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比特币劫案频生,背后原因大拆解(组图)
本港接连发生虚拟货币交收劫案!一名男子早前在观塘以现金交收比特币时,被贼人抢去约200万元现金,同类劫案在本港已不只发生一次。
翻查资料,今年本港至少发生三宗同类劫案。现今电子交易发达,为什么还有人“现兜兜”拿现金交收虚拟货币?近年虚拟资产交易平台涌现,平台面对潜在监管,对用户是否有利?
翻看今年三宗虚拟货币交收劫案,受害事主分别涉及买家或卖家,当事主作为买家携带现金准备交收,又或者作为卖家收取大批现金后,贼人便有机可乘抢去款项。
三宗案件事主被劫现金介乎200万至385万元,其中一宗涉泰达币,另两宗涉比特币。
现金交收避银行查问
(比特币交易平台)
至于如此大金额的交易,为什么要用现金呢?区块链金融服务公司Standard Kepler董事总经理邓进一表示,从最正常的角度来说,透过银行交易会遇到很多“问题”,因如此大额的交易,客户需要跟银行解释很多,包括虚拟货币来源等交易细节。因此很多人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情况,就会选择用现金做交易。他续指,另一种情况可能是来历不明的虚拟货币或非法资金交易,涉及“洗黑钱”,为了避开监管而选择现金交收。
虽然近年有不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兴起,但邓进一补充说,对虚拟货币而言,用现金做交收并非罕见,其中一个原因相信是由于传统银行在虚拟货币交易上未必有支持,例如户口有每日转帐额上限等。另有业内人士指,部分银行甚至禁止为客户提供虚拟货币相关服务,包括开户用作虚拟货币交易用途。
事实上,现时市面有不少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提供虚拟货币买卖服务,应可避免现金交收,但业内人士指,平台收取的手续费贵,令投资者宁愿用现金交收。不过,邓进一不以为然,“交易平台有很多,有些可以好贵,有些可以好平。一般来说,虚拟货币ATM和找换店的收费最贵,可达12%或以上;交易所收费则好平,平均大约0.1%。”
他认为,部分人不选择交易平台,可能顾虑到货银两讫的问题,或涉及洗黑钱等。他坦言,现时成立一间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的门槛较低,部分平台对客户的交易保障或不足,但相信主流大型交易平台对客户资金的保障已相当足够,即使有意外亦会作出赔偿。
高宝集团证券执行董事李慧芬则建议,买卖虚拟货币应光顾有信誉的交易所,亦可使用自动柜员机,同时应避免将虚拟货币托管于交易所平台,因交易所有倒闭的风险。
多国央行“敌视”虚拟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禁止虚拟货币炒作)
比特币去年底首次升穿2万美元关口,今年首季越升越有,接连破顶,2月突破5万美元,3月更高见6万美元,成为市场热话,吸引不少投资者进场。不过,4月中旬之后,受到各国监管比特币等因素影响,比特币价格开始降温,一度回跌至3.3万美元水平,近乎从高位腰斩,走势可以用“过山车”形容。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价格大上大落,加上比特币等交易不在官方掌控之内,都触动了监管当局的神经。今年以来,陆续有多国央行表明,拟对虚拟货币加强监管,以避免其扰乱金融稳定,当中包括中国、美国、欧洲等央行。其中,内地方面举措较强硬,人行明确禁止金融机构提供虚拟货币相关服务,更警告投资者勿进行虚拟货币投机交易。人行对虚拟货币的“封杀”,被视为比特币跌浪的主因之一。
本港拟加强平台监管
香港监管当局对虚拟货币的态度又如何呢?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早前在一个记者会上表示,“对于所谓的crypto assets(数码资产),我们的立场很清晰,这不是一个currency(货币),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完全两回事。央行发行的是官方货币,而坊间所谓数码货币,我看不到它有货币的特质,包括储值、支付及计价功能。”李达志认为,虚拟货币只是一种用于投资操作的资产类别。
尽管监管机构普遍对虚拟货币存在“敌意”,但虚拟货币尤其比特币的交易需求正明显上升,根据证监会资料显示,现时香港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达数十个,提供买卖现货、期货等。但按照现行法规,本港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平台未设强制发牌制度,意味行业不受监管。
政府去年11月计划规管虚拟货币在内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并就强制发牌制度进行市场谘询。谘询总结文件上月公布,文件建议,应为虚拟资产交易所制定发牌制度,而且持牌平台只可向专业投资者,即拥有800万元以上投资组合的人士提供服务。
按照建议完善平台监管,能否减少比特币劫案发生呢?邓进一认为,若监管当局将散户拒之门外,有机会促使投资者在场外进行交易,变相蒙受更大风险,就像“外围波”的道理,但也理解当局的限制是希望保护投资者。但他认为,政府应厘清限制措施是否对社会有利,应小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