的方式,系统分析了疫情期间澳洲主流媒体中存在的歧视性文章。
报告显示,这些报道多数采用了5种隐蔽的种歧手法,华人社区成攻击的主要民族社区之一,而报道来源则被指多为默多克新闻集团。
3大社区成种歧目标,近10万华人曾请愿
通过分析315篇主流澳媒文章,该报告表示,澳洲多元文化社区差评率最高的媒体,均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其中《先驱太阳报》(Herald Sun)以90%的差评率高居第一,《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以80%差评紧随其后。
早在疫情爆发之初,这两家报社就曾因头版刊登“中国病毒”和“中国孩子待在家”的文章,引发华人社区强烈不满。近十万人在Change上请愿(点击查看 >>),要求报社公开道歉。
《先驱太阳报》头版刊登“中国病毒”的报道(图片来源:网络)
《每日电讯报》头版刊登“中国孩子待在家”的报道(图片来源:网络)
报告显示,这些带有种歧观点的文章主要针对澳洲三大民族社区,其中穆斯林社区以75%首当其冲。华人社区与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排行二三,分别为55%和47%。
报告作者表示,在315篇澳媒抽样文章中,79%的文章使用了较为隐蔽的种歧手法。
文字游戏:“蝙蝠三明治”、“病毒中国造”
该报告归纳了5种较为隐蔽种歧手法:第一个为讽刺(Irony)。报告称,抽样中多篇文章都存在同一问题,即假借“幽默”实则“种歧”的笔法,来嘲笑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比如《每日电讯报》一篇题为《蝙蝠牛市》(Bull Market for Bats)的观点文章,作者一开篇便这样写道:“想尝尝穿山甲馅饼吗?或者来一个蝙蝠三明治?这类美食家们走运了,因为全球闻名的武汉野生动物湿货市场,现在重新开业了。”
“Pining for a piece of pangolin pie? Hanging out for a batwich? You’re in luck, gastronomes – because Wuhan’s world famous wet markets have now reopened.”
报告认为,世界上把蝙蝠当作食物的国家,从非洲到大洋洲都普遍存在,而抽样文章却只将矛头对准中国,对其他地方也吃蝙蝠这一信息避而不谈。
同时该报告谈到,抽样文章中存在很多不必要,且带有歧视意味的双关、押韵等文字游戏。
比如《每日电讯报》的一篇观点文章,将标题拟为《中国有蝙蝠,澳洲有胆量》(“China has bats, Australia has balls”);《悉尼先锋晨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新冠病毒为“中国制造”(the made-in-China pandemic);以及《澳大利亚人报》一篇文章中,暗讽了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的鼠年。
“大多数人没预料到,(中国驻澳大使)成竞业本周竟会对澳作出威胁,如果澳大利亚继续要求调查新冠病毒来源,中国民众将抵制澳大利亚产品……我们该惊讶吗?并不。毕竟,今年是中国鼠年。”
What most did not anticipate was Cheng’s threats this week of a mass Chinese consumer boycott if Australia continued to press this... Should we be surprised? Not really. After all,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zodiac it is the Year of the Rat.
报告作者认为,“中国鼠年”无疑是借用了英文语境中,“老鼠”带有“易背叛朋友同伴”这一贬义进行暗讽。存在排斥中国传统文化,暗指西方文化更优的嫌疑。
刻板印象:好移民 vs 坏移民
报告还提到,歧视性观点并不只存在于指责和批评中国的文章中,“好的”刻板印象也会带来歧视问题。
“今年部分在澳华人和全球华人遭受了侧目或侮辱。在澳洲,中国移民一直是社区榜样。从淘金热时期至今,他们一直是努力工作、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良好公民。他们和子女目前受到非议,是因为中国政府实在和澳洲太过南辕北辙。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应该分开看待。”
“It’s equally sad that some Chinese people here and no doubt around the world are getting sideways looks or being insulted. For Australia, Chinese migrants have been star performers. From the gold rush days up to and including now they have been hardworking, contributing, decent citizens. That they or their kids get a hard time becaus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just un-Australian. Chinese people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这段话摘自一篇刊登在《悉尼先锋晨报》上,题为《中国应当在新冠源头调查上合作》的文章。报告表示,虽然整篇文章调性包容,对中国移民持褒奖态度。然而,文章错误地将“遭受侧目和侮辱”的原因,单纯地只与中国政府行为联系,而不是归因为根植在澳洲社会中的种歧态度。
报告称,文章作者居高临下地表扬了中国移民,但角度却是根据他们的“表现”,这样的表述至少有两个问题。首先,文章略带歧视地将移民分为两类:“表现良好”、“贡献突出”的移民,和不言而喻的“表现很差”的移民。
报告引用了华人艺术家Rose Wong的表述:“在某些时候,我们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来和其他族裔进行比较,尤其是和有色族裔;在其他时候,我们又被认作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威胁的‘永久外国居民’。”
华人艺术家Rose Wong
她认为,这两种都是有害、充满歧视但又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亚裔移民的现状可能一面是“模范少数族裔”,另一面又是极端的“黄祸”。
报告认为,《悉尼先锋晨报》这篇文章,虽然赞赏了华裔移民,但仍潜在地将亚裔澳洲人视作“他人”,仿佛与澳洲正统国民身份认同依旧格格不入,尽管许多亚裔社区已经在澳存在了数个世纪。
报告列举的另外3种隐蔽歧视手法,分别为逻辑谬误(Fallacies)——把反种歧与支持共产党划等号。“把举报种族歧视与支持中国共产党划上等号,这种表述一旦融入主流媒体叙事,就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会让包括华裔澳洲人在内的人们,不愿意与种族歧视行为做斗争。”
文本互应(Intertextuality)——只引用同样观点的文章或社媒,甚至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来不断印证和加强带种歧的观点。
制造恐慌(Scaremongering)——用煽动情绪的语言来制造对立,危言耸听,常用的手法是将“我们澳洲”和“中国”进行对立,互为敌人。
“民主毒瘤!”50万人响应陆克文呼吁
报告中提到的默多克新闻集团,不仅引发了包括华人社区在内的多元文化社区不满,也被前澳洲总理陆克文狠批为“民主的毒瘤”,并发起了一项具有针对性的请愿调查。
目前,已有超过50万人请愿调查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垄断媒体”。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也在本月11日,通过了一份就澳大利亚的“媒体多样性”发起调查的动议。
陆克文与默多克
绿党议员莎拉·汉森-扬(Sarah Hanson-Young)提出这份动议。她11日在社交媒体写道:“非常高兴看到参议院支持(动议)并且立即启动调查。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越来越担心媒体所有权的集中,以及默多克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10月12日发起网络请愿,呼吁政府组建专门委员会调查默多克旗下新闻集团掌控澳大部分新闻媒体、涉嫌危害媒体环境“多样性”。请愿11月5日结束,获得超过50.1万人签名,包括澳大利亚另一名前总理、自由党前党首Malcolm Turnbull。请愿结果9日交给议会。
这是澳大利亚迄今支持人数最多的一次网络请愿,超过2019年要求澳政府宣布“气候紧急状态”的40.4万人。
(记者 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