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片段假戏真做,电影史上的最大污点还在继续(组图)
一桩四十多年前的丑闻惊动了中外电影圈。
事情得从一部老电影说起——
1972年,贝托鲁奇导演了一部情色片《巴黎最后的探戈》
目前,豆瓣评分7.3
受丑闻影响,分数还在下滑。
前不久,一段2013年的采访视频流出。
导演在视频里透露: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他和男主(马龙·白兰度)在女主(玛利亚·施耐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加了一场强奸戏——
男主用沾着黄油的手指伸进女主下体
最后,不知情的玛利亚挣扎着完成了拍摄。
而导演这么做,是为了增强电影的真实性。
贝托鲁奇原话是这么说的:
“‘黄油’这个桥段的想法是我跟马龙在拍摄当天早上想到的。但某种程度上,我这样做对玛利亚来说是很可怕的,因为我没有告诉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因为我希望她的反应是一个女孩的,而非演员的。”
作为演员,为拍戏牺牲是理所应当的。
但,不管任何情况都要有底线。
为了让表演显得真实,将女演员置身蹂躏与压迫下的行为,才是电影最大的污点。
当时的玛利亚·施耐德只有19岁。
她事后多次表明“自己对这件事情毫不知情”,“剧本里原先没有,而是拍摄前临时所加”
这条戏当时只拍一遍就过了。
她的真实反应显然满足了导演需要的效果。
因此她除了生气,更多的是感到庆幸。
“谢天谢地,当时一遍就过了”
假设,一个镜头不合格,就意味着她要继续遭受凌辱,直到导演点头为止。
《巴黎最后的探戈》上映之后,因为尺度太大,玛利亚被观众扣上性爱革命的标签。
不久,她的人生遭遇了各种变节,感情纠葛、自杀未遂、吸食毒品。
“片子上映后带来的各种丑闻,名声,留言,让我一下子就垮掉了”
“我想要逃离现实世界,我开始吸各种各样的毒品,还曾经吃药尝试过自杀”
“我还拍过一些电影,但是从《巴黎最后的探戈》之后,再也没拍过裸戏”
这个角色只为她带来了4000美元的收入,却毁了一辈子。
而贝托鲁奇和白兰度,凭借这部电影收获了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提名。
在两个“施暴者”看来,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电影效果。
实际上,却毁了一个女孩的梦想与尊严。
说白了,就是举着艺术的伟大旗帜干着流氓事儿。
然而,这种事在鱼龙混杂的娱乐圈里屡见不鲜。
很多女星都曾经因工作被占过便宜。
刘亦菲在拍摄《神雕侠侣》时,遭遇过临时演员袭胸。
香港女星陈法蓉,在内地拍戏也受过欺负。
电视剧里有场武打戏,跟她交手的男演员趁着打戏的机会,没少占便宜。
用她的话说就是:该碰的不该碰的全都碰到了。
那时候陈法蓉还没那么老练。
拍戏时遇到咸猪手,她满脸通红,不知所措。
最终还是没忍住,在现场哭了。
陈紫函在工作中遇到过更恶心的事儿。
她有一场戏需要跟男演员喝酒,明明可以用可乐替代,对方却坚持让她喝红酒。
开拍之后,男演员一杯一杯的灌她。
直到陈紫函喝得晕晕乎乎,对方把她抱到沙发上,开始抚摸、亲吻。
因为是在演戏,所以她忍了下来。
但,被恶意揩油的事一直是她心里解不开的疙瘩。
台湾艺人许安安大家一定非常陌生。
她没什么名气,在台湾的时候也只是演演配角,上上综艺的小咖。
她在横店拍摄《乱世豪门》的一场强奸戏时,被临时演员假戏真做。
对方把头埋进她胸部乱亲、抬起她的腰。
因为不想被说成是很难搞的艺人,所以她强忍着完成拍摄。
事后她经常神情恍惚,杀青后还与世隔绝了4天,借酒消愁。
电影《安乐战场》在拍摄强奸戏码的时候,更可怕。
导演兼男主的曾志伟提出“真枪实弹”的拍。
当然,事前他和女演员商量了一下。
余倩雯再三犹豫,还是答应下来。
可到拍摄过程中,她反抗得相当激烈。
曾志伟以为她是表演过于投入,就没有停止拍摄,于是就真的霸王硬上弓了。
拍完之后,余倩雯痛苦不已,引得同剧组的女美术指导大怒。
在现场大骂曾志伟“没人性”,还跟余倩雯一起放声大哭。
影片上映之前,强奸戏被留了下来,实拍的那段被删了。
前段时间,《海上钢琴师》的男主蒂姆·罗斯占据了头条。
他自曝自己曾经是性侵受害者。
而施暴对象,是自己的爷爷。
不仅如此,他的父亲也遭到过爷爷毒手。
他为此在采访时爆粗口,说爷爷就是个“强奸犯”,但没人敢说,也没人知道该怎么做。
这些恶行,不仅是娱乐圈的毒瘤,更是社会的通病。
之前,李茂在微博上帮妹妹出头。
称妹妹在上海一家大公司实习时,遭到上司猥亵。
妹妹有理有据,但因为影响力太小,不得已找哥哥帮忙。
最终,公司受不了舆论的压力,将该领导免职。
社会上的这种不公平现象还有很多。
而大部分都被受害者的沉默所掩盖了。
玛利亚2011年去世,享年58岁。
她当年的遭遇,在死后的5年里才被人重提。
正是因为人们的冷漠和受害人的沉默,才滋生了更多的恶行。
想改变,就要从一点一滴开始。
不沉默,不妥协,不顺从。
延伸阅读
播放破2.8亿的b站顶流:我反对强奸犯一律死刑
“人们对于正义公平的期待,在我这里得到了回响”
罗翔,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教授。在2020年猝不及防地走红,他认为自己的走红是昙花一现,却想不到火了整整一年。
一年是什么概念?一般来说,网红的生命周期只有三个月。
2020年疫情期间,闭关在家的无聊年轻人们,纷纷上B站消磨自己的时间,他们有的选择了历史经济科普视频,有的选择了游戏宅舞鬼畜视频,还有的,选择了“法外狂徒张三的一生。”
张三是谁?对于普通人来说一头雾水的名字,对于面对“法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噩梦般的名字。
TA总是出现在各种极端事件情况里,有时候,TA可以是个女孩儿,对自己的男朋友怀恨在心,给他买各种危险套餐——飞机、蹦极、滑冰。
有时候,张三是个男孩儿,因为打架被狗咬伤打了假疫苗而死。
还有的时候,张三是个贿赂不成反被骗的笨蛋。
靠着“法外狂徒张三”这个虚拟人物,罗翔在B站上无往不利,截至2021年1月,不到一年时间,罗翔的B站粉丝数已跃升至1147万。
许知远形容他话术风格“搞笑的语言风格,更适合年轻一代,但在他的下面,一定有别的想法。”
这些别的想法是什么?
我们试着回溯罗翔在B站上的视频逻辑,入驻后,我们可以看到罗翔毫不避讳地地谈论各类新闻中的热点事件。
“韩国N号房时间罪与罚”,讨论了如果N号房事件发生在中国,那么逼迫、威胁女性拍摄不雅视频该如何定罪量刑。
“拒绝隔离与刑事犯罪”、“假口罩的罪与罚”则严肃讨论了疫情期间的防控与法律界限问题。
而来到4月份,鲍毓明涉嫌性侵幼女一案引起轩然大波,在公众滔天的愤怒中,罗翔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这个案子从现在报道的事实来说,认定他强奸没有什么问题。2013年的《关于依法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是对其他方法进行解释,年龄是三个年龄段,跟普通法系有类似之说,12岁属于绝对无辩护理由;12—14岁有辩护理由,就是的确不知对方是幼女;14—18岁我个人认为依然采取的是软家长主义,就是性剥削,依然可以理解为其他方法。虽然规范性文件的表述是利用优势地位或利用女方的孤立无援迫使其就范。”
频频参与广泛地公众讨论,给罗翔带来了无数的关注的同时,也让他承受了无尽的诋毁与谩骂。
2020年9月,罗翔一如往常在微博上发表了读书笔记,“要珍惜德行,却不要成为荣誉的奴隶”。
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却遭受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网友的指控,因为当时正是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这些杠精网友们认为罗翔的这句话是别有用心,心怀讽刺。
尽管罗翔迅速回应说仅是看书偶感,纯粹是对自己的提醒(罗翔一直有在微博发读书笔记的习惯)。
但无休止的诋毁与谩骂却接连不断,甚至有网友开始了莫名的举报和威胁。
这件事儿对于罗翔而言,最困难的是什么?在逻辑上“证有不证无”,内心没有讽刺英雄的想法是无法被证明的,想法能有什么证据呢?
《让子弹飞》里,黄四郎的手下污蔑六子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了一碗粉的钱。
冤屈不已的主角六子选择剖腹自证,真的从腹腔里挖出了一碗粉。
但旁观者真的在意六子吃了几碗粉吗?
吃几碗不重要,让他死才重要。
他们确实做到了,罗翔被逼退博。
这些心怀恶念的网友,正在用他们的纯熟的污蔑技巧,逼退一个又一个在微博上专业性高、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知识分子,直到网络讨论变成纯粹的一元世界,看不见一点复杂性。
风波过后,罗翔参与了《十三邀》录制,对话许知远。
许知远问“当你愤恨自己不勇敢的时候,怎么办呢?”
罗翔“愤恨没有用, 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当命运之神,把你推向那勇敢的时刻,希望能够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勇敢。”
欣慰的是,风波并没有影响罗翔发声,他依然在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只是阵地从微博转移到了B站,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证明自己,维护自己的底线与尊严。
而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依然是——普法。
2
“普法,任重而道远”
央视栏目的普法节目有很多,比如《天网》、《今日说法》、《法制栏目剧》,但节目播了这么多年,普通人依然无法理解一些基本的法治理念,哪怕是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公众产生的困惑是一样的。
1、“为什么不可以对罪大恶极的人实施酷刑?”
罗翔不止一次地说过,“酷刑的存在是因为古代中国受法家思想影响非常大,它的核心就是刑罚,是一种威吓的工具,他没有对人与生命的尊重,认为人就是一种工具,人跟人是不平等的。”
将酷刑施加于人,实际上是把人物化了,杀鸡儆猴。
其次是酷刑失去了刑罚衡量阶梯度的意义。比如我今天偷了五个苹果,被判处死刑,那这个人可能就会想,既然都要死了,那我再杀50个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同样的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支持给强奸犯死刑?
因为如果强奸一律死刑,那么强奸犯就会毫不犹豫地杀死受害人,反正抓到都是死刑,强奸犯很有可能会拉上一个垫背的,而且杀死受害人反而不容易暴露自己的罪行。
残酷的刑罚或者支持重刑、死刑不一定会降低犯罪的概率,却一定会提升受害者的死亡率。
2、“为什么律师要为坏人辩护?”
有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接受过基本的一些法治理念,人们才会在网上掀起骂战,正是缺乏基本的讨论共识,公众在面对一些事件讨论时,才会常常被情绪操控,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每当一些涉嫌犯下滔天恶行的嫌疑人走上法庭时,人们唾骂他、侮辱他,甚至旁边的律师也不能幸免。
“为坏人做辩护律师的都是人渣”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行使正义,可是“如果有一天,你也成为了被告人,你是否希望律师为你做辩护?”
我们都有可能犯下罪行,我们甚至有可能蒙冤,即使是清白无辜却无法自辩,舆论不相信你,法庭想审判你。
怎么办?谁能帮帮我?
罗翔说“”律师的使命,是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追求法律的正义。”
我们不会问一个医生为什么要去救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因为医生就是需要将自己救死扶伤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贯彻至终,只要我们还承认对方是人,对方就享有生命权这项基本的人权。
同理,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公正审判权同样是人权的基础构成之一,只要律师仍然负有职业道德,那么他就需要贯彻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的规定。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袒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判,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哪怕对方穷凶恶极,只要我们仍然承认对方的基本人权,就应该给予他被公正审判的权利,而真相,就是在检控双方充分的碰撞下,在例行程序正义下,我们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了。
这是罗翔努力许久,想要传达给公众的一些基本法制观念。它与人们传统的观念不相符,公众接受起来是如此困难。
罗翔安慰自己,又似乎是在鼓舞同样深处偏见的我们,“人要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第一,人承认自己是有限的,于是承认自己的理性是有限的,承认你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你整个人就是在偏见之中,你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3
我所能影响的他人
走红以后,罗翔始终对自己的公众投注的目光抱有警惕之心,尽管时刻自省,但人又能拒绝虚荣呢?他偶尔也会放松。
2020年教师节后的一个夜晚,罗翔和几个朋友一起吃了一顿饭,饭后陪朋友在路边打车。
马路旁有几个学生看见了罗翔,立马上前围作一圈,和罗翔索要签名。走红半年,有人索要签名这件事对于罗翔已经是家常便饭,罗翔很快给学生们签了名。
结束后,罗翔的朋友站在一旁,甩出一句话“你现在很享受这种虚荣啊。”
罗翔听完后,内心剧烈地起伏,一种难以言喻的羞耻包裹住他。“我发现自己言行不一致了,明明声称抵制虚荣,却又经常跟虚荣合作。”
罗翔的外公十年前临终的时候给家里人留下了一封遗书,首句就是“你当自卑视己,切勿狂妄自大”。
罗翔从这之后想明白了一件事,“大家看重的其实并不是我个人,而是我所传授的那些人类伟大先贤的教养,荣光归于他们。你会在大街上被认出来,只是因为你的讲授释放出了人们内心对公平和正义的向往,于是大家因为对公平和正义的向往,把这个你不配有的掌声投射于你身上。在那么多引起关注的公共事件里,我们的每一次愤怒都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正义。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正义,你凭什么愤怒呢?只是,我们不要幻想在这个世界建立人间天堂,我们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当然这并不代表完美的圆不存在。”
他知道小视频传播的刑法学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不能涵盖刑罚其中严谨、公正的内涵,它甚至不能代表法制观念渐渐深入人心。
公众因为罗翔的一些话而感动,感动过后,很快就是遗忘。就像一颗石子投进水里,波澜泛起,很快归于平静。
“人能影响的人,其实很少很少,很多人所谓的被你影响,只是片刻的感动,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人片刻的感动,不可能持久的感动,你能真正影响的人,一定是你愿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的,跟你有真正接触的。”
2021年,罗翔依然站在聚光灯下,公众的声浪有时像无可抵御的台风,你只能迎头面对,感受每一丝风从耳边、从指尖喧嚣而过。
台风过后也许是重建,也可能尽是废墟,这是罗翔无可避免的命运。
他所能做的,也许只是在命运到来前,做好该做的事情,并从容地接受未来将要下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