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就业市场出现20年最大萎缩!18万外籍员工失业,平均5人裁退1人(组图)
新加坡人力部昨天(3月16日)发布2020年劳动市场报告,去年新加坡的就业总人数减少16万6600人,是20多年来最大幅度的萎缩!
其中,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外籍员工,共有18万1500人被裁退。
数据显示,去年的平均居民失业率虽然从2019年的3.1%上升至4.1%,但仍低于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4.3%和2003年SARS非典时期的5.2%。
虽然整体就业人数减少,但是从去年底开始,居民就业复苏趋势好于预期, 与冠病疫情爆发之前相比,新加坡居民的就业人数稍微增加1万4900人。
这一减一增,主要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在疫情期间优先保障了国民的就业机会,因而外籍员工相对更容易被裁员。
(图源:新加坡人力部)我们来回顾一下2020年新加坡的严峻就业状况:
第一季度失业率创过去十年最高,数据攀至2.4%,新加坡经济面临建国55年来最严重衰退。
第二季失业率再攀新高至2.9%,公民的失业率更高至4%,创下十年来最高。
随着新加坡经济逐步开放,第三季的居民就业率因此上升。不过,非居民就业人数持续减少,促使整体就业人数减少2万6900人,但减幅比前一季的10万3800人少了许多。
政府宣布5个财政预算案
拨款1000亿帮助就业
针对疫情造成的就业恐慌,新加坡政府力挽狂澜,在去年史无前例推出了5个财政预算案,耗资1000亿帮助国人度过难关。
针对工作准证问题,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定期调控,过去五年中每增加一个外籍准证持有者就业,就有大约4个新加坡员工从事PMET(Professionals专业, Managers经理,Executives高管,Technicians技术)类工作。
去年8月,政府也推出了10亿财政案帮助企业雇佣新加坡人才,提供技术培训,帮助新加坡求职者提高素质,更好适应新工作的挑战。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进一步收紧外来人力政策。
今年3月3日,人力部宣布持有直系亲属证者(Dependent Pass),从5月1日起必须要有工作准证才能继续留在新加坡工作。
这些DP持有者从5月起就要申请工作通行证(Work Pass)如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S准证或者工作准证(Work Permit),取代现有的同意书(Letter of Consent)。
对于自己创业的DP持有者,其生意必须要能带动新加坡就业率,才可继续经营。
至此,所有非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一定要在今年五月之前拥有工作准证才可以继续留在新加坡工作。
人力部两度调高就业准证薪金门槛
此外,人力部杨莉明部长透露,雇主要为外籍白领员工申请就业准证,可能得付更高薪水,而且适用于中等技能外籍员工的审核条例预计也会更严格。
新加坡政府去年两度调高就业准证的薪金门槛,目前申请EP就业准证的最低薪资是4500新币,而金融行业的门槛更高,需要至少5000新币。这意味着雇主未来需支付更高的薪金,才能为外籍员工申请准证。
杨莉明部长也提到,目前S准证的最低薪金为2500新币,然而她提醒雇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当局在未来10年会不断调整S准证。
拥有大学学历者被裁员后最难再受聘
纵观去年的就业市场报告,中学学历以下员工的重返职场率是64.4%,而拥有大学学历的员工重返职场时,只有60.2%在六个月内受聘。
低技能工作类,包括文员、销售员与服务员等,最容易被裁员,但由于市场需求量大,他们也最容易再受聘。
而专业属性高的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最难找到新工作机会,所以重返职场率最低,仅为59.3%。
女性更容易被裁员
但更快受聘
女性员工居多的艺术、娱乐与休闲业和零售业在疫情下遭受巨大影响。因此,去年的就业收据显示女性自2017年来首次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裁员。
每1000名女性员工中有11.3人被裁员,而男性的裁员率则每千人10.9人。
但是,女性在短期内找到新工作的机会比男性来得高。去年有62.9% 的女性在六个月内受聘,而男性的比数则是 60.3%。
裁员“重灾区”
2020年裁员报告指出,裁员的重灾区竟然是批发贸易业,有高达3810人被裁退。
这波裁员潮也蔓延至艺术、娱乐和休闲业,以及航空运输业,这些都是遭受疫情最严重影响业务的行业,他们被迫大幅度缩小业务和裁退部分员工。
去年12月新加坡职缺增至5万6500份
新加坡去年12月的职位空缺攀升至5万6500份,是2019年3月以来最多的,这也反映了政府鼓励招聘的措施所取得的成果。
但是,杨莉明部长指出,尽管就业市场形势开始扭转,但各种风险仍然存在,包括:全球边境重开进展缓慢、雇佣补贴逐渐减少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新加坡企业带来压力。因此,就业市场的复苏预料会是缓慢的,而且不同领域的复苏情况不尽相同。
(图源:杨莉明脸书)
对于新加坡今年的就业市场前景,人力部指出,贸易相关的服务行业、制造业等外向型领域,预料将因国外需求回升而增长。至于资讯通信、金融与保险服务业,预料也会继续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