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冠疫苗被曝73种副作用背后的真相(图)
中国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有73种副作用,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一位原供职于上海疾病预防中心业内人士在网络上的言论,让中国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再次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
这位名为陶黎纳的所谓专家,日前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国药集团新冠病毒疫苗说明书的电子版称,“看完倒吸了一口冷气,我数了一下‘不良反应’栏,一共有73种局部/全身不良反应”;除了常见的接种部位疼痛、头痛外,更可能出现高血压、视力减退、丧失味觉及尿失禁等严重副作用,并称“一举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疫苗”。
2020年12月30日,中国国药集团旗下国药中生北京公司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其第三期临床测试声称保护效力为79%。此前,还有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新冠病毒疫苗获批紧急使用资格,上述三家公司疫苗在中国已开始对重点人群进行接种,并在多个国家获准上市。
针对上述说法,海外媒体广泛报道,并以此质疑中国新冠肺炎疫苗的安全性。随后,陶黎纳声称自己是“担心不科学不严谨”的说明书随疫苗上市后,变成白纸黑字说不清,并称自己的讽刺说明书问题的文章“被境外媒体歪曲利用”。
对此,中国《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指,陶黎纳那个网帖本身就不严谨,有自我炒作之嫌。胡锡进称,西方媒体对中国产疫苗非常不友好,一直拿着放大镜找中国疫苗可以轰动炒作的弱点,而陶黎纳的网帖立刻让一些境外媒体和试图排斥中国疫苗的势力如获至宝,极力要把中国疫苗往“就是全球最不安全的”方向说。
事实上,写在中国国药疫苗的说明书里的“73种不良反应”是对所有潜在、可能副作用的罗列,是中国国家药监局对疫苗说明书的规定内容。中国药监局要求必须这样写,以便于让接种者了解包括最坏情况的全部信息。
据悉,这些罗列的不良反应,并非中国国药疫苗在三期临床试验中已经出现过的不良反应,而是对各种相近疫苗历史上有过副作用的总结性提示。分析人士指出,上述疫苗说明书的风险提示,不仅不能说中国疫苗不安全,而恰恰体现的是中国在疫苗研制和上市过程中的科学和严谨。
中国研制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并不逊色于西方一些医药巨头研发的疫苗,甚至与之相比还有诸多优势。西方媒体之所以关注中国疫苗安全性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偏见使然。这种对于中国的质疑从未中断过,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质疑,西方社会已经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问题上,最早是将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归咎于中国——这种声音直到现在依然存在,然后是对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及治疗上的质疑。只不过,在中国有效控制疫情之后,这种质疑延续到了新冠疫苗的研制领域而已。
其次,在新冠疫苗研制的全球竞赛中,中国领跑全球,无疑触动了西方包括政治上的利益蛋糕。这不仅对西方国家在医疗行业的传统主导地位构成挑战,让一些西方国家和竞争对手和感到“吃味”,更为重要的是,这更是一场交织着技术、资本、政治的竞争,其中有着巨大的商业和政治利益。新冠肺炎疫苗早已超越“挽救生命,消除疫情”的公共卫生产品属性,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美国乔治敦大学全球卫生法教授劳伦斯·戈斯汀此前曾指:“我从未见过(其他)医疗产品在政治上有如此大的利害关系。新冠疫苗的政治象征意义背后,是因为超级大国已将其视为展现自己国家科学实力的象征,证明政治制度优越性的手段。”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5月WHO大会上公开表示,中国疫苗一旦完成研制和临床试验,可以达到应用时,将会把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球提供。中国政府正在兑现这一承诺,中国研制的疫苗已经在包括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获准上市。
多维新闻此前曾指出,如果中国的疫苗能够率先研发成功,并以中国的产能优势实现全球供给,无疑能够改变疫苗全球分配的格局,甚至将成为中国所倡导和推崇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好的诠释和实践。现在看来,中国在新冠肺炎疫苗的全球供给上,已经领跑于西方传统医药强国,出现一些质疑中国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的声音,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