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0日 11.7°C-14.8°C
澳元 : 人民币=4.73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山大教授:中国最大的失误是过分相信制度 而丢了人性(组图)

2021-07-14 来源: 多维新闻 原文链接 评论9条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21世纪至今,中国兴起了一股“国学热”,然而在传统复兴的过程中,人们对国学是什么、传统是什么,却没有清晰明了的认识。本文分析了经典文本《大学》的核心思想。作者认为,《大学》的当代意义之一在于强调政治与德性的关系。现代人特别强调制度,但往往把人这个因素给丢了。然而,不考虑人心和德性,没有人对法的内化,依法治国就很难。本文是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孔新峰在修远基金会支持、潍坊科技学院主办“问耕讲堂”上的演讲整理稿,经作者审阅后在公众号文化纵横发布,讲座原题为“《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大学》及其现代意义

在《四书》中,《大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作者是孔伋,孔子的孙子。他被成为“子思子”,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了孔子衣钵的一位传人。

《大学》本来是《礼记》中间的一篇,相传是汉初的儒家思孟学派戴氏叔侄所撰。宋代朱熹编撰《四书章句集注》,把论、孟、学、庸并称为四书,位列之首的是《大学》,构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朱熹对古本《大学》,也就是《礼记·大学篇》的次序做了改动,并且补写了一章专门解释什么是“格物致知”。按照朱熹的理解“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怎么样成为“大人”的学问,这个“大人”不是成年人,也不是当官的人,这个“大人”是儒家特别希望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Personality)的形式。

《大学》很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纲领、八条目”。这三纲领八条目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内和外。

我们说中国人不只有一面,至少两面,一面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另外一面就是道家,穷则独善其身。中国传统的国家也有两面,一面是儒,如是阳是表;另外一面是法,法是阴是里。这就是儒表法里。

古时汉宣帝的太子,很喜欢儒术。他批评皇帝说,你就是太重视酷吏,就是一群严格守法,执行能力很强的官吏,刻薄寡恩。为什么不重用儒士呢?汉宣帝就回答说:你太天真,汉家自有制度,我们大汉朝有我们自己的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我们是杂用霸道跟王道。霸道是什么?谁拳头硬谁说了算,法家是霸道,很强调富国强兵。但儒家追求的不是霸道,是王道。王道是什么?王道政治是近者悦远者来,不仅能治理物理上的秩序,而且能够实现人心的心灵的秩序,所以这是儒家的高级政治或者王道政治。

所以我们中国传统体系里,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不只一面。这种内外结构在《大学》里,表现出来就是八条目。

八条目的前五条都跟“我”、跟“自己”有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我与我周旋。就是跟自己死磕,对自己狠一点,所谓的天人交战。大家有过这样的场合,面对一些诱惑,我们可以走捷径。但是有个说法说得好,“所有的快速致富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但有时候我们做就做了,没有人发现,可以吗?人总是希望能够通过低成本获得高收益嘛,那有些时候就要冲破一些所谓的条条框框,敢于改革。

那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怎么理解规则。

对于规则的理解,是最高的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有过一个很重要的表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是什么境界?是自由和自律的完美结合。从心所欲,整个人都自由了,但不逾矩,那就要遵守道德的规范,遵守法律的规范,但这不是要求和规训,是不假思索油然而生的行动。这种境界本身的结构,就是内圣外王。内就是上面说的,格、致、诚、正、修,要刀刃内向,对自己的道德下一番苦功夫。

那外呢?我们每个人都是现代人,都非常理解“外”。“吾日三省吾身”,看什么呢?看重的是价格化的东西,可以量化的东西,人生成就。幸福这个东西太不好定义,以至于现代社会科学大家都尽量要做到价值中立,实际上就是要规避价值。

山大教授:中国最大的失误是过分相信制度 而丢了人性(组图) - 1

书店内的儒家思想书籍。(新华社)

这种心态是现代很重要的一种心态。有一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叫马尔库塞,总书记(习近平)当年做省委书记的时候,就引用过他的一本书,推荐给干部和群众,叫《单向度的人》。说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已经形成了单向度社会,有单一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

但钱穆先生的观点就很不一样。他是一位通儒,也是史学家,用了一辈子的光阴来治学。他出生名门,虽然受教育并不好,曾经做过很长时间的中学老师,但是后来写《先秦诸子系年》,一下子声名崛起,被北大聘为教授,最后的话在香港建立了中文大学的新雅书院。他一辈子治学的心得,讲中国传统学问六个字可以概括——一天人合内外,一天人就是天人合一;内外合就是内外合一。

所以“内圣外王”是《大学》很重要的结构,在格物、致知、修身、诚意、正心、修身之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在中间的位置上,不仅仅说要向外涌,要车子、房子、票子、位子,要向外;还要注意到向外有一个前提,是内。

这两个概念在政治学上,可以这样阐释:“内”是一种灵魂技艺,soul craft。灵魂的记忆。“外”也是一个S打头的词——state craft。治国理政的技巧。所以要有好的帝王术、治理术,就必须得有好的soul craft。否则再好的政治、再强的国家,都没有用,都不能够长久。

这六个字,《大学》把“合内外”讲得很透;《中庸》把“一天人”讲得很透。“一天人”的关键词在《中庸》的解释是“诚”。”诚者,天道,思诚者,人道“。用“诚”这样一种态度,也是功夫,才能真正地汇通天人。《大学》“合内外”,强调这两个功夫都不能够少。有一句话叫作“我们的别跑得太快,让灵魂赶上来”,别步子迈得太大,跑得太快,灵魂丢了。所以内在的东西是传统很重视的。

▍《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与《大学》的重要性

这篇序言是康熙为”日讲四书“用的版本,所作的序言。它充分说明了《四书》文本的重要性。

“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在上古尧舜时期,君和师是一体的。在孔子以后,君和师才分开,因为孔子是第一位没有做王的圣人,他只做老师,门徒弟子三千。“万世道统之所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

神是什么?神来决定谁当皇帝,是哪一个民族的人来当皇帝,如果我们借用民族这样一个现代话语来说:那就不管你是姓朱,还是姓赵,或者姓爱新觉罗,姓拓跋,无所谓,关键是要有”庙“。这个庙就是道统,所以大家知道北魏有效孝文帝是吧?进行改革,然后把都城从平整往大走,先到了洛阳,再一个它强力的推动这样一些鲜卑族的这样一些权臣们贵族们,让他们来学习中国文化。所以王朝更迭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道统”一直有所传承。

特朗普(Donald Trump)刚就任总统时就访华,逛故宫。我们主席夫妇陪着他们总统夫妇逛。逛着逛着特朗普就说:中国文化不得了,很灿烂。但是你们好像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吧?

山大教授:中国最大的失误是过分相信制度 而丢了人性(组图) - 2

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妇及特朗普夫妇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新华社)

总书记回答也很准确:是的,应该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因为“什么是历史”,是有争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判定标准是有没有文字,出土的东西得有文字作证。

我们上溯到甲骨文是没有问题,但是夏一直来还是有谜团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应该说有很多,有的比我们还多一点,比如说埃及。四个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为什么不是古中国?因为中国没有作古,还活着。所以我们现在的话把这叫做亘古亘新,亦新亦旧。周虽旧邦其命为新,中国文化的这样一种连续性、韧性,举世无双。

大家可以看到,孔子他处在中国文化处在一个中间点的地位。我如果说我们说5000年的话,孔子诞生到2021年正好是25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1949年,是孔诞2500年。上下五千年,孔子在中点,继往开来、承前启后。

他是一个伟大的学生,学什么?学三圣二王。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师,他秉承一种有教无类的理念,把王冠之学带到民间。就像西方神话里面讲普罗米修斯给我们盗来火种一样,他就把这样一些火种带给我们,这不是一种启蒙吗?所以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与列国君大夫及门弟子论政与学,天德王道之全,修己治人之要,俱在《论语》一书《学》、《庸》皆孔子之传,而曾子子思独得其宗”。这里“子思”就是子思子孔伋。

《大学》里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家国天下之所以齐治平也。修、齐、治、平是中国人的传统。每个人都了解,都讲要有家国情怀,要以天下为念。这些概念西方人没有。西方人怎么讲天下?只有类似的词:“世界”是佛典里面来的;他们还有cosmopolitanism,大概是类似的意思,一种世界主义。但是这个世界主义它本质上还是一个城邦的理解。我是希腊人,但我不是。我是希腊雅典人、斯巴达人、或者马其顿的哪一个具体的城邦的人。它是一种世界公民,但是它实际上还是一个城的想象。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是把身、家、国、天下打通了的,这是独此一份。

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有点类似与我们说的“中道”。我们国家不是讲集体至上,也不是讲个人至上,而是取其中道,道统在是、治统在是,二者缺一不可。他后面要讲什么呢?厚风俗必先正人心。风俗是生态,是精神的、道德的、人心的状态。葛优有句名言: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群众里也有坏人。这其实是一种传统的风俗观,厚风俗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学术,所以要发展学术。所以康熙要找这些人来给他讲课。

▍《大学章句序》与儒家思想精华

“章句”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端的解释和编辑,那时候还补写了一些内容。比如《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所以章句用功用得多。

朱熹是宋代一个新儒学的开创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理学,理是道理的理。理学的核心观念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体现在对《大学》在内的四书的编辑注释的工作中。一个伟大的心智,用一辈子的精力来注解这四书,尤其是投入到对《大学》的注解上,说明这本书很重要。

这其中包括了朱熹对他所处的时代的思考。

儒家经典的教训,其实跟老百姓的生活之间的距离有点大。老百姓讲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时候我怎么样安身立命,想的是我现实中间有这么多的苦痛,这么多的别扭,这么多的郁闷,眼前全都是苟且,何时才有诗和远方?

而佛教从唐代进入中国之后,逐渐变化,适应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兴盛到什么程度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会告诉你,你的性是什么样的性;你的命是什么命;二者形成什么样的体系;此世、来生是怎么样一种关系。业果、报应这些东西,老百姓特别喜欢,但老百姓又不可能走特别精英化的,学习佛教的路径,如果精英化,那是最强大脑才能够去精研佛理的。精英化一般人搞不来,所以佛教走了一种民间化的路径。

佛教中国化非常重要的两个宗派,一个叫禅宗,特别强调当下顿悟。另外一个叫净土宗。净土宗强调的就很简单,快捷法门——你就念着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拿个念珠在那儿盘,到了一定次数,也可以得到救赎,就很好。这就是一种非常民间的路线。

佛教民间化的同时,儒家跟老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理学就特别想要跟佛家争人心,在朝廷争话语权。儒家的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就有了很强的危机感。

唐代的韩愈就上了一个《谏佛骨表》反对劳民伤财,把舍利子引入到法门寺。然后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了。但是他表达了一个态度:贬官我也不怕,一定要争一个真理。

所以儒家的非常强的危机感,导致了宋明理学特别注重要争一个主流地位。所以就特别注重,要解决人性、人心的问题。所以《章句序》里说: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这里虚无指道教,寂灭指佛教,说明当时很多人就走向了佛、道,这样的宗教。但它们又“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章句序》里抨击的对象,除了佛、道这些宗教,还有当时的儒家风气。“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就是教你“如何在36岁以前赚到你的人生的第一桶金”,这种所谓的应用国学,今天似乎又出现了。

这些年,所谓的国学热,特别的兴盛。有很多人确实在讲权谋术数、功名之说、百家之流,对吧?同样的,如果说当时的对手是“异端虚无寂灭之教”,那今天有没有对手呢?当然有了。今天最主要的对手就是西式的这样一套“意义”,现代的政治法律的意义。所以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要建设中国本位、中国气象、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为什么?因为你用别人的理来讲自己的话,怎么可能把它给说清楚讲明白了。

所以朱熹那个时代,思潮激荡,风俗流败。既有神对手,也有猪队友。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叫“抛却自家无尽藏”,我自家有金山银山,我不要,我看不到,“沿门持钵效贫儿”,像一个乞丐一样沿街乞讨。那就属于精神上流亡者,无根的浮萍。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朱熹真的很伟大。他讲得非常好,《大学》在内的一些国学的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地研读。

▍《大学》的现代意义

孙中山先生曾经讲,中国有固有的智识,有一套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外国的大政治家没有见到,没说清楚。这里说的,就是把《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段话精微开展的理论。把一个人从内发展到外,从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去。这是我们政治哲学秩序中独有的宝贝。还有学者把《大学》,《中庸》并称为中国最高政治哲学。总书记在纪念孔诞2565周年的讲话中说道:

山大教授:中国最大的失误是过分相信制度 而丢了人性(组图) - 3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在柏林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师生代表座谈,习近平讲到,“不要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搞丢了”。(中国央视截图)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希望中国和各国学者相互交流、相互切磋,把这个课题研究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关于《大学》的当代意义,我想讨论四条。

第一, 政德和政治的问题。

政德研究很值得重视。总书记说领导干部要全面提升认识,要立德。立什么德呢?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德私德大家好理解,明大德是什么?就是明明德,从《大学》里面来的。

而现代人们往往会认为,灵魂这个东西或者是心灵秩序的东西,会耽误我们做事情。让我们束手束脚、问题太多。这种局面不是特别好,很可能导致一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再一个,我们现在特别强调制度,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制度现代化。但是我们在重视制度的时候,是不是把人这个因素给丢了?比如说,我们要实现法治,依法治国,但问题是无论立法者还是司法者,都是人;行政部门是由活生生的人来构成的;然后法本身有没有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本身能不能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人是信法还是信访。

我们说中国式过马路,不看红绿灯,而看我的步速,和车的距离。还有说法,说法不责众,只要有一个人过,我们乌泱泱都跟着过。所以这个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个对于法的内化问题,也是人的问题。

山大教授:中国最大的失误是过分相信制度 而丢了人性(组图) - 4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在曲阜孔府孔子研究院观看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微博@央视新闻)

德在甲骨文中,包括三个部分,左边是行走的行,跟道路有关,右边是一个木杆,下面是一双眼睛。眼睛是盯着木木杆来走的,就是界定前行的方向。这就是德的原始意义。但是到了西周,出现了新的写法,在原来的构造之下加一颗心。这颗心的出现意味着主观能动性,德实际上是一个天和人的中介机制。为什么有的人成事,有的人出事?为什么有的国兴盛了,有的国灭亡了?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能不能以人德行天道。

周克商之后,周初,中华民族的一次人文觉醒,就体现在文字写法的变化上。在宝鸡曾经出土一个国家一级文物叫“何尊”,它的内壁上有铭文,铭文中间出现了“中国”两个字,“宅兹中国”,要建一个新的都城,叫“承州”。另外还出现了“德”字加“心”的新写法,而且非常明显,“德”就是作为一个天人的中介。执政集团或者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圣德,就是所谓的“圣德大业”。

应该说儒家的政德理念,最核心的是:“敬天道,以人为本,内圣外王,德得合一”。

什么叫德德合一?《礼记·乐记》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叫“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对道德是有判断标准的,是不是懂礼懂乐,是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必要的条件。这告诉我们道德是可以学习的,学习礼、学习乐、实践礼、实践乐,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相应的,道德是不是能够有力量呢?德者得也,内得于心,外得于人。在儒家经典里面也有非常明确的表述,所以道德可以让我获得,叫“德者得也”,不是说老实人吃亏,不是说谁循规蹈矩就输了,并非如此,叫“德得合一”。

在汉代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中间,频繁的出现两个中华民族神话中的造人先祖,一个叫伏羲,一个叫女娲。伏羲是男性形象,女娲是女性形象,他们都是人首而蛇身,交缠在一起,有点像 DNA螺旋结构的构造。他们各自拿着一个道具,伏羲拿的是矩,女娲拿的是规。矩是用来画方的,规是用来画圆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是很看重规矩的民族,规对应圆,是指灵活性;规对应方,是指原则性。所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形态,包括中国的建筑,包括中国的礼器,比如璧、琮等等,比如说天坛祈年殿,大量的方圆组合。说君子外缘而内方,有特别多这方面的意象出现。

那么对国家来说也要讲道德,要履行伦理方面的责任。《大学》里的话叫“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本财末。

当年党中央撤离延安的时候,毛主席说过类似的话,叫做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无。人是最重要、最可宝贵的因素。而德是人最重要的思考,有德才有人。“仁者以财发身”,财是手段、是工具,不是终极目的;“不仁者以身发财”。所以“发身”才是好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身,可以修身,可以发神,但不能够用身。用身就是牺牲了内来换取外,就像《浮士德》,跟魔鬼米菲斯特签订一个卖灵魂的契约,能够从魔鬼那里得到各种各样的,神秘的伟大的力量,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见任何他想见的人,获得任何他想要的财富。但是合同什么时候终止?当浮士德不断的追求新的目标,欲壑难填时,合同一直都在。他一旦他要满足了,他说太美了,请停一停,他的契约就终结了。

那我们现代人,就是在不断追求欲望的满足,《浮士德》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可以跟魔鬼进行契约,用“内”来换取“外”,都不要这个灵魂了,只要足够强大,科技足够发达,军事足够了不起……但是要这些东西干嘛?所以要改变“以利为利”的心态,建立“以义为利”的心态。

到国家层面,今天我们讲服务型国家、服务型政府,实际上就是以义为利。“利在义中”,“利者,义之和也”。

第二条是强调君子、小人之间的辨析。

孔子说一个人是君子,是因为我老爹就是君。是王、是公、是伯、是侯,这些是不同的爵位,那不能把他们的儿子叫“伯子”、“侯子”,他们都是封君,所以就叫君子。但这种身份的称呼,在孔子这里完成了转化,说一个人必须以德配位,甚至说后世逐渐的从贵族社会走向选举社会,逐渐的“以德致位”。小人也是一样,原来指的是地位低下,平民庶民。后来的话“小”强调的是德不行的人。所以中国很看重治理者的贤和能。

第三,家国主义。

《大学》中特别强调“家”。家是什么?中国人总会说“国家”。西方人没有这个词,看不到国家,西方人讲国家要么是country,国土,要么是state,国法,要么是nation,国民。但在中国人这里,国和家是想通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大的家”。这种家国、国家之说,有道理所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强调公私之辨,。有些主义、主张特别强调公,有的特别强调私,有的认为市场是看不见的手。那么在公私之间,在国家的权力跟个体的权利之间,有没有中间的领域?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中国国家构建也是一样,大有大的样子,我们要体现自己的视野,然后进行国家建设,实际上就是“天下为家”。这些东西都是《大学》给我们智慧。中国人讲话不会讲“此疆彼界”,现在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以利相交,中国人则很强调“义”,在国际领域也要有这样的“义”。

第四,自由和权利的问题。

我们有的时候会把自由作偏激化的理解,认为自由就意味着没有规矩,要么说它跟一个人的成长,跟一个人实现伟大是没有关联的。一个人特别自由,他可能没出息。但是恰恰伟大是来源于自由的,我们好的学术成果,好的艺术成果,都是需要一个自由成长的心智,没有它,出不来好东西,只有一些急功近利的短平快的东西。

所以我们从现代意义上来说,《大学》其实他很强调内和外、个体和整体的互动。用以色列拉比希莱尔的话,叫“我不为己,谁来为我?我只为己,我算什么?此时不为更待何时?”

用著名电影《教父》里面的台词说,男人,包括女人,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5步为国家争荣誉。这不就是修齐治平吗?教父也明白。但是教父非常清醒地指出:作为一个人,做到前两步,已算成功,人生算得上圆满;做到三步,堪称伟大。但是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一个人动不动就说天下怎么样,国家怎么样,他自己怎么样,自己有没有做到格致诚正呢?是所以它是有一个次序的,由内而外的这样一种次序。这是我们说《大学》里面讲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是厚,什么是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大学》的意义所在。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9)
YIJUNN
YIJUNN 2021-07-14 回复
中央强调人的时候你们说没有法治,中央讲法律的时候你们说忽视人性。到底是步子迈太快把你们落下了还是你们太慢跟不上时代了?
独狼
独狼 2021-07-14 回复
🤣永远不要相信人性
不吐不快
不吐不快 2021-07-14 回复
人都要有信仰,只追求名利的国家走不长久😑😑😑
削申克的舅叔
削申克的舅叔 2021-07-15 回复
人性本恶!
鸯宸
鸯宸 2021-07-14 回复
站着说话不腰疼,切~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