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全中国哭泣送别袁隆平,请铭记给我们饭吃的“神农”们(组图)
这几天我们是哭了很多次,的确是太伤感了……相信很多人和我们都有同感,那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逝世。
关于他的伟大生平我们无需多做介绍了,各种资料已经足够多了。今天说几个让我们“破防”好几次的事情。5月22日,袁隆平逝世的当天,长沙的市民跟着灵车,哭着大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让我们哭了很久很久。
市民自发来献花也让我们流泪。
长沙,真的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城市,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
花店老板免费送花:
免费提供口罩:
群众哭着给爷爷念自己写的信:
袁爷爷有一只小猫,叫袁花花,还没长大:
于是很多大触话的漫画同样让我们破防:
爆满稻穗下的袁花花:
袁花花现在是不是还在稻田中等着袁爷爷呢?
网友画的漫画:
还有大神乌合麒麟的作品:
再说几个小片段,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经记者要采访袁老,结果被婉拒:
此时的袁老已经非常的疲倦,但是助手过来说有几个小朋友想合影。
本来已经非常疲倦的袁老一下子露出了笑容:他们在哪里?
得知孩子们都在外面等着,袁老一下子就站起来要出去,旁边的工作人员马上搀扶说让孩子们都过来:
看到孩子们进来,袁老高兴万分,笑着又站起来了:
虽然已经高龄,但是最终和孩子们的合影中,袁老站的笔直!
然后微笑着把孩子们送走:
我们瞬间就破防了……还有今天全网流传的那篇医院的一位工作人员看到袁老治疗期间的事情:
我们和网友们一样,都泪崩了:
连看央视直播我们都要哭晕了。
袁爷爷的艰苦朴素是几十年持之以恒的,有网友2016年还看到袁爷爷在超市里买35元一件的促销打折衣服。
关于袁爷爷的漫画看一次哭一次,天使在播种:
爷爷在爆满的稻穗下乘凉:
叮嘱大家要好好吃饭:
我们实在是哭得不行了……其实大家可曾知道,在新中国的农业历史上,类似像爷爷一样的伟大的植物学家、农学家、育种专家还有很多,但是相当部分人的名字我们并不熟悉,我们今天想借着对爷爷的思念,把中国的这些“神农”们一起介绍给大家,正是由于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努力,我们才有今天的白米饭吃啊!说起水稻,就必须提到这位同样是教科书中的人物,奠定了这门学科的,他叫丁颖。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
有后来的稻学分类,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位水稻专家,丁老爷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毕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杂交,也是目前学术界唯一没有争议的“中国稻作之父”。他有多厉害?
1、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中国。
2、提出独创性栽培稻种分类体系。
3、划分我国稻作区域。
4、提倡区制选种法。
5、开创野生稻利用研究。
6、我国水稻栽培学的奠基人。很多后世的学生都把他称为“祖师爷”,因为他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国的很多个第一,1926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了野生稻,随后一生都在从事水稻的杂交育种研究。1930年就育成了让当时很多中国人都能吃饱饭的“千粒穗”。
这个有多牛?要知道,世界上公认的水稻之父是一个美国人,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1906-2006)。
是他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育种,台湾+菲律宾,就是后来著名的IR8,当时拯救了东南亚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奇迹稻之父(这个不是杂交水稻哦,是常规稻,只不过用了杂交育种技术)
丁老爷子其实比他更早,后世的很多成果其实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可惜现在的人们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说到可惜的“稻神”还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管相桓(1909年-1966年)。丁颖的名字一万人里面可能还有一个人知道,管老爷子的名字一万人里面都不会有人知道。
他牛在哪里?他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的种子库、基因库,很多品质极其优良的种子都是他保存下来的,也是中国的水稻遗传学之父。袁爷爷是他的学生,很多技术创新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发展传承。在老师管相桓的指导下,接触了大量不同学派科学家的研究,并养成了在田野里做实验的习惯。还有一位更是了不得,叫赵连芳(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也是堪称大神级人物。
不说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个神级的稻种IR8中混入的一个,就是他培育出来的“低脚矮”品种。育成了中大帽子头和中大258等水稻优良品种,指导江西、湖南稻作人员分别育成南特号、胜利籼,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开创我国改良稻种大规模推广工作。而中国更早的把水稻产量提高的是这位老爷子,他叫黄耀祥(1916.08.17一2004.2.22)。
可能我们都不知道,过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杆,水稻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倒伏,正常的也会倒,抽穗过重扛不住,或者风雨天一刮,一旦倒伏,就完蛋了。以前我们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黄老爷子破天荒的把中国的水稻矮化。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直接提高了产量,所以他被称为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比IR8还要早8年,水稻研究和其他不一样。他开创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世界级半矮杆专家美国的诺曼博格洛和黄老爷子几乎同年完成这项技术。
黄老爷子当年这项技术就直接把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他也是毕生都在稻田里孜孜不倦的研究。
说起杂交水稻,就不得不提到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李老爷子1946年生人,今年也75岁高龄了。
他在1970年和技术员一起在海南找到了雄花败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这株被称为“野败”,至此,袁老爷子的理论得到了有力论证。
“实现杂交水稻研发成功,培育稳定的雄性不育系至关重要。”李必湖说,6年时间,“师徒三人组”用3个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和材料做了3000多个杂交水稻组合的试验,但结果均达不到每年100%保持不育。
攀登科技高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师徒三人从不言弃,在总结经验教训后,袁隆平决定采用野生稻和栽培稻远缘杂交的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野败在海南的发现,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窘境。
(上世纪80年代初,袁隆平(左二)、李必湖(左一)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
后来,野败材料被无私送给全国同行进行研究,湖南和全国相继成立了杂交水稻协作组,大大促进了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秋天,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进行推广阶段,全国杂交水稻共推广228万亩。而三系配套成功的第一人就是这位老爷子:颜龙安。老爷子1937年出生,今年也已经84岁高龄。
他在1973年研究明确“野败”恢复基因的分布规律,1973年育成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而后又在1987年发现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1980年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的育种思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带领课题组选育出“献优63”、“新优752”、博优752等已大面积推广的超高产水稻新组合。
我们现在都知道,在袁爷爷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开启下,许多农业科研机构、农场、良种场、公社、生产队、大专院校都参与其中,各省成立了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大协作网。大协作的环境下,和当时袁爷爷的“野败”同样厉害的还有朱英国院士的“红莲”和“马协”。
红莲型水稻现在被应用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绝大部分的日本地区和一些东南亚地区。而且他的红莲型杂交水稻国际承认的三大水稻品种之一。他的红莲稻更是克服了培育出的大部分高产水稻品质不好的难题。
而我们有多少人知道呢?这位伟大的一直奋斗在农田直到人生最后一刻的朱院士。
接下来要提到另外一位大神,这位大神叫谢华安,老爷子1941年出生,今年也80岁了。
他在1980年冬,根据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成就中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而后又在1981年,利用“明恢63”和不育系“珍汕97A”杂交,培育出“汕优63”。可能大家看不懂,明恢63、汕优63这是什么玩意?
这其实是水稻的品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吃到嘴里的大米品种中,很多都是谢老爷子的杰作哦。“汕优63”是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
谢华安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不抗稻瘟病的致命缺陷,推动了杂交水稻发展;汕优63是第一个大面积种植亩产突破600公斤,且米质在水稻品种中很优的水稻品种。当时人们说的那些“很好吃”的大米其实相当部分都是谢老爷子的功劳。而和三系同样出色的是二系,而二系的发明者是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触电身亡)
他一生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前面提到的黄耀祥)、杂交三系(袁隆平)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登载他的先进事迹。而中国第一个搞“海水稻”(耐盐碱)的则是这位大神:陈日胜。1986年,陈日胜就发现了一种可以抵抗海水盐碱性的野生水稻,并开始了长期的培育工作。在袁隆平的支持下,海水稻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陈老至今还在回忆和袁爷爷的几次会面,感慨万千。
上述的几位都是在育种、杂交、培育等方面的直接专家,事实上,中国在70~80年代粮食产量突飞猛进靠的还有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比如我们的田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化肥的运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农药的运用减轻了病虫害的侵扰、农田水库的修建减缓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现状等。
其中当然也牵涉到了很多做出贡献的大神,比如化肥之父范旭东。
他在193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铵化肥。1943年,研究开发成功了联合制碱新工艺,后人在他的基础上有了充足的生产资料和技术去发展。还有农药之父沈寅初:
他先后主持开发了井冈霉素、7051(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产品,为中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研发成功了微生物催化法生产丙烯酰胺技术,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大宗化工原料的工业化装置,开创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业中应用的先河。包括我们写过的百草枯之父李德军。
其实百草枯虽然现在“臭名在外”,但是在农业上真的是好东西……我国耕地18.27亿亩,复种1.87,以前每年使用百草枯的大概0.36,便宜好用的百草枯至少每年为中国农业增收超过360亿。 因为百草枯没有漂移性,每年节省的除草人工和机械费起码超过540亿人民币,不损伤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每年能减少超过24亿吨的中国土壤流失,还能保留植物的根茎,保持蓄水能力。
每公顷可以增加蓄水能力1400多立方米,全国能增加多少大家自己算…因为这个玩意只除草不伤根,杂草腐烂的根茎能够给土壤提供更多的养分,光这个就能每年节约超过900万吨化肥,减少成本超过200亿,你能想得到?臭名昭著的百草枯原来如此的伟大?只因为它“喝下”毒性无法解,因此现在被禁止了……也是一声叹息……还有农田水利专家刘竹溪。
刘竹溪于1957年在国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泵及泵站”教研室,培养了新中国大量的水利人才,1978年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水泵全特性试验台,对后续中国水稻的灌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大神大多已经故去,在世的也大多年事已高,而他们的名字并不被人熟悉,但是他们在中国农业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和袁隆平爷爷一样,为了我们的“吃饭”,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前仆后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天,我们不仅祭奠我们最尊敬的袁隆平爷爷,更想借着这个机会,让大家都知道那些同样伟大的“神农”们,谢谢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努力,才有了我们能吃饱饭的今天啊!让我们最后送别袁爷爷,国士无双,先生千古!我们都会按照您的嘱咐好好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