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亚洲母女为得到白人男性宠幸而互相残杀?这电影也真拍得出来(组图)
市面上除了主流的商业电影以外,文艺影片也从来不会缺席。
相比大多数爆米花商业片,文艺片由于往往都会讲述一个比较深刻的主题,或者里面带有很多对人性、社会的思考,因此颇受观众的喜欢。
不过,对于西方导演来说,他们有很多都喜欢在文艺片里加入一些特别的东西。
对的,种族歧视,或者是白人至上的元素。
当然,这些会表现得比较隐晦,而且明面上还会打着各种旗号,甚至还有的会特地把电影拍好,以影片的高质量来掩盖这层含义。
比如,这次要讲的一部英国导演拍的影片,《遥远的北方》,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电影讲的,女主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女孩(杨紫琼饰演)生下来就被巫婆说是不祥之人,因此被族群抛弃,后来她漂泊的时候遇到了爱她的丈夫,并加入了他们的部落。
但好景不长,部落后来被一群白人军队灭了,部落的人全被杀死,女主也遭受凌辱,但后来她撑过来,并带走了其中一个女婴,在极北的苦寒之地含辛茹苦地将她养大。
后来母女遇到一个受伤的白人男性,女主救了他回去,伤好了以后白人男向女主示爱,女主因为屡受打击还在犹豫当中,白人男又去跟她女儿抛媚眼,从小就没见过异性的女儿一下就跟他好上了。
白人男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还不顾在旁边的女主,跟她女儿激烈战斗。
最后女主的女儿跟白人男想要离开这个地方,并打算带走一半食物跟雪橇犬,知道的一切的女主在晚上给女儿梳头的时候勒死了她,然后把脸皮割下来自己戴上去,接着跑去主动向白人男献身,脸皮掉下来后白人男吓跑了,留下在痛哭的女主。
第一眼看上去,会感觉,哇这题材就是来讲述深刻的人性的啊,在极端环境下人会变得如何如何,还有人性的背叛,人性的欲望什么的,好高大上啊。
西方导演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大家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形式主义一般的东西,而忽略了他真正想表达的含义。
实际上,这部所谓讲述人性的电影,处处都洋溢着各种不合理跟没有逻辑的地方。
最简单的,女主的女儿跟这个白人男就是个恶役,多的不说,在女主旁边直接战斗就是令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儿,包括最后要抛弃女主也是如此。
人性之恶?妈妈带大你十多年,一直相依为命,就算是条狗也有感情吧?你一个白人男就这么有魅力?
好吧,我算你这个女儿从来没见过男人,所以天真傻白甜,但那结局又是怎么回事呢?
破坏了女主跟女儿和谐生活,使得她要亲手杀死女儿的罪魁祸首是这个白人男,而女主最后能杀女儿,却不动他分毫,反而带上女儿的脸皮去取悦他。
真就白人男性魅力无限?一对亚洲母女为了得到一个白人男性的“宠幸”,甚至不惜互为死仇,可以完全抛弃十几年的感情,这真的有意思。
实际上,女主勒死女儿只是为了求跟白人欢愉,这也直接颠覆了前面所有的内心戏,什么人性的挣扎全成了笑话。
因为是个人都会有需要的时候,更何况在这个极北之地,女主如果真的只是想要,跟这个男的多的是机会。
当然,影片这里也能给出解释,比如女主一开始在犹豫,但这过程里就被女儿捷足先登了,她本来也想得到白人男性云云。
是的,这就是西方导演最常用的手段,会用“能解释过去”的理由来彰显这种白人至上的理念,你感觉不对劲但反而还不能说什么。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童鞋说,你是不是太敏感了点?
但是,其实只要多点看看外国的片子,会发现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对此反感也不是敏感。
比如,2018年的《绿皮书》,抛开种族立场,单纯评价这部电影本身的话,质量非常优秀,绝对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
但当初这电影拿到奥斯卡后,却引起了很多黑人的不满,为什么?
因为这电影的涵义就是很标准的“白人形式主义”,即伪平等。
故事背景的六七十年代,当时的黑人受白人歧视的现象严重到不可想象,很多黑人当时都是以命去换取权利。
电影里说的,“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只有尊严才能赢”,严格来说这句话是有它的道理的,也适用于电影的本身。
但如果将这句话联系到美国黑人在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会感觉很可笑。
白人当然希望你们黑人坚持所谓的“尊严“而不是拿起枪来反抗。
而《绿皮书》则是美化了这一点,将历史上平平无奇的一个钢琴家跟司机的雇佣关系描述成和谐友好的黑白配,里面的黑白冲突简直和谐到不行。
即使不说《绿皮书》这种大作,就拿一些低成本的B级恐怖片来说,这种情况也不少。
一白人,一黑人,一亚洲人跟几个美女一起去度假,游戏的时候白人连输10局游戏,按规则要喝臭鞋子里装着的汽水,白人直接地表示:“我就不喝,你们能怎样?”最后喝掉这臭汽水的就是亚洲人,而且还非常满足的样子。
晚上,美女在跳舞,黑人跟亚洲人摆着一副舔狗屌丝的样子看着,还表示下辈子投胎当人家的裤子都好。
下一个镜头这美女就在房间里主动跪舔白人,翻云覆雨。
而黑人跟亚洲人?在外面被杀人魔折磨呢。
其他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很多,黑人还好,白人起码表面功夫还要做得多一点,亚洲人的话本来在西方电影里出场机会就很有限,为数不多的登场还往往是各种衬托的丑角。
这些都是很多白人导演,或是被植入了思想的其他人最喜欢用的伎俩,偏偏他们还会做好表面功夫让你没办法挑错。
你说为什么《遥远的北方》非要选两个亚洲女性来演那对母女?不能是一亚洲一白人?或者是全白人?
他们能跟你说,你们不是老说我们不给亚洲演员机会吗?我们这不是让她们来演电影了嘛,你们怎么还能说我们呢?
你说为什么《绿皮书》要美化种族冲突?
他们会跟你说这是艺术需要啊,而且你看这改编了以后,电影质量不是非常优秀吗?我们只是一切都要为电影服务而已啊,咱们这种敬业精神不值得提倡吗?再说既然质量那么好,你就闭嘴吧。
有的时候不是说大家敏感,而是一些事情要是你自己都感觉无所谓,那其他人也只会得寸进尺,事实上到了这个年头,很多国人也都看到了西方是有多么喜欢双重标准跟虚伪了。
而以如今天朝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体量,观众也完全有这个底气对这类电影说不。
毕竟时代一直在进步,不盲目自信,但也不代表就要接受西方的那套价值观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