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08日 18.1°C-20.1°C
澳元 : 人民币=4.76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2021-07-2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原文链接 评论5条

缺氧,失温,交代后事,抢救无效死亡……7月20日18时许,积水造成郑州地铁5号线列车在海滩寺站和沙口路站隧道内停运,500余位受困乘客中,有12人经抢救无效死亡,5人受伤送医。

无论在运营里程还是年客运量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均是世界第一。对大中城市居民而言,地铁几乎是每日通勤的“动脉”,与都市生活形影不离,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如堵塞血管的血栓,危及城市运转乃至个体生命。

地铁多了,极端天气也多了。去年5月22日,洪水倒灌致广州地铁13号线停运。今年7月18日,北京地铁6号线金安桥站也因暴雨倒灌闭站,与之相连接的S1线也关停两站。此次郑州地铁5号线事故更让都市人感到痛惜和心有戚戚:本该便民的地铁,何以“杀人无形”?

孟轶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22年,在郑州地铁事故中,他看到了天灾的无情、联动机制的亟待完善以及前期车辆设计的缺漏。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1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2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3

7月18日,北京地铁金安桥站因暴雨出现严重渗漏,3日后站台顶棚依然多处漏水,换乘扶梯积水严重无法使用。摄影/黄玉璐

远超“200年一遇”设防能力

“本次事故的核心,是千年一遇级别的天灾。”

在孟轶看来,即使是按照2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修建而成的郑州地铁,在此次暴雨面前,也于事难补。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解析,本轮强降雨从17日8时开始下,累计雨量大,降雨极端性突出,短时降雨强。

3天时间,郑州降水量达到720毫米,而往年郑州全年平均降水量为641毫米,尤其在今年7月20日16时至17时,也就是地铁受困前2小时,郑州最大小时降雨量突破中国大陆历史极值,达到201.9毫米,局地3小时最大降雨量达333毫米。

正如网友所说,这场豪雨对郑州而言,相当于3天下完一年零两个月的雨,降雨高峰时瞬间灌进上百个西湖。另据郑州地铁最新发布的公告,本次地铁5号线受困事故原因为不远处的五龙口停车场和周边区域严重积水,18时许,积水冲垮出入场线挡水墙进入正线区间,造成列车在沙口路站至海滩寺站区间迫停。

孟轶认为,这次地铁被淹是一种必然。地铁出入口多,通道也多,包括专门的通风隧道,通风需要靠引风机,这些通道大都会通达地面和外界相连,当外界因为暴雨严重淹水时,都可能往地铁隧道内灌水。

在地铁防洪能力上,他介绍,中国修建城市轨道多以地下线路为主,相应排水能力只能匹配比一般年份降水高一些的情况,无法应对这次刷新历史纪录的降水量。

按规范,省会城市重要设施防洪标准设计不能低于百年一遇,设防标准一般在100年到500年一遇,低一级城市防洪能力不能低于50年一遇。郑州地铁的防洪标准是200年一遇,但从重现期来看,此次郑州暴雨已达到“千年一遇”。

孟轶表示:“灾害是造成这次郑州地铁严重灌水、隧道成了‘下水道’的核心原因,地铁被淹这一点不是人的原因,也不是现阶段人类科技可抗拒的。”

复杂的停运决策

水漫隧道,一系列风险也随之而来。虽然地铁被淹是本次暴雨大幅超过设计标准所致,是不可抗力,但在孟轶看来,乘客被困并非不可抗力,而是管理标准上存在问题造成的。

根据此次事故获救乘客的描述,20日18时许列车被迫停运后,在接下来被困的几个小时间,积水逐渐灌入车厢内,到21时,水位一度渐渐没过乘客的胸口,甚至没过头顶,车内氧气因为无法补充而越来越少,受困者出现缺氧、失温,有些出现呕吐、昏厥等症状。

孟轶补充道,当时受困车内还有触电风险,虽然牵引动力电——1500V直流的架空线在车辆被困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停电,但是车内应急控制电源等都没有及时断电,当洪水进入车厢后,车内的乘客还是会有触电风险。

实际上,从19日晚到20日11点50分,郑州市气象局陆续发布了4次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一直到20日降雨突破极值时,郑州地铁官方微博接连发布20条地铁站口暂关、线路调整的通知,但5号线始终在运行,公众对地铁方面为何没有及时停运的质疑也甚嚣尘上。

但孟轶并不赞成仅根据宏观的天气预警(含最高级预警)就大范围提前停运、调整线路。首先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依然有限,特别是本次灾难性天气的预报准确度只有10%左右,如果根据全范围的暴雨预警来管制,会造成更负面的社会影响。

其次,在恶劣天气中,比如城市内涝、路面积水的情况下,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居民往往会更倾向于利用地铁出行,尽管此时地铁的安全性相对而言也降低了——尤其本次郑州20日降下暴雨时正值晚高峰。因此,在孟轶看来,作出停运决策必须要在社会影响和天灾恶化情况之间权衡。

孟轶介绍,到目前为止,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没有形成基于实时数据监测灾害性天气的统一停运规范,不同区域、不同气候特点的城市,例如沿海台风侵袭较多的城市,可能有关于台风的地方性规定,但不普适于全国。

另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严重影响客运服务的,行车调度人员可根据车站申请发布封站命令,组织列车越站。线路积水超过轨面时,列车不得通过。

但另一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人士向笔者表示,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对于体系更完备,且应急经验更充足、调度更精确的铁路系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往往不同城市“各自为政”,尤其地铁在地下运行,观察更不便利,同时地铁司机按照调度命令行驶,“调度不给命令停,司机似乎也不敢停”。

孟轶透露,停运一般需要层层上报到市政府。“轨道交通停运,在日本可能一个传感器就可以命令停车停运,在国内需要层层批准,容易贻误战机。”

缺乏联动熔断机制

天灾在所难免,但孟轶认为,这不代表郑州地铁事故在人为方面就没有责任。

他表示:“从发生事故前郑州的累计降水量来看,其实早已超出郑州地铁设防标准,如果当时就组织停运调度的话,让列车靠站不再发车,同时不强制清客,仍然允许乘客站内避雨,虽然车站和隧道仍然会被淹掉,但是救援难度和伤亡必将大幅降低,也不会出现乘客被困隧道内水没胸口的危象。”

他指出,首先,要设立和完善基于实时降水量和累计降水量的水灾预警停运机制。“不能随意下点雨就停运,也不能明显超越防洪设计标准、超越危险限度后还在所谓坚持运行。”国内应当真正把气象监测和数据播报重视起来,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气候变化,立即着手建立气象台站、地震台站和城市轨道交通、铁道交通直接的联网互动机制。对于较大的城市或者都市圈,比如北京,甚至应当建立各区气象台站和该区内的线路联动机制。

另外,宏观预警难作为停运依据,这就要求更微观、更精确、更联动的局域预警和熔断系统。

孟轶举例道,一个城市应当根据当地防洪标准、行洪能力、地形地貌以及服务对象不同特性等,设置科学合理、各有不同的降水量警戒线,北京这类地形复杂的大型城市还经常出现不均匀的强降水,应精确到各区,结合实际状况,综合比较和结合各区特点,对本辖区内的服务对象设置不同的警戒雨量。

一旦发现超限,直接通知辖区内的地铁线路进行“停运调度”,安排区域内地铁列车到站后不再发车,不得在区间隧道内停车和滞留。如果雨势增大、车站进水,再安排站内乘客撤离,如果雨势减小,线路都安全,则可直接恢复运营。

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已有45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244条,线路长度7969.7公里,其中78.8%为地铁运营线路。但孟轶坦言,在联网互动机制和灾害微观监测方面,同日本等多灾害国家相比,中国这方面的管理理念整体上相对落后:“高铁刚起步,普速和地铁基本还没起步,缺乏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

以多地震的日本为例,日本新干线广泛铺设地震仪,当地震仪检测到地震后立即通过特殊的算法进行预测,预测到强震则通过电波通知附近的铁道信号关闭以及变电所停电,让列车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停车,赶在地震波到来前充分减速或者停车,防止高速运行时翻车。

让孟轶感到遗憾的是,实际在7月18日,郑州暴雨的3天前,北京地铁6号线和S1线的换乘站——金安桥站就已经因大雨被淹,已经敲响了上述程序和联动机制的警钟,但“没想到郑州这次灾害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他介绍,北京在当日夜间非营运时间降水已经超过当地的排水能力,桥下已经淹水2米深,但早上首班车依然发车。“把乘客和列车都泡在了水里,很尴尬,好在水浅,没有造成郑州这次这么严重的后果。”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4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5

7月21日,渗水事故发生3天后,北京地铁金安桥站依然出现渗漏现象,扶梯还在维修中。摄影/黄玉璐

随着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异常天气多发,天气预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气象部门和预警机制实际上都承担着更大压力。在孟轶看来,完善社会灾害性天气下的通勤管理和预警发布机制更为必要,“鼓励就地避险,避免盲目通勤”。

孟轶认为,随着数字化的普及和应用,轨道运营者和城市管理者更应当积极学会信息共享,学会适度授权,减少不必要的层层上报审批,“这对于灾害的早期干预早期应对和处理有着极大的帮助和提高”。

上述另一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人士也告诉笔者,虽然《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相关规定,但各地往往也是在突发事件触及一定等级后才会成立应急小组。

该人士表示,在事前监测和预警、预防方面,国内缺乏城市轨道交通乃至交通事件的应急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平台,尤其数字化平台应整合气象台站、地震台站、救援队等预警、救援多方面的信息,在紧急情况下统一调度,最小化突发事件。

前期车辆设计存硬伤

孟轶还认为,除了制度上需要补缺拾漏,此次事故暴露了列车设计上的“硬伤”。

在孟轶看来,相关列车没有逃生门,让人员安全疏散失去了“黄金窗口”,而列车没有设置首尾逃生门的争议,在2012年郑州地铁1号线下线时就曾出现。

他介绍,国内地铁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营的比例比较高,这就决定了车辆设计更要注重疏散性能,位于列车首尾的逃生门可以在淹水初期帮助乘客快速疏散,“疏散渠道越多,疏散越快”。

通常,逃生门设于列车头尾驾驶室,必须可以手动机械开启,开启后会有疏散梯放下,遇到紧急情况时会打开车厢通往驾驶室的应急门,乘务人员引导乘客从逃生门撤出。上海地铁的逃生门内侧还是磨砂面,确保脚底不打滑。国内大多数城市的地铁线路采用了有逃生门的列车。

“而郑州的线路属于在侧方设置逃生马道的方式的线路,车辆就没设置逃生门,这种设计非常不妥。”孟轶表示。

所谓的马道,即地铁隧道的轨道旁设有疏散平台,固定在隧道侧壁上,宽度为六七十厘米,高度约为1米,基本与站台的高度持平,用于应急逃生、人员疏散。在此次事故中,不少受困人员正是通过湍流旁的疏散平台撤离的。

但孟轶认为,仅有疏散平台还不够。

孟轶发现,从事发的照片和视频来看,当时泡在水中的列车最终因为水的浮力和冲刷已然脱轨,歪在隧道壁上,洪水退去后,脱轨的列车落下可能会压坏马道,导致救援困难。此外,如果是列车脱轨,扭曲歪斜的列车就会把疏散平台给挤占了,即使有疏散平台也无法逃生,此时车头车尾的紧急逃生门就显得特别必要。

上述另一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研究人士也表示,如今地铁车辆几乎都要求设置逃生门,马道和紧急逃生门共同设置所起到的应急效果会好很多。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6

2019年6月16日,西安地铁公司组织市民参与地铁逃生实地演练,乘客从列车驾驶室的逃生门走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开启逃生门有利于空气流通。本次事故中淹水后,打开洪水流向下游的紧急逃生门可以平衡内外水压和水位,以利于手工打开车门通风换气。

根据事发视频,在此次郑州地铁5号线事故中,后期一些受困人员因缺氧而开始扒车门、砸窗,“开始砸窗户就是因为窒息,但是与其砸窗户不如开门便利,毕竟地铁的玻璃没有安全锤可不那么好砸”。

一旦打开逃生门,会不会导致轨道内水流大量涌入车厢内?孟轶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迫停时轨道内的水位并不高,如果能够尽快打开逃生门疏散,受困者肯定还可以在涨水前撤离到下一车站,即使无法撤离,打开去水方向的逃生门可以平衡车内外水压,逐个打开车门,让车厢通风,避免窒息。

早在2012年,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首列地铁列车下线时,就有市民质疑列车没有逃生门,并向《大河报》反映,当时该报记者就此事采访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万一列车在行驶途中遇到了紧急情况,就可以开启车门,让乘客通过紧急疏散平台安全离开。这种疏散方式可以在更短时间内疏散乘客,更加科学合理和人性化。”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7
2012年10月20日《大河报》报道

但在孟轶看来,只依靠疏散平台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列车脱轨撞断逃生平台时的情况,他也多次在专业讨论中批驳上述设计,所以他强调,未来在地铁车辆设计过程中,逃生门必不可少。

偏偏此次事故中,相关列车在没有逃生门的同时,还采用的是外形美观、密闭性好但安全性不及内藏门的塞拉门。

塞拉门需要往外推出一段距离后才能打开。“发生淹水,乘客被困后,外面的水位高于车内,就会对车门产生正压力,就好像汽车掉进河里,如果车内没有进水,水位没有和外面拉平,车门就不易打开的道理一样。因为水压顶住车门,就算已经强制解锁,因为你往外推不动车门,所以也不易打开。”孟轶解释道。

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城市轨道运营单位立即对风险隐患进行再排查再整治,及时调整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汛期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7月23日,郑州市公布了地铁5号线9名遇难者信息,均为女性,年龄最小的20岁,为大学生,年龄最大的51岁。

孟轶说:“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完善制度,适度改进车辆设备技术,做得更好。”

专家详解郑州地铁何以杀人无形:列车无逃生门(组图) - 8
近期,北京地铁增设防汛物资放置区。摄影/黄玉璐

受困地铁时怎么办?

经过此次郑州地铁事故,不少网友也在关注一旦遭遇极端天气、受困地铁时该如何自救。

在孟轶看来,市民首先要关注官方通报的天气变化,最好了解自己所处城市的抗灾能力、防御能力,遇到灾害性暴雨时尽量不要搭乘地下线路的地铁。“只有正确把握天气形势变化,才有可能做到预防的第一步。”

如果已经在地铁内,应当及时观察各停靠站站台的状况。如果在站台上遇到至上而下的灌水,说明水情可能失控,就算列车不停运,也应当就近在下一停车站下车撤离地铁系统,因为单一站点的积水容易导致全线堵车,“一旦淹水加剧,谁也跑不了”。所以若已经在站台上发现漏水,无论水流从顶棚下泄还是从台阶下流,都应当尽快出站撤离该站。

但是撤离时要注意三点。

首先,不得乘坐和靠近扶梯、电梯,严禁触碰附体和电梯,不要触碰屏蔽门系统,如果站台有灯箱还开着,一定要远离。

其次,在站台上蹚水撤离时小步趿拉着走,不可以大步流星,以免遭受漏电设备的跨步电压袭击导致触电跌倒进而造成全身触电,或者因为看不清路面误踩到台阶或者坑洞。撤离时按照工作人员指挥,有序撤离,不得争先恐后乱挤。

最后,撤离到地面后,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果是雷暴天气,不要在屋檐下、树下避雨,远离电线杆、无线发射塔等易漏电或者引雷的设备设施,可以就近到居民楼楼道内避雨,但避免在楼道口避雨,以防止侧击雷和高电位引入造成雷击触电。若预期雨程较长,雷暴过程结束就应尽快移动,无法及时回家可以就近投宿酒店等,“不要盲目前行,特别不要夜里摸黑乱闯”。

此外,乘坐的地铁或公交车被淹在水中时,务必听从乘务员指挥。有条件撤离的,自觉有序撤离,避免惊慌失措、争先恐后所导致的拥挤踩踏发生。没有条件撤离的,留在车内待命,有可能的话可以利用手机网络紧急报警或发出信息求助。

如果地铁隧道内积水漫过列车底部,或淹没疏散平台,就严禁外出,否则有触电或者被激流卷走吸入下水道的可能。“因为地铁隧道常年有应对雨水和地下水的泵站,当暴雨来临时这些泵站都会全力工作,隧道内的水流湍急,被卷入非常危险。”孟轶表示。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5)
lucky9491
lucky9491 2021-07-26 回复
避重就轻,没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Ke_kiki
Ke_kiki 2021-07-26 回复
从车停运到大水漫过胸部,中间有足足几个小时的营救时间,竟然造成了12人的死亡事故,太可惜啦!
Domo
Domo 2021-07-26 回复
被水淹是天灾,地铁人被困是人祸
还是不爱聊天吧
还是不爱聊天吧 2021-07-26 回复
天灾是天的事,预警职责可是人的事!地铁,隧道出人命,只能算事故!
Mia莊敏
Mia莊敏 2021-07-26 回复
那列火车司机知道前方暴雨都果断停车,避免了危险,地铁司机为什么不能。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