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数据迷雾中探寻中国经济的真相?(图)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虽然对中国官方数据的怀疑普遍存在,并且怀疑也其来有自,但一些更细化的官方数据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要想了解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或许就是更加关注名义增长数据。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大到难以想象,在中国出现的种种趋势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事情,从全球钢铁和猪肉价格到台湾海峡军事力量平衡不一而足。而与此同时,中国也常常遭到误解。
虽然对中国官方数据的怀疑普遍存在,并且怀疑也其来有自,但一些更细化的官方数据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可能会而且也确实会发生变化。当某项经济数据成为中国的政治目标时,官员们篡改数据的动机就会增加。不过,了解中国国情还是可以帮助投资者发现可疑的趋势偏差,或者说是报告中的变化,这些情形可能指向官员们倾向于掩盖的问题。
最简单的方法或许就是更加关注名义增长数据,即经物价变动调整前的新产出数据,而不是聚焦于顶线“实际”增长数字,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涵盖范围更窄的工业产出等指标来说,这个方法都是适用的。原因有三。首先,在中国,实际增长率长期以来一直是评估官员政绩的标准之一,因此官员有强烈的动机来夸大该数据,而且有大量证据表明已经发生过这种情况,尤其是在经济下滑期间。例如,在2015年和2016年初的住房和大宗商品市场下滑之后,中国的主要产煤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就曾承认2016年的工业增长被夸大了40%。
其次,官方统计人员在对 “实际 ”增长率进行价格调整时使用的一些假设值得商榷。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指出,美国和德国在其国民账户中使用更精确的通胀指数来调整工业增长率,而中国的做法不同,中国依靠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该指数受重工业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较大。例如,如果钢铁和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但电子或医药等利润较高、增长较快行业的价格波动不大,就可能会造成问题。
最重要的是,与所谓的实际增长率相比,名义增长率与全球金属价格和中国上市公司利润等其他不受政府统计人员控制的周期性指标的一致性更高。这使得名义增长率更加可信。
遗憾的是,中国每三个月才公布一次名义增长数据。发布频率更高的经济数据可信度又如何呢?
中国每月公布的整体工业增加值数据的价值有待商榷。但波动较大的分类工业产品的增加值数据或许更可靠。例如,钢铁、水泥、玻璃和其他重工业产品产出的平均增速往往会跟随中国房价的走势,这一现象符合预期,因为住房市场是这些材料最大的需求来源。当中国住房需求旺盛,但工业增加值因人为压制而疲软时(就像2017年中国强制关闭钢铁产能时那样),全球金属价格却出现飙升,这也属于意料之中的事情。
中国最近发布了一套新的失业率指标——又一组非常政治化的数据,这套新指标可能会比旧指标好,旧指标在过去鲜有变动。但与此同时,全国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就业分项指数可能是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项合理代用指标。有一个理由可以认为该指标的数据是真实的:如外界预期的那样,该指标会随着上市公司的利润趋势而波动,因为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利润会上升,公司应会倾向于招聘更多的员工。
不幸的是,在中国,有用的官方系列数据消失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该数据开始显示出与政府所推崇的说法相反的趋势之后。 在2018年底,当中美贸易战开始产生影响时,中国的出口中心广东省被命令停止发布其自己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官方给出的解释是,广东省工信厅开展的采购经理调查,曾通过广东省统计部门审批,但在到期后未重新报批。然而在此之前,该系列数据已连续七年定期发布。另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官方系列数据也在2016年后消失了,该数据详细反映相比私营企业,有多少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这是近年来另一个敏感且高度政治化的话题。
所有这些有时使得寻找、解读中国数据的工作更像是寻找被埋藏的宝藏,这让大多数西方分析师和经济学家感到不习惯。但好的一面是,总有一些新的东西被挖掘出来。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