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传奇妓女:混乱半生,只为等一个不归的嫖客(组图)
1995年的日本横滨街头,站着一个特殊的老妇人。
1
她的脸涂满了白粉。画着浓黑的眼妆。穿着一身白色蕾丝裙。静静地站在街头一角。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人们见着她,都会十分好奇。而更多的人,只是露出鄙夷的目光。
她被人们称为“玛丽小姐”。是个卖春女郎。站街近50年。被抓进警局22次。从警局出来后,玛丽依旧昂首挺胸。保持优雅的走姿。
然后拉着她的行李,走向一个又一个街角。
2
玛丽原名西冈雪子。1945年,日本战败。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男人失去工作,女人没有尊严。玛丽的父亲也在战乱中失去了生命。
为了独霸家业,弟弟把玛丽赶出了家门。
被家人驱赶的玛丽,就像藤蔓失去了依靠。她必须找到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玛丽终日游荡在街头。终于,她发现一则招聘广告。
“做新女性——涉外俱乐部招聘女性事务员,包吃住,高收入,限18至25岁女性。”
这样的招聘广告对于玛丽而言,无疑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是干旱的大地久逢甘霖。她太需要这份工作了!
几乎没有多想,玛丽就报了名。
没想到,报名这些工作的女性达到上万人。竞争激烈。
玛丽凭着姣好的容貌,从上万人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她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弹得一手好钢琴。玛丽无比欣喜。觉得自己得到了一份好工作,将会前程似锦。
却不想,从此步入的是无尽深渊。玛丽工作的地方,叫RAA协会。
当时日本战败,美军入驻。RAA协会就是日本ZF给美军设立的买春机构。目的在于,牺牲少量日本女性,来换取大部分日本女性的贞洁。
而玛丽,成为了那时的牺牲品。在这暗无天日的“地狱”里,玛丽褪去素衣。换上了艳丽的裙子。浓妆艳抹,坐在房内。
而房外,是排着长队的美军。
她日夜被蹂躏着。折磨着。早已失去人的知觉。犹如一具行尸走肉,任由他人摆布。
3
因为不做安全措施,美军染上了花柳病。战斗力急剧下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家属知道了以后,强烈要求关闭RAA。迫于各方压力,日本ZF关闭了RAA。
玛丽解脱了。可她也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这些卖春女郎,犹如被日本ZF丢弃的垃圾。她们有家不能回,没有补助,更无法找到正常的工作。
不得已,她们重新画上浓妆,穿着暴露的衣服。站在美军经过的街边,向他们抛着媚眼。目的,只不过为了美军口袋里那微薄的嫖资。
但玛丽不一样。就算是卖春,她依旧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画着浓妆,带着阳帽。穿一身洁白的洋装。撑一把阳伞。
优雅地站着。彼时的玛丽,已在关西的一家风月料理店挂牌。
因高冷骄傲,气质出众。人们都称她为“皇后陛下”。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她的气质很快吸引了一个美国军官。他款款向玛丽走来。深邃的眼眸,如一汪蓝色的湖水。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真诚和干净。没有一丝轻佻。
玛丽,也被军官吸引了。他们交谈着,欢笑着。像是许久未见的知己,有诉不完的衷肠。
他们相爱了。军官承诺,等打完仗,就会和她一起结婚。
长长的深吻结束后,军官送给她一枚翡翠戒指。
这枚戒指,是他们的定情信物。也是玛丽一生的寄托。
4
1961年,玛丽和军官来到了横滨。从前线回来后,军官就要随军队回到美国。
“玛丽,等我,等我从美国回来就和你结婚。”玛丽点了点头。
那天,码头上人山人海。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鸣笛声骤起。船,就要开了。玛丽和军官手牵着手,缓缓走到码头。
最后分别的那一刻,他们深情拥吻。离别后,军官登上了船。
玛丽深情地望着爱人离去。她摸了摸手上的戒指,默念道:“亲爱的,我会等你回来,永远。”
为了能等到军官,玛丽留在了横滨。她辗转来到大众酒场“根岸家”。
根岸家是横滨夜晚的象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既有美国士兵,船客,也有做皮条生意的大姐头。如果在这里要做“生意”,就必须和大姐头打声招呼。例如:“大姐晚上好。”“大姐,请多多指教。”
但是骄傲的玛丽,依旧我行我素。一位在根岸家表演的女艺人,看不惯玛丽的作派,和她吵了起来。“你站在这里是要怎样?”“我站在这里为什么会被说啊?”
玛丽誓死捍卫着自己的自尊,选择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连一同站街的妓女,她也只是礼貌性地打招呼。从不深入地交谈。
如果对方占了她的位置,她也只是冷冰冰地说一句:“你站这里不能挪一下位置吗?”
态度傲慢,言辞冰冷。但玛丽冰冷的外表里,始终藏着火热的心意。那就是军官。
靠着心中的执念,玛丽熬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直到1980年,根岸家倒闭,并在大火中被烧毁。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玛丽唯一驻足停留的地方,没有了。
5
她无处可去,终日在街头游走。因为是卖春女,又穿着奇装异服。人们对玛丽避而远之。她被嫌弃,被驱赶。但同时也收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关照。
玛丽没有休息的地方。艺术宝饰的六川先生给她提供了午休的地方——一个小木椅。
她去“相生”茶馆喝茶,被客人抵制:“不想和带有病菌的女人用同一个杯子。”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老板娘就给玛丽小姐买了个专用的杯子。他们的贴心让玛丽心生温暖。
而玛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他们。
每年中元节或者年末,玛丽都会给六川先生寄去崭新的毛巾。
在“相生”茶馆,玛丽每次都会点他们的咖啡。并高调地说:“给我的杯子装点咖啡。”骄傲又自信。
但玛丽同时又小心地和他们保持着距离。
一次,她在一家化妆品店买东西。老板娘给她推荐了,实惠又好用的美白粉。
玛丽很开心。因为,这也是军官喜欢的味道。
此后,玛丽经常光顾这家化妆品店。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老板娘看她经常独自一人,便热情地邀请她一起喝茶。
谁知,玛丽生气了。“你是谁,我不认识你,去去去。”
老板娘很不解,回到家还和老公抱怨。
“玛丽小姐真是个怪人,我看她寂寞想请她喝茶,她都拒绝我。”
“你傻呀,你和玛丽年纪相仿。如果你们在一起喝茶,别人也会认为你是干这一行的。”
老板娘年恍然大悟。
她感叹道:“玛丽小姐真的太善良了。”
人言可畏,玛丽小姐深知自己的身份。所以她不愿别人为她受此连累。
6
时代的车轮缓缓向前。1991年,玛丽70岁了。
这一年,她遇到了永登元次郎。一个民歌歌手,异装者,同性恋。
在元次郎7岁时,日本战败。物价飞涨。母亲和父亲分开,独自抚养2个孩子。卖乌冬面,卖关东煮,几乎什么都卖。
当然,最好是去卖酒。
家里出入的男人越来越多。
母亲开始和其中一个男人交往。这让逐渐长大的元次郎很生气。
他不希望自己敬爱的母亲被人霸占。更受不了母亲在这些男人怀里谄媚讨笑。
一天,他终于爆发了。他冲着母亲叫喊道:“妓女!”
母亲生气了,责备他,“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
母亲委屈的泪水,瞬间涌出。可年少的元次郎不懂母亲的不易,他离家出走了。
20岁时,他来到东京,梦想成为一名歌手。失败了。
为了生活,他跑去川崎当起了男妓。
他穿上女装。捏着嗓子,学习女人说话上前去招揽生意。为讨生活受尽戏谑。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年。后来,元次郎来到横滨的伊势佐木町,做起了民歌歌手。
1991年8月,元次郎举办个人音乐会前夕。他在剧场的玄关,看到了独自一人的玛丽。玛丽正在看演出海报。
元次郎上前礼貌地说:“玛丽小姐,我要在这里唱歌,你来吗?”并递给玛丽一张入场券。
玛丽接过入场券,默默地笑了笑就离开了。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8月6日晚,元次郎演唱会结束。台下的观众,纷纷到台前给元次郎献花。
在人群中,元次郎一眼认出了玛丽。她来了!玛丽拿着礼物走到台前,礼貌地递上。和原次郎握了下手,优雅地转身离去。
元次郎很感激。
他们的经历是如此相似。同为异乡人,孤苦无依。两人的相遇,就像是漂流的船只,有了停靠的海港。
从此,元次郎和玛丽小姐结下了深刻的情谊。
7
之后的每个星期,元次郎和玛丽约定在这家汉堡店碰面。
他们畅所欲言。聊天气。聊艺术。聊当下做的事。
那时的玛丽正在学画画。元次郎说,“送我一张画吧。”
玛丽害羞地说:“等我画好再送给你。”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元次郎除了是一名歌手,他还经营着一家酒吧。但酒吧几乎入不敷出。
即便经济不宽裕,元次郎还是会想办法资助玛丽。但玛丽拒绝了。
元次郎就想了个办法。他把钱装进一个袋子里,对玛丽说:“玛丽小姐,这里面装的是鲜花,把鲜花带回家装饰吧。”
对于元次郎来说,玛丽就像自己的母亲。
年纪相仿,又都做过妓女。“如果她是我的母亲,我也不会责备她了。”
对于年少时的无知,元次郎总是耿耿于怀。
因此,他竭尽所能的帮助玛丽,照顾玛丽。
玛丽曾说,“我真的好想有一间房啊。”为了这个愿望,元次郎多次与市役所的人争论。
但因为玛丽的户口不在横滨,得不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晚上,她只能睡在GM大楼的一层过道里。两张凳子一拼,就是一张床。
但在大厦的楼梯旁,有一张专属玛丽小姐的椅子。
上面用油性笔写着中文“我爱你”。据说是一个在这里打工的中国姑娘所写。
玛丽感受到了人们的暖意。于是,她在这里做起了“电梯小姐”。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每次有客人进入,她都帮忙按好电梯。面带微笑,毕恭毕敬。
客人就会给她一些小费。玛丽也把这些小费小心翼翼地收好。
能够自食其力,堂堂正正地站在这个世上,是玛丽的心愿。
8
玛丽小姐逐渐成为横滨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也逐渐变得爱笑了。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也会在人群中观看热闹的祭祀典礼。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后来,有导演想找玛丽拍摄电影。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玛丽欣然同意。在艺术宝饰店内的镜子前,玛丽佝偻着背,一丝不苟地涂口红,戴手套。然后把裸露在外的皮肤全都涂成了白色。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美,是玛丽的战衣。有了它,玛丽可以无所畏惧地走在街上。
一次,导演带着她来到一家百货公司5楼。上面放着一架钢琴。玛丽情不自禁地坐在钢琴面前,弹奏了起来。
“大海又湛蓝,又辽阔。好想到外面的国家去看一看。”
导演问她:“是因为男友感情的事伤过心,对吗?”
玛丽回答,是。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她一直无法忘记军官。几十年来,她一直在等。她觉得他会回来找她。
所以,她把脸涂得雪白。眼睛画的漆黑。穿一身雪白的连衣裙。
只希望军官在回到日本时,能在人群中一眼认出她。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只是30多年了,军官没有再回到日本。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这段感情就像一部未完成拍摄的电影。还没真正开始,就已彻底结束。
9
玛丽老了。她不想再等待了。她突然变得很想念故乡。
1995年,玛丽写了一封信给故乡。“当初想着到大城市做出成绩。请原谅我的无能。现在的我好像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言语间,难掩失落。
1995年12月18日,玛丽踏上回乡的火车。谁也没告诉。一个人静静地走了。
玛丽离开后,整个横滨的人们才发现,这座城市少了些什么。
街头巷尾,再也没有看到那个驮着背,弯着腰,穿着奇装异服,拖着行李走的玛丽。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和玛丽相关的人与事,也发生了变化。
她经常光顾的理发店、干洗店相继关门。
而在玛丽离开横滨的6年后,元次郎也被查出癌症晚期。
图:纪录片《横滨玛丽》
他像只失去羽毛的鸟儿,没有了飞翔的能力。对生活的向往也逐渐暗淡。
绝望之际,元次郎收到玛丽的来信。
她诉说了自己的愿望。
“如果给我30年,我会成为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我还有很多梦想未完成……”
元次郎看着玛丽的来信,久久无法平静。
出院后,他决定去玛丽的故乡找她。养老院的舞台上,元次郎深情唱着《My way》。
台下的玛丽卸下浓妆。穿着一身朴素的衣服。
对着台上的元次郎,频频点头示意。
他们的目光彼此交汇、重叠。一如10年前,元次郎在横滨开演唱会时,他们在台下相遇时那般美好。
离别时,元次郎对玛丽说:“要活到100岁啊。”
玛丽高兴地和元次郎拉勾。似乎在说,一定会的。
只是没等到玛丽的100岁,元次郎就先走一步。
2004年,元次郎因癌症去世。而玛丽,似乎感受到了某种召唤。
2005年,玛丽在养老院去世。走得宁静安详。
玛丽的一生,受尽凌辱和白眼。经历战火的侵袭,与人心的变幻。
但她也是幸运的。在曲终人散的时间里,她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
尤其是元次郎这样的“儿子”。在相遇的那几年,玛丽和元次郎笑过哭过,满足过也失落过。但他们不曾后悔。
因为,他们的人生很完整。
在纪录片的末尾,有一幕特别让我感动。
养老院的长廊里,元次郎牵着玛丽的手,正缓缓走向前......
前方是什么?谁都一无所知。但两个苍老的人,在并不光明的走廊,牵着手,踽踽走向未知。
而他们的背影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他们来过,爱过,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