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卫生部部长被指暗批张文宏,是否与病毒共存引争论(图)
当前中国新一轮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多地蔓延。在疫苗施打已超过17亿剂次的情况下,官方仍采取社区封闭控管等对应方式,并以零新增确诊为目标;除了民间质疑,不同专家也对是否要“与病毒共存”的抗疫路线有争论。
中国多地爆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各地开展核酸检测排查。(新华社)
作为此次本土疫情的传播源头,南京市部分地区8月8日已启动第6轮的大范围核酸检测,而扬州自7月28日至今,主城区也进行了4轮核酸检测。
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检测,以及与去年相似的社区封闭管理措施,让一些民众质疑,打了疫苗以后的抗疫生活似乎没有改变,更令人担忧的是,持续采用封闭式管控对经济将会是沉重打击。
对此,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吴峰8月8日在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解释,全员核酸检测是阻断疫情扩散的重要手段,然而病毒有潜伏期和隐匿性,即使绝大多数的居民检测是阴性,但“适时地开展多轮次的全员核酸检测,仍然非常有必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7月29日在微博发文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他并在文章中以英国和以色列为例,表示当地疫苗接种率都接近70%,近期放开后,虽然感染人数明显上升,但病死率却从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的0.1%,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准。
不过,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中国卫生部前部长高强8月5日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官网发表文章,却以不点名的方式批判张文宏,表示对于一些专家建议国家考虑“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策略感到诧异。
他坚持用去年的方法继续严格防堵,在“外防输入”方面“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坚决“御病毒于国门之外”。
他说,中国的抗疫策略,“是精准疫情管控与广泛接种疫苗并行不悖的‘双保险’策略,而不是用疫苗群体免疫替代疫情严格管控,更不是‘与病毒共存’”。
高强说,有些专家认为,在欧美国家通过广泛接种疫苗实现了“群体免疫”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可能会陷入被动,因此主张“学会与病毒共存”,实现与世界的正常互通。但他认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通,必须是健康、安全、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互通”。
8月6日,中国大陆媒体财新网刊发《与新冠病毒共存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的文章,作者黄严忠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美国西东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他说,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已经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事实。理论上,一国可以通过举国之力,继续强化防止病毒从外部输入措施,但这样也可能会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
他认为,要实现与病毒共存,需要多管齐下积极推进。这个过程要分阶段有序进行,但也不应完全受制于现有政策惯性,不能因为有风险就裹足不前。
另据中国国家卫健委8月9日消息,8月8日0时至24时,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1例(上海8例,广东8例,云南8例,北京3例,内蒙古1例,浙江1例,四川1例,陕西1例),本土病例94例(河南41例,江苏38例,湖南12例,湖北3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